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健拿起相机拍下第一张照片时,他未曾料到,有一天,他的作品会登上《中国国家地理杂志》。
在采访拍摄前,张健一直略显紧张,采访内容反复确认了三遍才算稍稍放心。终于,在一个阳光充足的午后,南都、N视频记者在拾贝湖边见到了他。
“我是个i人,真的怕讲不好。”他握着手紧张地坐在镜头前重复着。在镜头背后的人,第一次走到镜头前,“一下对相机认生了”。
他坦言,自己选择风光摄影的原因之一也是因为太“i”了。“我喜欢当‘独行侠’,一个人去拍摄的时候感觉能够真正地静下来,那个时候感觉自己也会和被拍摄物产生一种心灵上的交流。”
摄影之旅与钻研之路
走上摄影这条路,是父母替他“选”的,“我人生的第一台相机是爸妈送给我的,为的是让我少玩电子游戏”。
从此,他和这块四四方方的小屏幕结下了不解之缘。不管去哪儿,他都会带上这台相机,记录着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去到哪里都会拍,不断拍,不断积累,慢慢就摸索出一些技巧和风格了。”不知不觉间,摄影已经成为张健生活中难以割舍的一部分,他也在这一领域取得了一些成绩。现在,他已经是视觉中国签约摄影师和尼康合作摄影师。
《回忆里的美好时光》。张健 摄
《夹缝中的陆家嘴》。张健 摄
“其实玩着玩着也会有些小私心,比如想着拍照好看也许找女朋友会更容易些。”采访中张健逐渐放松下来,开始开些小玩笑。
虽然他最终成为了一名以自然风光见长的摄影师,“私心”未能如愿,他仍旧乐此不疲地游走在山川河流间,“自然何尝不是‘美人’呢”?
《滨江火烧云》。张健 摄
在采访中,他也提到自己的反思:“只拍风光有时候可能局限了一些,我也尝试过去拍人像,逼自己走出舒适圈,好像也没有我想象中的那么难。”
从他的作品《三江六岸》中,可以一窥张健的钻研心。“航拍也好看,但是好像太过平淡了,拍摄的时候我就会去思考,怎样才能呈现不一样的视觉?”
与以往的航拍摄影不同,张健利用后期技术,将前期拍摄的全景照片进行堆栈合成,最终拼出了一幅建筑密集聚集在一块,如同数万根银针般直刺天空,极具冲击力的照片。“像现在这样的呈现,可能没人认得出这是韶关。”
《三江六岸》。张健 摄
张健认为,钻研是每一个领域都需要的品质,“也许有人会说,经过处理的照片是不真实的,但是我认为,除了纪实摄影,后期技术有时候能够帮助你在摄影上作出一些意想不到的突破,也能够体现你对作品的一些思考”。
镜头下的历史记忆与现代反思
被选登的五幅作品,皆为张健镜头下关于家乡韶关的影像,包括《三江六岸》《百年东街》《风采楼》《广州会馆》《悬日》。
在采访途中,他带着记者辗转到了百年东街,站在他取景的骑楼前分享他所了解的韶关。
《百年东街》。张健 摄
“韶关曾是岭南的交通商贸重镇,繁荣程度不输广州,经济贸易是岭南的半壁江山。这条街就是当时最繁华的商贸街之一,很多人都知道广州、江门这些地方有骑楼,但是不知道韶关也有。”
作为韶关人的他也坦言,如果不是这次返回家乡,他可能也不会有这么多时间去了解这座养育他的城市。
“人很奇怪的,你在哪里长期居住,往往就会少了很多探索欲,总觉得还有时间,还有机会,不像是出门旅游,你会争分夺秒去那个城市的各个地方都逛一逛。又或是你对某个地方看习惯了,你就不以为奇了。”
他所拍摄的风采楼就位于韶关的闹市之处,据韶关市浈江区档案馆记载,浈江区昔日鼎立的“三风古楼”——风度楼、风烈楼和风采楼,分别纪念唐代杰出政治家张九龄、南北朝陈朝英勇将领侯安都以及北宋著名政治家余靖。然而,随着城市化的进程,风度楼与风烈楼已经不复存在,风采楼成为了这一历史遗产中仅存的见证。
《风采楼》。张健 摄
广州会馆与风采楼相去不远,然而不像风采楼一般,走在这条热闹的街上,如果你不留心,极易与它就此错过。穿过广州会馆的正门,映入眼帘的是一条笔直的通道,门楣上方悬挂着一块石制匾额,上面以大篆体镌刻着“永和”两字。从通道入口到第二道门大约五十米的距离,地面由长条形的青石板铺就,岁月的流逝使得这些石板被行人的脚步打磨得光滑发亮,透露出其悠久的历史沉淀。
《广州会馆》。张健 摄
然而不管是风采楼也好,广州会馆也好,“都仿佛被遗忘了”。
张健的这番感受并非空穴来风,他将作品分享到社交媒体后,有不少朋友发出评论:“天天经过都没有留意过”“从来没上去过风采楼”“原来韶关还有这么漂亮的地方”。
他才意识到,韶关历史已然被许多人忘记,“甚至有很多韶关的本地人都不知道了,更别说外地人”。也因为这次作品被杂志刊登的机会,他再一次感悟到作为一名摄影师,用影像去记录身边的变化的使命和意义。
《悬日》。张健 摄
他翻开刊登着自己作品的杂志,点着那幅《悬日》感叹,“拍这张照片的时候我感受最深,当太阳穿过韶州历史博物馆的顶端,夕阳西下就好像韶关一样,从往日的辉煌到如今的落寞。”
但是,太阳明天依旧升起。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鹿筱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