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芽梨
清秋和燕西一别终身不再相见,其实两人曾见过一面,不过是遥遥看去。
当年道之问清秋,会不会恨燕西?清秋回答:我没恨过他,只恨自己择人不慎。
离婚信只字未提怨恨二字,带走孩子是担心燕西再婚新人当孩子眼中钉,不如亲自抚养,他日君或相见,尚有机缘。
这就留下了伏笔,清秋在金家虽不擅沟通交际,性格情绪化爱钻牛角尖,但这封信却写得相当理智,将来会告知孩子身世,让他知道自己是金家后代。
我想清秋对孩子教养也不差,衣服袖口没有污垢,手指甲剪得整整齐齐,可见她虽为温饱奔波,还能把孩子收拾得干干净净。
作为母亲她是称职的,送儿子读书上学,和她自己当年一样,后被记者买春联时看出端倪,为了不让人知道身份,再次搬家消失。
她在小楼闭门独居时填过几首《临江仙》,其中一首如下:
忏尽红尘犹有恨,隔帘羞见牵牛,凄凉佛火黯高楼,拥衾无一语,敲折玉搔头。 但愿思君休再梦,梦时醒也还休。倩魂频断莫勾留,好乘今夜月,一探广寒秋。
诗中有愤,有恨,有怨,愤恨恨极梦靥也不要做,凄凉建高楼,魂断莫勾留,诗言情志,总理当年就看出,清秋诗词功底不错,但消极悲观。
说将来如有机会,可以教她写诗,可惜一位欣赏清秋的长辈,早早就去世了。
作者一位朋友写一笔好字,见了这几首词喜欢,题写在扇面上参加书画展览会,隐隐约约在后面加了段话,说诗词源自朱门弃妇。
人类最爱是八卦,没人注意诗的好坏,倒要研究这是何人所作?更有好事者跑去跟记者打听,于是参观的人越来越多,人们津津乐道这位弃妇的离奇命运,给诗词添上一种神秘气氛。
后来来了位中学生,出钱买下扇面,当场要拿走,展览会上的工作人员很为难,展会未结束前展品不能取走,可以先写个收据。
可年轻人再三说明,非要当场拿走不可,最后说出,他和这扇面上的题字有些关系,展览会的人没办法,只好让他拿走了。
作者听到这里大吃一惊,这分明就是冷清秋的儿子了,不然一个穷学生,如何肯花这么多钱买下扇面呢?
从这个细节推敲,清秋的日子虽清苦,但绝没有落到贩夫走卒一类,大体和婚前的家庭生活相差无几。
儿子还能上学读书也是证明,为自己昔日笔墨不再流传于世,不惜花大价钱买下来。
她的经济来源是在家教几个学生或卖字为生,加上变卖一点家中古书,送给记者古籍也是证明,或许还有舅舅的接济。
梨芽梨 写文写字讲故事 追剧聊剧侃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