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也太好吃了

美食,是一份刻骨铭心的乡愁

美食,是一份美好的童年记忆

美食,是流连一个地方的理由

美食,是一种宝贵的文化传承

⬇️⬇️

在这张江海美食图上

点到谁我们就「吃定」谁

今天要带你「吃」的是

⬇️⬇️

外海西江黄鱼粥

外海文记花生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江海“十大名菜”之

外海西江黄鱼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谈起外海西江黄鱼粥,那真是一绝。

老火的粥水绵稠润滑,米粥与鱼肉的浓香溢出砂锅,清甜无比。

外海西江黄鱼粥是华记海鲜楼的招牌,不夸张地说,只要来到“华记”的食客,必点一份黄鱼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黄鱼选材的讲究,足见制作黄鱼粥的匠心独运:外海西江黄鱼粥用的小黄鱼,都是精心挑选一斤重左右的。太大了,鱼肉会显得粗糙;太小了,鱼刺则又小又多,影响口感。

做法看似简单,无非就是将小黄鱼剔骨片肉,再放入煮好的粥水滚熟。然而,黄鱼肉薄刺多,刀工稍有不慎,就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这不仅需要娴熟的技艺,更需要一份对美食的热爱和耐心。

这份热爱的背后,则是“霍家”三十多年来的坚守与传承。

1985年,外海大桥正如火如荼地建设着,桥两头是熙熙攘攘的人流和飞扬的尘土。在这喧嚣与宁静的交界处,霍健华的父母迎来了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这一转折,与黄鱼粥的故事紧密相连。

华记海鲜楼老板霍健华,他父母是华记创始人。

霍家是典型的疍民家庭。霍健华至今记得,小时候,他的“家”其实就是一艘船。随着孩子渐渐长大,船上的日子变得愈发局促。霍家夫妻二人常在深夜对坐无言——是继续这漂泊的生活,还是寻找一个更稳妥的出路?

就在这时,外海大桥开始动工,带来了熙熙攘攘的人流。附近的美食街生意火爆,一道道渔家菜吸引着四方来客。霍家人灵光一现:自己世代捉鱼识鱼,又何不将捕鱼的手艺变成养家的生计?

于是,霍父用双手搭起了一座松皮棚,简陋却足以容纳十几张桌子。这便是“华记海鲜楼”的前身,一座连着外海渔民记忆与时代变迁的小小木楼。

霍家夫妻明白,做餐饮生意,必须靠“味道”站稳脚跟。而要让味道打动人心,唯有用心。黄鱼粥就成了他们的第一道拿手菜。

黄鱼的选择极其讲究:必须是一斤左右的小黄鱼,太大则肉粗,太小则骨多。每天凌晨,霍家人亲自到码头挑选最鲜活的黄鱼。鱼入锅后,老火慢煮,鱼肉的鲜味渐渐渗透进粥里;煮至浓稠时,用纱布细心过滤掉鱼骨,留下纯粹绵滑的鱼肉与米香交融的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是春天,还会加入鱼卵——外海人称为“鱼春”。鱼卵的浓香与粥的清甜完美融合,成就了这令人念念不忘的味道。霍家人始终坚持用最传统的方法熬煮粥,霍健华说:“一碗好粥,要有鱼的魂,也要有人的心。”

“华记”的黄鱼粥很快声名远扬,成为外海美食街的招牌之一。渔民们的聚会、工地上的庆功宴、外地归来的游子……无论是谁,端起这一碗黄鱼粥时,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温暖与慰藉。

如今,外海大桥已经成为这片土地上的重要通道,而“华记”也早已成了许多人心目中的美食坐标。那一座小木楼,从最初的十几张桌子,扩展成两层的小楼,成了外海的一个地标。楼外依旧是江风阵阵,楼内却始终飘着黄鱼粥的香气。

霍健华说:“我们做的不只是粥,而是让人记得家。”这句话里,藏着的不仅是对美食的用心,也是外海人的智慧与情怀。

江海“十大名小吃”之

外海文记花生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走进外海文记花生饼店,一股醇香的花生香味扑鼻而来。

香!这是每位来到文记花生饼店的食客,对于外海花生饼的初次印象。

手炒花生、人手筛选颗粒、剥去花生衣、用杵臼捣碎……这一道道繁琐而精细的工序,正是外海花生饼手工制作的精髓。酥脆香甜的花生饼,咬一口,香味四溢,仿佛能瞬间唤醒味蕾的记忆。

花生饼是外海历史悠久的地方传统名小吃之一,相传外海有一个学生,毕业后以制作花生饼为业,其所制的花生饼质优味美,花生磨得幼细,香甜适中,入口松化。不少顾客远道而来订制和抢购,均称之为“毕业生花生饼”,而不知制售者姓什名谁。民国时期,外海经营花生饼的作坊有几家,后来日渐息微,至上世纪70年代,仅剩文记花生饼一家门店了。

文记花生饼创始于1915年,该饼店秉承传统制作方法,用精选的花生、优质的白砂糖精制而成。它入口松化、香甜适中、食后齿颊留香。一般原味吃食,作茶艺小食尤佳。也可作煎糯米薄饼馅料、汤圆馅料。也可搅碎用作捞鱼生,甘香可口,令人回味无穷。是馈赠亲友、团圆喜庆的上佳食品。

如今,文记花生饼的传承者陈炳松,依然坚守着这份传统手艺。他告诉记者,每一个外海花生饼都是手工压制的,其制作的关键在于手腕的力度。只有通过手腕去感知,才能更好地将香酥的花生与甘甜的砂糖进行完美的融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由江海区非遗保护中心提供

“我们做出来的花生饼除了白砂糖和花生以外,无任何添加剂,因此受到了江门本地市民以及海内外侨胞的喜爱。”陈炳松说。

百年时间稍纵即逝,外海花生饼没有在街巷消失,依然受到外海人的喜爱。陈炳松放弃了原本的工作回家传承“文记花生饼店”,刻意留住古旧的花生饼味道。同时,他也紧跟时代步伐,结合当代年轻人的健康生活理念,对传统花生饼进行了创新改良,减少砂糖含量、去除高胆固醇的猪油,让这份传统美食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口味和健康需求。

曾有人问陈炳松为什么选择继续做花生饼。他说:“不做花生饼我会活得更轻松,但铺子没了,江门人就吃不到正宗的手工花生饼了,海内外的同乡们也会少一份乡愁。”

这份对传统的坚守和对乡愁的眷恋,让陈炳松在花生饼的制作道路上越走越远。

来源:江门日报 文/何榕

关注【江海高新发布】

读懂高新 关注江海

新闻资讯 一手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