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冯天瑜先生关于制度文化史的深思与总结

体大思精,广征博瞻,探究中国古代制度文化的生成与演变

为什么我们今天说“秦制两千年”?

根源于周制的儒学何以成为两千年秦制社会的正统思想?

本书为冯天瑜先生遗作,综合了冯先生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传统制度和历史研究的心得。本书题作“周制与秦制”,并不是狭义上“周代的制度”“秦代的制度”,而是指自周代至晚清,历时三千年的周制文化、历时两千年的秦制文化,虽有多种变态、解构,但一直没有缺位于波澜起伏的中国制度历程。在中国制度文化进程中,“周制—秦制”是中国制度文化的一对基本范畴,切近历史枢要。

0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是清华大学于2008年7月收藏的一批战国竹简。其内容多为经、史一类的典籍。展现先秦古籍的原貌,研究它们有助于了解中华文化的初期面貌和发展脉络。《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自面世以来,引起了学界的极大关注,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有一批很有价值的成果。《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校释》收录已整理公布的全部清华简,并根据新的研究进展进行校释,体现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对不同学科读者和广大文史爱好者利用和了解清华简大有裨益。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校释(叁)》收录有《尹至》《尹诰》《赤鸠之集汤之屋》《汤处于汤丘》《汤在啻门》等五篇竹书,《尹至》《尹诰》为书类文献佚篇,可补传世典籍之阙,是商汤代夏的重要史料。《汤在啻门》《汤处于汤丘》近于战国黄老之言,《赤鸠之集汤之屋》近于小说家言,是战国时期一度流行的伊尹文献。而《殷高宗问于三寿》思想体系庞杂,对于研究战国思想、学术,是重要的典籍。作者广泛吸收了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对简文做了详细的校释,所做训释大多平实可靠,是一部有创见、高质量的著作。

0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剑桥世界戏剧史译丛”是中国艺术研究院与商务印书馆联袂打造的重磅精品图书。丛书涵盖了英国、美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俄国、爱尔兰、日本、非洲、斯堪的纳维亚等10个有着丰厚戏剧传统的国家和地区的戏剧史,共计14卷,其中英美各为3卷,是当今世界戏剧国别史研究的里程碑之作。

这套译丛属国内首次成规模地引进介绍世界戏剧史研究成果,可作为全面系统了解这10个国家和地区戏剧发展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内容详尽,论述深刻,从戏剧的起源,各个重要发展阶段,知名的剧作家、演员和机构,到结合时代背景对戏剧文化的解读,以及不同国别地域戏剧间的交流和影响,无不囊括其中。

04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塔西佗》与《罗马革命》并称为20世纪罗马史家罗纳德·塞姆的两大代表作。虽然在作品的叙事性以及对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影响等方面略逊于后者,《塔西佗》却凭借对传主生平材料的竭泽而渔、人物志手法运用的炉火纯青与对罗马帝国前期时代特征的深刻剖析,成为塞姆学术成就中当之无愧的巅峰之作。

《塔西佗》是西方史学史上一部典型的“以人物写时代”的杰作。从宏观角度看,这部名著迄今仍是我们研究罗马帝国早期政治史、文化史与史学史的必读作品之一。就微观角度而言,这部包罗万象、雄心勃勃的传记提供了一幅西方学术史上关于塔西佗其人其书最为生动、细腻、深刻的素描,堪称20世纪传记史学领域的一座丰碑。

0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部公认的史学经典,近乎“天才般的文采”讲述美国人再造国家、重建社会的转型故事

本书曾获班克罗夫特奖、帕克曼奖、《洛杉矶时报》图书奖、特里林奖、奥斯利奖,以及国家图书奖入围奖

公民权利、公民资格……这些重建时代的美国人所面临的问题,也依然困扰着21世纪的美国人,影响着美国的立法和现实政治。正因此,重建时代在美国史研究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美国历史学家埃里克·方纳是重建史研究的大家,本书是一部关于重建时代的经典之作。基于档案研究和对既有成果的全面梳理,方纳将围绕重建进行的政治斗争、从奴隶劳动到自由劳动在南部的转换、一种新种族关系的演进、一个拥有新权力的民族国家的崛起等历史进程,编织成一部连贯性叙事。讨论在社会不同层面进行的重建活动,从国会大厅内的辩论到种植园里展开的斗争。聚焦南部,但同时也关注北部和西部发生的变化。将被解放的奴隶们置于故事的中心,但同时也讲述包括政治家、工业家、劳工和小农场主在内的美国白人群体的故事。读来犹如“一部情节复杂且精心策划的小说”,波澜起伏,惊心动魄。

