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低空经济在2024年的热度持续走高。这一年里,全国约有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将“低空经济”有关内容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包括无人机制造企业、新能源车企以及动力电池企业等在内的众多新兴技术企业也争相布局这一领域,中国低空经济产业呈现出百舸争流的发展势头,众多企业在低空飞行器的研发和应用端取得了显著进展。政企齐发力彰显出低空经济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在新企业、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的同时,低空装备产品“飞”入寻常百姓家究竟还有多远?未来,低空经济将如何构建一种全新的交通运输体系?近日,《环球时报》记者就相关问题,探访了国内相关航空科技企业。
安全性应是研发重中之重
低空+物流、低空+农业、低空+测绘……低空经济应用场景的不断丰富,促进了低空飞行技术的蓬勃发展,而以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以下简称“eVTOL”)为代表的低空载人飞行器则被业界公认为是低空经济产业链中的关键要素。
“我们认为低空经济产业不只是用无人机去进行货物运输,未来,低空飞行器势必要走向载人化,这就像中国高铁的发展,如果高铁仅用于货物运输,其经济价值就难以实现最大化,只有应用于客运服务,才能不断创造新的需求。”亿维特(南京)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任文广近日在接受《环球时报》专访时表示,简单且单一的应用场景无法支撑低空经济规模化发展,用eVTOL促进人员广泛流动则具有强大的牵引力,能够带动货物流通,释放经济活力、创造新的就业市场,因此,eVTOL必然要直接服务大众、走向普惠化,唯有这样才能推动低空经济真正发展成为一种全新业态。
亿维特(南京)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任文广
目前,许多瞄准低空经济市场的国内航空科技公司,都将载人eVTOL产品作为主要的研发方向,亿维特也是其中之一。打造2吨级以上的载人载物eVTOL产品是亿维特的“发力点”,其中,该公司自主研发的ET9平台,可搭载5人或者500公斤货物。据了解,该型号目前已进入转段阶段,目标是在2027年获取载人型号合格证,而在取证之后,ET9将投入市场应用,亿维特也将基于ET9平台打造面向不同细分场景的eVTOL产品。
规模化的载人应用大势所趋,eVTOL产品的安全性自然就成为各界关心的焦点,也是决定低空经济能走多远的关键因素。任文广介绍称,从安全标准角度而言,无人机的安全标准为10的负5次方,即飞行10万小时可能出现一次灾难性系统故障,直升机的安全标准为10的负7次方,即飞行1000万小时可能出现一次灾难性系统故障,而eVTOL产品的安全标准只会更高。任文广举例称,亿维特eVTOL产品的设计标准在适航基础上还要提升多维安全性,必须要达到干线民航飞机10的负9次方的安全指标。“实际上在工程设计领域,10的负9次方属于‘极不可能事件’,我们的设计目标是最大限度避免机毁人亡情况的发生。”
为了达到这一安全标准,亿维特投入了大量的研发资金和技术力量去提高eVTOL产品的安全冗余性设计,比如其自研的ET9平台采用了四轴八桨八电机的分布式设计,基本可以实现单桨失效的情况下ET9继续飞行,双桨失效ET9采取紧急着陆。亿维特在eVTOL产品中植入了“主动安全”与“被动安全”的两套安全系统。“比如我们在ET9平台上布置有智能感知系统,可以实时感知关键部件的温度、振动、应力的情况,如果某个子系统出现异常的趋势,我们的智能感知系统能够提前30秒发出征候预警,让该子系统开始降低功率使用,从而提升飞机整体系统的安全性。这些都是我们采取的主动安全策略。”任文广进一步介绍称,此外,ET9还采用了被动安全的方案,亿维特研发了一款2吨级的整机降落伞,可以确保即便所有的飞行系统全部失灵,飞行器依然能以伞降的方式平稳着陆。被动安全系统的加入使得ET9的安全性相较于传统的无伞降安全系统飞行器提升了100倍。
