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文章前,麻烦您点下“关注”方便您后续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我将每天陪伴你左右。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中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前 言
1952年,毛主席像往常一样在繁忙的工作中度过。
办公桌上堆满了各种需要处理的公事和文件,然而,一封突如其来的来信却打乱了他的工作计划,也让他的心情瞬间变得不悦。
这封信究竟写了什么?竟能让一向沉稳的毛主席如此动容?
当毛主席仔细阅读信件内容后,他的脸色愈发凝重,随即在信上批示:“永不启用”,并当即决定开除此人的党籍。
究竟是什么人,令毛主席如此震怒?
领导黄麻起义
戴季英,1907年2月,出生于湖北黄安县松树岗镇一个地主家庭。
成年后先后就读于武汉启黄中学、武汉省立第一中学,较早地接触了马克思思想。
1927年2月,戴季英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洪流。
大革命失败后,农民运动开展得不错的黄安,成为国民党镇压的重点。
血雨腥风之中,戴季英没有被吓倒,而是与李先念、戴克敏、吴焕先等一起,在县北七里坪重新组建了中共黄安县委,继续领导农民自卫军及革命群众坚持斗争。
同年11月13日,著名的黄麻起义开始,戴季英作为起义总指挥部成员同时还兼任七里区农民义勇队总指挥,成为黄麻起义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鄂豫边根据地开创初期,戴季英代理黄安县委书记、黄安农民运动总指挥,主持县委工作。
按照当时省委的要求,黄麻起义新组建的第七军隶属黄安县委领导,也就是说,戴季英实际上也是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七军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起义军向黄安进发,经过奋战一举突破城垣,歼灭了县警备队,缴枪100余支,活捉了县长贺守忠、司法委员王治平和一批土豪劣绅。
随后,大别山区的第一个红色政权——黄安县苏维埃政府成立了,黄、麻两县的农民自卫军改编为工农革命军鄂东军。
这次起义虽然遭遇了后续国民党军队的反扑,但它为后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的创建和鄂豫皖苏区的开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开启了戴季英在革命道路上光辉篇章。
北上长征,与徐海东搭档
1932年4月,戴季英被任命为红四方面军25军政委,率部在皖西参与第四次反“围剿”作战。
尽管作战失利,主力被迫西征,但戴季英领导的红25军仍坚持在鄂豫皖根据地斗争,逐渐成为根据地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1933年7月,蒋介石调集十余万兵力对鄂豫皖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红25军遭受重创,仅剩3000余人。
1934年11月,红25军被迫北上长征。
长征途中,红25军在戴季英和吴焕先的领导下,攻占甘肃两座县城,翻越麦积山,攻克胡宗南部的后方基地天水县城。
随后,红25军又强渡渭河,攻克秦安县城,威逼静宁,切断了西兰公路,吸引了国民党20万兵力,有力地策应了主力红军在川西的行动。
1935年8月,吴焕先牺牲后,戴季英与徐海东共同领导红25军继续长征。9月15日,红25军到达陕北,与刘志丹领导的红26军胜利会师。
在长征期间,戴季英与徐海东紧密合作,共同应对各种复杂战况和突发危机,带领部队克服无数艰难险阻,为中央红军开辟道路,立下汗马功劳。
在潘家河村战斗中,他们配合默契,以少胜多,成功击溃敌军一个团,极大鼓舞了红军士气。
在郭家河之战中,戴季英率领74和75师,以牺牲30人的代价,全歼国军两个团,缴获大量武器装备,使红25军声名大噪。
然而,两人的搭档关系并非一帆风顺。
在“肃反”运动中,戴季英担任省保卫局审讯科科长,因错误地杀害了不少红军将领,引起徐海东的反感。徐海东曾为被抓的将领向戴季英问讯,却被拒绝沟通,导致两人产生隔阂。
但即便如此,在战场上,他们仍能放下分歧,携手指挥作战,为革命事业拼搏。
中原突围,与王树声搭档
抗战爆发后,戴季英被中央派往大别山,担任新四军第四支队副司令员,与司令员高敬亭共同指挥作战。1939年6月,高敬亭被错误处决后,戴季英升任司令员。
