如今,在全球生态保护的宏大叙事中,国家公园正逐渐成为备受瞩目的焦点。中国国家公园建设虽然起步晚,没有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正因如此,中国国家公园的建设才能“弯道超车”,创造无限可能,为世界其他国家公园的建设提供中国样本,不断提升中国国家公园世界影响力。

尤其是三江源国家公园,探索出“政治引领、统一管理、源头治理、系统保护、共建共享”的成功路径,形成了“借鉴国际经验、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三江源特色”的可复制可推广经验。

进入新时代,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迈上新征程。202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青海重中之重是把三江源这个“中华水塔”守护好,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升水源涵养能力。加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打造具有国家代表性和世界影响力的自然保护地典范。

如何提升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国际代表性和世界影响力,成为了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的“新命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河穿峡谷。

  自然教育:开启向世界“传播”的窗口

2024年11月16日,在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吉尕小学三江源国家公园青少年生态道德教育基地,一堂生动的垃圾分类课程正在进行。

“我家住在长江源头,这里是环保英雄杰桑?索南达杰的故乡。我要从小事做起,守护家乡的绿水青山,保护家乡的野生动物。”学生认真地将不同垃圾的贴纸分类到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类别中。

三年级四班的罗松扎巴说:“今天的课程,让我认识到垃圾对家乡环境的危害以及有效分类的重要性,回去我要告诉爸爸妈妈,让更多人爱护生态环境。”

随着三江源国家公园的正式设园,越来越多的生态教育活动如雨后春笋般在这片土地上展开,从学校的生态课堂到社会上的生态教育站,从孩童到老人,越来越多的群体对三江源国家公园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国家公园建设带来的成就感与荣誉感也越发强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黑颈鹤漫步。

提升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国际代表性和世界影响力,自然教育和生态教育尤为重要,它们是凝聚社会共识的黏合剂,让当地居民、游客以及社会各界深刻理解国家公园的核心价值,从而自觉自愿地参与到保护行动中来。

如今,三江源国家公园自然教育和生态教育多样化的形式和渠道,不断提升着国家公园的影响力。

学校教育层面,除了常规的课堂教学,还有野外研学实践活动,据我所知,目前三江源国家公园区域内,很多学校开设了生态课堂,课堂教学冬春季以理论教学为主,夏秋季以野外实践为主,沉浸式的学习激发了学生对自然科学的探索欲望,进而将保护三江源的理念深深扎根于心。

对当地群众而言,通过举办各类生态知识讲座、环保技能培训及生态管护员专项培训,越来越多的牧民将传统的生态智慧与现代的保护理念相结合,发展生态友好型畜牧业、参与生态旅游服务等,牧民成为了国家公园保护的积极参与者与直接受益者。

对于游客,三江源国家公园通过自然教育展陈中心和生态体验线路,不仅能欣赏到壮丽的自然风光,还能在专业讲解引导下,了解到公园内每一处景观背后的生态意义以及所面临的挑战,从而在内心深处唤起对大自然的敬畏与保护之情,甚至成为国家公园的义务宣传员。

随着“三江源国家公园数字展陈”上线,打破一般访客难以深入三江源地区的壁垒,游客通过5G+VR、5G慢直播等多种现代化科技手段,融合解说、图片、影像视频等内容,“网上畅游”三江源国家公园大美的自然风貌、生物多样性、人文历史,以满足公众足不出户游览祖国大好河山的精神文化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河源头漫步的白鹭。

  生态文化:搭建与世界“对话”的桥梁

三江源国家公园,蕴藏着丰富的生态文化内涵。它是世代在此繁衍生息的各民族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宝库,更是提升国家公园国际代表性和世界影响力的珍贵素材。

2023年8月,电影《雪豹和她的朋友们》在国内影院上映后收获颇丰,荣获第20届电影频道传媒关注单元最受传媒关注纪录电影以及第3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纪录/科教片奖项。

这部影片的独特之处在于有澜沧江畔的普通牧民参与拍摄,讲述了杂多县昂赛乡三位牧人从牧民转变为摄影师,对雪豹从对立到保护的观念转变,以及追寻雪豹踪迹的艰辛历程,借助影片的感染力与传播力,让公众对三江源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以来,青海省政府与国家林草局携手连续成功举办两届国家公园论坛,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发来贺信,形成了《西宁共识》,向国际社会传播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极大提升了三江源国家公园国际知名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湖面翱翔的斑头雁。

与此同时,在一系列重大国际国内舞台上,三江源国家公园全力宣传推广自身形象。外交部青海全球推介活动、“世界环境日”主题活动等诸多重要场合,都能看到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精彩身影。