然而确保安全性只是低空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底线,如何给予民众足够的安全感则是低空经济走向普惠化需要迈过的一道重要门槛。亿维特合伙人兼首席产品官王晓冬表示,数据显示,在所有的出行交通工具中,飞机的安全等级最高,然而飞机的安全问题往往又是民众最为担心的。发展低空经济,某种程度上是航空电动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帮助民众建构对于新事物的信任,打消对eVTOL飞行安全的顾虑,这不仅需要从技术上不断提升飞行器的安全性,还需要为民众营造驾乘的安全感。
亿维特合伙人兼首席产品官王晓冬
王晓冬进一步介绍,低空飞行器一般是在距离地面3千米以下的空域飞行,这一空域位于对流层,出现气流搅动的情况较多,飞行器在飞行过程中容易出现颠簸感,为此,亿维特研发出了载荷减缓和突风减缓技术,在飞行器遭遇外部气流出现扰动的情况下,飞行器可自主调整升降舵和副翼,减缓飞行器的振动,“这项技术带给乘客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在飞行过程中体感更平稳、舒适度更高一些,我们通过这种方式能让乘客直观感知到亿维特产品的安全性。”王晓冬称。
据了解,亿维特目前正在加速推进ET9平台的适航取证工作,与此同时也在适航标准之上,推进安全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既保证飞行器的设计安全,也更加确保运行安全性。
“在低空产品研发的思路上,目前许多公司采用的是自下而上、试错迭代方式,一步步去‘打补丁’,从而靠近、达到适航标准,而亿维待采用的是高于适航、贴近市场的方式,用高于适航要求的标准去开展研发,然后再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调整。”任文广表示,亿维特采用这种研发路径主要是因为公司的创始团队此前长期从事过运8、ARJ21、C919等飞机的研发和适航取证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正向设计和验证经验。
“我们的核心技术团队在中国商飞的平均工作时长达近20年,团队成员有着15种重点机型设计经验,我们对于适航有着更精准的理解,对于飞行安全有着更为深刻的认知。”任文广称。
贴合市场才能平稳发展
目前,我国在低空经济领域具备显著的规模优势。工信部下属赛迪研究院在今年上半年发布的《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2023年中国低空经济规模超过5000亿元,乐观预计,2026年有望突破万亿元。其中,在eVTOL领域,2023年中国eVTOL产业规模达到9.8亿元,预计到2026年将达到95亿元。
面对低空经济这个潜力巨大的蓝海市场,国内航空科技公司根据自身对市场的理解推出了形式多样的eVTOL产品。有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国内eVTOL技术路线主要包括多旋翼构型、复合翼构型、倾转旋翼构型、倾转涵道风扇+完全矢量控制、隐藏式推进系统+无翼设计等多种路径。
“多技术路线并举、创新性技术应用从长远来看肯定是有利于我国低空产业的发展,然而在市场初始阶段,选择不同的技术路线会直接决定飞行器产品研发周期的长短,以及可靠性和经济性高低,甚至决定企业的生存状况。”任文广介绍称,目前国内在eVTOL的“赛道”上主要有三种发展路线,第一种是无人机载人。第二种是汽车飞起来。第三种是飞机电动化。
“eVTOL是一种技术综合体,无论是采用哪种路径,都有需要补足‘短板’的部分,但我认为,按照10的负9次方的安全性标准,eVTOL产品的设计思路、系统架构、元器件等级和验证方法与传统的无人机和电动汽车有较大的差异,而选择载人飞行器电动化这条路径确定性和可靠性相对会更高。”任文广称。
亿维特研发的eVTOL产品ET9就是一种融合传统载人飞机设计和新型电驱动技术的飞行器。ET9采用的是复合翼构型,既有固定翼提升飞行器的巡航能力,也有旋翼提供垂直起降升力和巡航推进动力。任文广介绍称,这种构型安全可靠性高、适航难度适中,商业场景广、性价比高,国内供应链配套也相对完善,因此,这种构型的飞行器也有可能更快走向市场。
对于这类eVTOL产品未来的商业场景,王晓冬则用传统直升机的部分场景“平替”来定义其功能。“我们认为eVTOL潜在应用场景十分广阔,其中包括交通通驳、城际通航这样的载人客运,城市快递配送、医疗器官运输这样的载物货运,空中120、应急救援这样的公共服务,作战支援、后勤运输这样的国防军事应用以及空中治安巡逻、缉捕特殊任务这样的警务安防领域。”王晓冬称。
