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个个都是曾经强盛的国家,依靠祖辈的智慧和勇气,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和土地。然而,到了后来的手中,这副好牌却被打得一团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些本该继承辉煌的“败家子”们,把祖先打下的江山一点点给搞没了,错失了大好的机会,甚至还亲手拆了祖辈辛苦建立的基业。

究竟是什么导致这些本应强盛的国家,因后代的决策失误而一蹶不振?他们又是如何将富饶的国土、强大的军队,变成了无法挽回的颓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魏惠王:错失良机的霸主之途

公元前368年,魏惠王登基。这时的魏国,简直是战国七雄里最牛的存在。无论是那辽阔的疆域,还是强大的军事实力,都是其他国家追不上、赶不上的。

魏国有着肥沃的土地、兴旺的城市和精锐的军队,这些本来是它称霸天下的基础。然而,魏惠王却没能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反倒因为一系列错误的决策,导致魏国在短短几十年里就迅速走向衰落。

魏惠王最大的失误就是把工作重心从西边的河西地区搬到了东边的河内地区。这个决策直接给了秦国可乘之机,结果他们抢走了魏国在西部的大片土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河西地区不仅是魏国的粮仓,还是抵挡秦国的重要防线。放弃这块地方,简直就像把家门钥匙送给了敌人。

再说,魏惠王还试图插手赵、卫等国的内政,想扩大自己的影响力,结果却是招来了很多敌人,搞得四面楚歌。这种目光短浅的外交政策,让魏国陷入了孤立无援的窘境。

魏惠王还有个致命的毛病,就是用人不当,根本不在乎人才的流失。像商鞅、孙膑、张仪这些能人,本来可以成魏国的中坚力量,可偏偏因为魏惠王的瞎折腾,结果一个个去投靠别国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魏惠王不仅没把这些贤才用好,反而心里对他们有猜忌,还故意想要压制他们。这种自毁前程的做法,最后让魏国的人才都流失殆尽,发展动力也随之消失了。

最终,魏国在马陵之战中遭遇惨败,损失惨重,元气大伤。这场战役不仅揭示了魏国军事上的短板,更暴露了其内部政治的腐败。

魏惠王虽然意识到了自己的失误,但此时已经为时已晚。经过50多年执政,他把一个强大的魏国推向了衰落的深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楚怀王:自以为是,毁掉了自己的霸业

公元前328年,楚怀王登基。那个时候,楚国正值巅峰,国力强盛,让其他诸侯心生畏惧。楚国土地广袤,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这些都为楚怀王的统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楚怀王一开始也是有点作为的,重用贤臣,努力治国,还把东南的小霸主越国给灭了,这一阵子名声大震。这样的举动明显显示出楚怀王在初期确实具备一定的政治智慧和军事眼光。

不过,好日子没多久。随着时间的推移,楚怀王的傲慢和自负开始显露无遗。他在外交上变化无常,时而结盟,时而反水,彻底惹毛了齐、魏、韩等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楚怀王好像忘了强国之间那份微妙的平衡。他的反复无常不仅让楚国的名声跌了个粉碎,还让和邻国的矛盾更加严重。

公元前312年,秦、齐、魏、韩四国组成联军攻打楚国,结果在垂沙之战中,楚军吃了大亏,损失惨重。这场仗不光暴露了楚国的军事短板,还表现出楚怀王在外交政策上的不成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更糟糕的是,楚怀王后来居然傻到被秦昭王骗到了武关,最后被扣留,死在了外地。他不但低估了秦国的野心,还高估了自个儿的影响力,结果跌进了秦国精心设置的陷阱。在他被抓的期间,楚国内部动荡不断,整个楚国都乱成了一锅粥。

权力空白让各方势力争着头,彻底削弱了楚国的团结。之前被楚国打败的越国,也借机反击,抢走了楚国大块土地。这一连串的打击,让楚国彻底跌倒,再也没力气争雄天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齐湣王:自信过头必然失败的典型例子

在齐威王和齐宣王的统治下,齐国的实力达到了巅峰。这时的齐国不仅经济富庶,文化兴盛,军事力量也是相当雄厚的。

稷下学宫的建立,真是吸引了不少人才,为齐国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可惜好景不长,齐湣王一上台,就把这一切给毁了。
齐湣王一上任,就急着想大展拳脚,四处征战,甚至跟秦国正面干上了。他好像忘了,齐国的繁荣是靠长时间的积累,而不是一朝一夕的军事胜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函谷关那场战斗中,齐国和韩、魏联手,一下子给秦军来了个措手不及,狠狠地打了个大败仗。这场胜利彻底把齐湣王的头脑弄昏了。他变得眼高手低,自大得很,开始对国内政务不闻不问,沉迷于享乐,这样一来,齐国的国力可就大大受损了。