新媒体蓬勃发展的浪潮中,三江源国家公园大力推进新媒体平台建设,相继开通了官方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等多个极具影响力的平台账号,展示了三江源的壮美风光、丰富生态与独特文化。2019年开展的斑头雁直播活动,凭借其创新性与互动性,被中央文明办、生态环境部评为“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主题实践活动“十佳公众参与案例”,成为新媒体宣传推广三江源国家公园的成功典范。

一部著作、一部影片、一套丛书,皆是宣传三江源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围绕三江源国家公园创作的文艺佳作频出。纪录片《三江源国家公园》、广播剧《坚守可可西里》和书籍《源启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诞生记》均获青海省“五个一工程奖”。

今后,三江源国家公园将拍摄《三江源国家公园》第二季以及三江源版的“动物世界”等系列纪录片,《藏羚羊》《黑颈鹤》预计年内可以完成制作,《雪豹》《野牦牛》《金雕》等已列入明年拍摄计划,这些纪录片的陆续推出将如同一张张生动的文化名片,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神奇与壮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湖畔觅食的藏野驴。

  科研合作:拓宽与世界“接轨”的通道

2024年11月11日,从杂多县城朝着澜沧江奔腾的方向进发,不多时便进入了昂赛乡境内,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昂赛工作站就在昂赛乡。

昂赛工作站是三江源国家公园科学研究与志愿者参与平台,由北京大学、杂多县人民政府、阿拉善SEE基金会以及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携手打造,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工作。

“在昂赛乡我们主要致力于两方面的研究。其一,针对雪豹、金钱豹、狼、棕熊等动物展开深入的生态学探究;其二,在透彻了解动物生态学的基础之上,着重钻研青藏高原地区野生动物与人类之间的互动关联。”昂赛工作站负责人秦璇详细介绍。

凭借红外相机等先进技术手段,昂赛工作站对区域内野生动物物种多样性展开调查,明晰了雪豹、金钱豹、岩羊等众多物种的分布范围、数量规模以及独特的生活习性。这些珍贵的数据成果,为后续对这些物种实施科学有效的保护与管理充实了理论根基。

三江源国家公园内,辽阔无垠的草原一望无际,鼠兔等食物资源丰富,是猎隼、大鵟等猛禽的理想栖息之所,同时也是开展猛禽调查以及相关科研工作的绝佳之地。

2014年,詹祥江研究团队开启了对濒危物种猎隼的高原野外种群研究工作,并在玛多县设立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黄河源野生动物保护研究示范站,并首次将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成功迁移至野外高原之上。

历经长达10年的探索与研究,研究团队成功填补了青藏高原猎隼研究领域的诸多空白,并成功发表了世界首例猛禽基因组,厘清了中国猎隼保护的研究现状;基于猎隼全基因组,结合生物信息与分子实验技术,精心筛选并成功建立了一套精准高效的猎隼个体识别系统;借助卫星追踪技术,首次发现蒙古猎隼冬季迁徙至青藏高原的规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鸭在湖中游。图片均由记者张多钧 才贡加 王玉莹 摄

不仅如此,他们首次在青藏高原野生动物研究站建立了种群转录组学的研究方法;首次揭示了核糖核酸在青藏高原动物低氧环境适应中的复杂性转录调控模式,揭示高原鸟类在青藏高原生活的奥秘;揭示了藏羚羊、牦牛、鼢鼠、鼠兔等青藏高原特色野生哺乳动物适应低氧的趋同进化机制。

三江源国家公园作为全球意义非凡的生态保护地典范,开展的众多科研项目吸引了科研机构和专家们的广泛瞩目与积极参与。凭借着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合作研究、学术交流,促进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在生态保护领域的深度经验分享与前沿技术交流,显著提升了中国在全球自然保护领域的合作层次与广泛影响力。

记者感言

  以江源之美讲好对外传播的“青海故事”

三江源国家公园的采访历程中,最深刻的感受是自然教育、生态文化与科研合作所蕴含的巨大潜力,这些是三江源国家公园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基石。从自然教育角度看,三江源好像是一座天然的“生态大讲堂”,丰富多样的生态景观和珍稀物种,提供了自然教育鲜活的素材,当学生透过望远镜看到黑颈鹤优雅的姿态,他们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对大自然的敬畏与热爱。从生态文化角度看,三江源地区孕育着深厚的藏族传统生态文化,古老的习俗与信仰中,对自然的尊重与呵护贯穿始终。而科研合作更是让三江源站在世界生态研究前沿,研究成果不仅为三江源的保护与管理提供精准指导,更能为全球同类型生态区域提供可复制的经验与模式。

相信在自然教育的广泛传播、生态文化的深入弘扬、科研合作的持续拓展下,三江源国家公园必将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出更为耀眼的光彩,成为全球生态保护与发展的不朽典范。(张多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