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新办印发《关于优化完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管理机制的意见》,针对地方政府专项债项目审核和管理机制进行优化。
这也意味着,地方财政将从“紧衣缩食”进入“高质扩张”周期。经济重启的周期,指日可待。
我之前就说过,本轮许多地方的经济不畅,大多是来源"地方政策"的财政恶化。地方政府的大量债务,挤压了原本的公共预算,导致地方一些预算内的资金无法支付,这里面包括与地方政府合作的企业及相关与员工。
企业没钱,员工就没钱,消费就没钱,楼市更谈不上好,土地也卖不出去。恶性循环。
只要地方财政松绑,体制员工和吃体制饭的企业也会重新在市场发声,从而带动经济和消费的二次循环。
在《意见》中,增加了“负面清单”和“正面清单”:
负面清单主要指过去地方政府兴建的“面子工程”和“无收益项目”,比如党校、会议中兴、景观工程、古城项目等,以及在自由(资本)市场可调配的同质化项目。
正面清单主要有“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制造、数字经济、低空经济、量子科技、生命科学、商业航天、北斗等新兴产业基础设施”,以及其它可产生收益或优化民生的基建,比如交通水利、卫生健康、养老托育、城市更新、保障住房等。
简单来说,正面清单就是“新四万亿”的方向。
不仅如此,此次的地方专项债审核下放到财政,无需发改审核。此次宽松地方债的试点地区只有11个区:
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含宁波)、安徽、福建(含厦门)、山东(含青岛)、湖南、广东(含深圳)、四川,以及战略地区雄安。
除了安徽、湖南、四川、雄安,剩下都是全国财政自给率头部省市。
安徽得益于“合肥模式”,湖南得益于“红色要地”,四川得益于“战略腹地”。雄安得益于“百年大计”。
前十的天津,大概是非常失落的。
从试点地区不难看到,此次地方债扩张城市,基本是财政自给城市或战略城市,简答来说:还得起的,有人帮衬的,就可以多借钱。
因此,2025年,不仅仅是行业存在温差,城市间的温差也会逐渐扩大,这些试点城市的发展水平,完成取决于他们“举债”的力度,城市之间的代际差,也将逐渐扩大。
这些城市的地产,自然也会如愿“止跌回稳”。
还有一个不相关的新闻,就是西藏耶鲁藏水电开发,根据开发标准,这座大坝发电资源可达到全国的30%。
这一轮的技术大开发,赌的未来的“电”,不用钱。这一轮的地方债扩张,赌的就是以“电”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带来的投资和回报。
学习强国,走进新时代
关注一下,防止失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