公元前284年,齐湣王再次向宋国发起了进攻。这下真把诸侯们惹毛了,燕、赵、韩、魏、秦五国联合组队,要好好教训齐国。齐湣王这一决定,简直就是对国际局势的错误判断,还暴露了他对齐国实力的盲目自信,真是让人无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面对五国联军,齐湣王可是一点没吸取教训,反倒是死紧指挥作战,结果是惨败收场。国土大片沦陷,连都城临淄都被攻陷,齐国几乎就要完蛋了。这场战争不仅把齐国的军事实力给摧毁了,连齐国人民的信心也遭受了重创,真是个悲惨的下场。

败溃的齐湣王到处逃窜,却依然不知收敛,反而四处耍大牌,接连被好几个国家轰了出去。他似乎忘了自己早已不再是齐国的君主,依旧保持着那副高傲的样子,真是让人无语。

最后,他竟然傻到相信楚将淖齿的花言巧语,结果是被杀了。齐湣王的下场,不光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整个齐国的悲剧,真是让人唏嘘不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燕惠王:疑心重重,自损根基

燕惠王的老爸是赫赫有名的贤君燕昭王。在燕昭王的英明治理下,燕国飞速崛起,成了战国后期的一股强大势力。燕昭王不光重用人才,还特别关注国家的长远发展,为燕国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燕昭王一去世,燕惠王就登上了王位。不过,这小子可没能像他老爸那样英明神武,反倒是靠着自己的猜忌和多疑,把燕国给推向了灭亡的深渊。

燕惠王最大的失误,就是信了小人的谗言,疏远了那些贤臣。那时候,齐国的将领田单还设计挑拨,让燕惠王对名将乐毅产生了怀疑。结果这小子居然轻易相信了谗言,把乐毅撤了换成了新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错误的决策,直接让燕国在跟齐国打仗时遭了惨败。燕惠王这一决定,不光显露了他判断力的不足,更是把对人才的轻视暴露无遗。乐毅作为燕国的功臣,本应该被重用和信任,可燕惠王的猜忌把这位杰出的将领推向了敌国。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面对失败,燕惠王不仅不反思自己,反倒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乐毅。这种甩锅的行为,真是让人看到了燕惠王的狭隘和短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乐毅终于忍无可忍,只能转投赵国。失去了像乐毅这样的能将,燕国的军事实力可真是大打折扣,从此摇摇欲坠。乐毅的离开,除了让军事人才流失,对燕国的士气也是重重一击。

公元前279年,燕惠王终于被将领公孙操给杀了。燕惠王的下场,简直是他多疑和昏庸的必然结果。通过他的统治,我们可以明白,一个聪明的君主得懂得识人用人,别老是猜忌排斥人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赵孝成王:糊涂得很,搞得强盛的赵国大梦泡汤

赵孝成王可是赵武灵王的孙子呢。在赵武灵王带领下,赵国那会儿可是拼劲十足,变成了战国后期的超级强国之一。

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那可是大幅度提升了赵国的军事能力,帮助赵国在跟北方游牧部落的打斗中占了不少便宜。可惜到了赵孝成王那会儿,这一切都没了,真是让人唏嘘不已。

赵孝成王犯的两大致命错误,真是让人无奈:首要的是他轻易相信了小人的话,把贤明的臣子们给疏远了;其次就是他的昏庸无能,指挥上也不靠谱。为了一个小小的上党地区,居然就跟秦国撕破脸皮开战,这可真是让人叹气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决定简直暴露了赵孝成王对国际形势的判断失误,估计自己实力的眼光也太高了。战争刚开始时,魏国和楚国都曾表示要支援赵国。然而,赵孝成王却偷偷和秦国谈和,这一举动真是把魏、楚两个国家给惹火了。

这种背信弃义的举动,不仅让赵国的信誉受损,还失去了可能成为强大盟友的机会。失去强援后,赵国军队在长平之战中几乎全军覆没。这场战役不仅是赵国军事上的惨败,更是赵孝成王外交政策的彻底崩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更为致命的是,在长平之战之后,赵孝成王不仅没有深刻反思,反而愈发变本加厉,滥用民力,荒废国家的事情。他好像完全没意识到国家正处于危急时刻,反而沉迷于享乐,完全忽视了国家的重建工作。

他居然把那些久经沙场的老将都换了,反而启用一些毫无军事才能的新人。这种任人唯亲的用人方式,真是大大削弱了赵国的军事实力。接连不断的这种昏招,彻底毁掉了赵国的国运。

赵孝成王的统治,简直是一个从强盛跌落到衰败的典型例子。自此以后,赵国再也没办法抵挡越来越强大的秦国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个国家的兴旺与衰败,跟统治者的智慧和能力密切相关。

战国时期,魏惠王、楚怀王、齐湣王、燕惠王、赵孝成王这五位皇帝,都是因为自己的失误,导致国家的前途尽毁。

他们要么错过了机会,要么自以为是,要么多疑猜忌,要么昏庸无能,最终也都没能避免亡国灭族的惨痛结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