围绕这些广阔的应用场景,亿维特制定了商业化的“场景序列”,目标是首先将eVTOL产品应用到特种用途的高频货运、应急救援和医疗服务,随后再向特定路线的短途接驳、旅游观光、城市间短途航线、城市内空中出租车逐步铺开。
“我们认为应急救援和医疗服务社会价值高,低空飞行服务更容易落地,而且国内的空中120紧急救护服务目前几乎处于空白状态,但市场对空中紧急救援有刚性需求,我们计划深入到空中120的市场,提供专业且成规模的空中救援eVTOL服务。” 任文广认为,eVTOL相较直升机在医疗救援等低空飞行领域更具竞争力,主要是因为其在使用成本上更贴合市场的承受力。他进一步介绍称,一架进口的五座版的直升机,采购成本在3000万人民币左右,而五座eVTOL的采购成本基本在1000万人民币左右,随着规模化应用,采购成本还有望大幅下降。对于乘客而言,每位乘坐直升机的乘客每公里大约要花费50元左右,而如果乘坐eVTOL,每公里仅需花费10元,eVTOL的成本优势决定其更有可能实现规模化应用。
然而,eVTOL相对更低的使用门槛并不意味着其可以无序发展。王晓冬介绍称,鉴于空域管辖、航线设计、基础设施建设等因素,当下采用To B而不是To C的方式去发展eVTOL更符合市场规律。
“家用型eVTOL的使用场景一定会有,而且这会是一个海量市场,但是这个市场的发展周期会很长。考虑到空管成本等因素,我们认为短期内最有可能暴发的是To B的市场,在这市场内,对eVTOL的管理难度相对较低,易用度相对较高,未来我们可能会提供相应的租赁服务,促进民航出行、高铁出行、出租车出行向eVTOL转化。” 王晓冬称。
不会存在卡脖子的情况
eVTOL在航空领域带来的颠覆性变化,使得其被美欧多国都高度重视,目前,以Joby Aviation为代表的多家美国eVTOL企业,以及以Vertical Aerospace Group、Volocopter为代表的欧洲eVTOL企业都公布了雄心勃勃的发展计划,而随着众多中国企业加速开展eVTOL产品的国际化,可以预见的是,未来该领域将迎来一场全球竞赛。
“eVTOL产业是新能源产业链和航空产业链两个产业链‘双链融合’的一个产业,全球具备这两个完整产业链结合能力的国家并不多,主要是美国和中国,以及欧洲个别国家,所以未来eVTOL产业的全球竞争会是个高端局的竞争。”任文广认为,在这个赛道上,中国具备直道领跑的能力。
任文广进一步介绍称,中国在新能源产业已经走出了一条自己的发展道路,拥有扎实的技术积淀,这会给载人飞机电动化提供新能源要素的支撑。而随着中国军机、民机产业的飞速发展,中国的航空产业链非常齐全,具备独立完成核心技术研制的能力,这也为eVTOL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此外,中国在工业化发展的过程对产业链的这种聚集作用,也吸引了很多国外公司积极在中国布局。他认为目前在中国本土,已经可以研发制造出大部分的航空关键部件和子系统,这都是中国发展eVTOL产业的优势。
“好的技术是买不来的,更健康、更长久的竞争需要核心自主掌控,我们目前在eVTOL领域不存在会被卡脖子的技术,但如果要做得卓越,我们一定要在电池、电机方面有重大的突破,这需要全行业一起努力。”任文广表示,以亿维特为例,eVTOL的EPS(电推进系统)包括电机、电控、螺旋桨、冷却系统,研发难度极高,目前亿维特已具备能够提供满足2吨级别以上的eVTOL电推进系统产品和研制能力,且具备性能与成本优势。
此外,亿维特还在打造一条稳健的供应链。任文广介绍称,完善并且稳定的供应链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亿维特在发展过程中,一方面依托整个中国航空工业的产业链提供安全可靠的产品,另一方面也在依靠技术迅速发展并且日趋完善的中国新能源产业链,去发展三电系统、从而有效降低成本。
“国家提出各地发展低空经济要因地制宜,而低空经济的大发展则要依托于强大的产业链保障。我们愿意和伙伴及同行共同打造产业生态,加速产业的升级和规模化。同时,低空经济的落地在于运营,我们已经深度布局众多运营场景,让低空经济不只停留在概念阶段,而是真正成为国家新质生产力落地的代表。”任文广称。
环球时报记者 樊巍
审核 | 高雷
编辑 | 徐铉
校对 | 郝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