在接下来的两年中,戴季英带领第四支队与日军作战数百次,他敢闯险境,善打硬仗,临危不惧,英勇不屈,多次重创日军,为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戴季英历任中共中央中原局委员、中原军区副政委、中原军区第一纵队政委,与司令员王树声紧密合作。
他们率部与兄弟部队一起,牢牢扼守中原战略要地,成功牵制了国民党的大量兵力,为我军在东北、华北和华东的战略展开赢得了宝贵时间。
1946年7月,蒋介石调集30万大军包围中原军区6万余人,中原突围战役打响。
戴季英与李先念、郑位三、王树声等领导人率领中原军区部队,集战略转移与牵制重任于一身,灵活机动,英勇果敢,成功粉碎了国民党制造第二个“皖南事变”的企图,以较小伤亡给予敌军重大杀伤,赢得了中原突围的重大胜利。
在20余年艰苦的对敌作战中,戴季英表现表现得英勇无畏,沉着冷静,指挥若定、百折不挠,颇具大将风范,为我党的解放事业立下不朽功勋。
但同时,戴季英又是一个“肃反”运动的急先锋,在鄂豫皖和陕北根据地大搞“肃反”,错杀了数以千计的红军指战员,给我党的革命事业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
伸手要官触底线
新中国成立后,戴季英担任河南省委常委、开封市委书记,然而他对这一职务安排很不满意,自恃劳苦功高。
他认为,自己(20世纪)20年代就是共产党的省级干部了,又参加了长征,且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河南奋斗了多年,解放战争时期就是河南区的书记了,如今的省委第一书记的职务理应属于自己。
1951年底,他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信中充满了对河南省委领导的批评指责,认为让他们做自己的顶头上司,而自己这样的开国功臣却只能屈居人下,实在是屈才了,要求让他自己做中央委员、河南省委书记。
毛主席看了戴季英的要官信后,大为震怒,怒不可遏地大骂“戴季英已经不可救药了”。
毛主席当即给中央办公厅批示:“共产党不需要戴季英这样的高级干部。这样的人,应该开除党籍,开除公职,永不启用。”
1952年2月12日,戴季英被开除党籍,回家反省。从此,戴季英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永远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以身作“则”
用人问题一直是社会治理的关键所在,在那个时期,也难免出现个别以功自居、伸手求位的情况。
那时,大致有以下两类人曾经伸手向毛主席要过官或要过工作,毛主席都旗帜鲜明、态度坚决地加以反对,或严肃处理,或明确拒绝,或严厉批评。
一是像上述戴季英这样的个别功臣自恃劳苦功高,觉得组织上所赋予的官职与其功劳不相匹配,居然伸手要官的。
二是对自己亲友中有要官、要工作的。
毛主席公私分明,坚决予以拒绝。
毛主席处理亲友关系始终坚持“三原则”:恋亲但不为亲徇私,念旧但不为旧谋利,救济亲戚但不为亲戚撑腰。
例如,毛主席有八位表兄弟,关系甚笃。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曾多次给他们写信,寄钱寄物,并接他们上京。
但当他们提出要毛主席推荐介绍他们到北京工作时,毛主席都未曾答应,他说这样做“人民会说话的”。
又如,杨开慧的哥哥杨开智,新中国成立初期曾抱很大的希望给毛主席写信,毛主席的回信则是“不要有任何奢望”、“一切按正常规矩办理”,既感人又不失原则。
对待子女,毛主席要求他们与老百姓一样,不允许搞特殊化。
他常说的一句话是:“谁叫你是毛泽东的儿女呢?”
无论是对待毛岸英的婚姻问题,还是对待李讷上学往返、住校、吃饭等问题,毛主席都是这一句话。
在毛主席看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永远是共产党人的宗旨,那种利用个人特殊身份和地位,贪图享受、营私舞弊、中饱私囊的做法是与人民的利益背道而驰的。
因此,即便对于那些在革命中立下赫赫战功、身为党和军队高级领导人、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以及名副其实的开国元勋,也绝不姑息迁就。
参考资料:
人民网:开国元勋伸手要官 毛主席:开除永不启用
人民日报海外网:他是开国元勋因写信要官 毛主席怒批:此人没救
光明新闻:戴季英的是非功过
许昌党史方志网:许昌人民保卫神垕的三次战斗
《政府法制》,2011年.14期,秦汉雄风,《毛主席怎样处理伸手要官者》
《文史月刊》,2010年.04期,方莉,《戴季英,被毛主席批示“永不启用”的开国元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