1865年,美国内战结束,75万南北方士兵战死沙场,美国人随即面临修复战争创伤、化解区域敌意、重建美利坚联邦的挑战。最艰巨的挑战则是:如何在奴隶制的废墟上创建一个新的自由劳动体制,如何将400万奴隶变成政治上拥有权利、经济上独立自主的公民,以及如何将普遍自由、种族平等和跨种族民主等新宪政原则付诸实践。重建的故事围绕这些挑战而展开,错综复杂、跌宕起伏,历史与未来在此时交锋,理想与现实在此刻博弈。

历史学家围绕重建史的书写进行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争论,突破旧规异常困难。方纳教授的《重建》高屋建瓴,采用全新的视角,以多元史料为基础,精用前人成果,以凝练精致的文笔,重构了这部19世纪美国的历史大剧,忠实全面地再现了黑白美国人在第二次建国时所表现的理想、决心和创造性,同时揭示了这场伟大的美国实验最终未能成功的现实原因和深层原因。

06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孙机文集》共四种八册,即《中国古代物质文化》《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上、下)《中国古舆服研究》(上、下)《中国古文物论丛》(上、中、下)。

孙机先生生前为中国国家博物馆终身研究馆员、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院名誉院长、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北京服装学院特聘教授。以文献与文物相结合的论据为依托,对中国古文物、古代物质文化研究有着深湛造诣。

孙机先生将其关于古文物、古代物质文化研究等相关文章认真修订,重新编排,结集出版。所收文章经孙机先生亲自选定,孙先生说《文集》选收的都是“写得比较紧实的、真正解决了问题的、立得住的,那些有点松的文章就不收了”。所有文章都经过了重新改写、认真修订,补充了紧跟学术前沿的内容,给了文章以新的生命力。《孙机文集》既有对中国古代农业、工业、衣食住行等物质文化方面的研究,使读者可以对中国古代的物质文化产生文字和图像的直观认识;也包括文物鉴定方面的细致研究,对读者了解某件文物是什么、如何定名、怎样认识等给出学理方面的深刻解读,横向比较纵向爬梳,如解谜题般逻辑清晰、推理严谨。《孙机文集》对于细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文物、古代物质文化等都大有禆益。

07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真理与方法》是伽达默尔的代表作,出版于1960年。自它问世以来,不仅西方哲学和美学受到它的重大影响,而且这种影响迅速波及到西方的文艺批评理论、历史学、法学和神学等人文社科领域,是当代一部重要的经典哲学著作。本书分为诠释学I和诠释学II两卷,诠释学I现为《伽达默尔著作集》第1卷。本书的副标题为“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哲学诠释学是在把传统诠释学从方法论和认识论性质的研究转变为本体论性质的研究的过程中产生的。诠释学这种根本性转变的发动者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通过对此在的时间性分析,把理解作为此在的存在方式来把握,从而使诠释学由精神科学的方法论转变为一种哲学。伽达默尔秉承海德格尔的本体论转变,把诠释学进一步发展为哲学诠释学。

08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书以“逃避”的视角认识人类及其所创造文化的本质,阐述了人类逃避的对象、原因和途径。人类运用想象力和行动逃避严酷的自然、文化的羁绊、混沌的不确定感、自身的动物性。在逃避动机驱使下,人类创造着文化,不断推动着人地关系的变化。

09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探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背后的力量博弈与思想交锋

研究战争起源的经典之作

1939年9月的第一天,欧洲再次卷入了大陆冲突。与其他战争一样,许多历史学家试图分析这场战争的罪魁祸首。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存在诸多学说,有人认为缘自希特勒德国的侵略扩张主义,另一种观点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实际上并非独立事件,而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延续。历史学家P.M.H.贝尔广泛考察了对二战起源的各种解释,并对所有观点进行了深入阐述。他并未强调某一特定人物或事件的决定性作用,而是着重分析了一战为欧洲留下的诸多不稳定因素。他从“三十年战争说”、希特勒德国的对外政策、经济危机、意识形态和战略力量入手,全面廓清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有一些根本性问题始终吸引着广大读者和研究者:为何德国会以如此坚定的意志和粗暴的方式推行扩张主义的政策?为何其他大国在如此长时间内采取忍让的态度,以至于最后不诉诸战争手段已无法遏制德意的扩张?

欧洲近现代史专家P.M.H.贝尔的这部名著,是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的形成时期以及相关争论的综合性研究。作者在书中致力于考察对二战起源的广泛解释,审视那些制约政治家、左右民众情绪的隐秘力量,从而促进有关战争根源的理论建构。

本书是研究战争起源的经典之作,自1986年首版以来,广受好评,常销不衰,2013年已出版至第三版。

1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抢救濒危语言,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标志性成果:方言(10卷) + 少数民族语言(10卷);语音 + 词汇 + 语法 + 篇章;语言本身 + 地域/民族文化;文字 + 音频/视频(分类词表、语法例句、话语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