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孙蓉在课堂上。(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孙蓉

全国政协委员,十四届山东省济南市政协常委,山东大学高等医学研究院、第二医院教授。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首位授权专利22项,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山东省中医药杰出贡献奖等人才和荣誉称号。

2024年12月13日,山东省济南市。

一个寻常的周五,迎着入冬来的第一场雪,孙蓉比平时提前了半小时出门。

建设病证模型、预设网络标靶、观察对比实验数据……来到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的实验室,换上白大褂,孙蓉立刻投入到忙碌而熟悉的中医药研究工作中。与一般印象中满匣药香的中医药不同的是,孙蓉团队的实验室摆满现代化实验仪器,生命组学、大数据、人工智能及可视化手段在这个实验室里不显稀奇。

“无论是面向基层抑或是走向世界,中医药最底层、最根本的逻辑,是走向科学。”孙蓉如是说。

从西医到中医

孙蓉入行,是西医临床学科。

1987年从山东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孙蓉来到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药理室工作,对此时的孙蓉来说,做药理实验不难,难的是如何将做出的实验结果得到合理、恰当的解释。对于中西医理论体系的迥异,如何理解和接受,孙蓉也是满心问号。

为了尽快打通中医的“任督二脉”,孙蓉常去山东省中医院临床科室观察医生看病,老中医所开的方子一下子就吸引了孙蓉。“在省中医院的心内科治疗心律失常和早搏方面有两张经典药方,一张以生脉饮(由人参、麦冬、五味子等组成)为底方,另一张则以黄连温胆汤为底方,药剂加减、方剂配伍,甚至能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治疗效果。”

生活中的孙蓉好奇心强,眼睛和耳朵随时伸向四面八方——一张药方、几味中药、一碗汤药、不同患者,为何能药到病除?

看得见的“疗效”,让孙蓉心头一热。深入临床,仔细观察病人的症状和体征后,孙蓉发现,这些患者往往存在一些有规律的证候表现,她意识到这可能是中医所说的“药证相符、病症相应”。

此时,孙蓉便到山东中医药大学方剂学教研室刘持年老师门下,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开始思考中医同病异治的深层原因,临床学科出身的孙蓉习惯性地产生了用适宜的病证模型验证中医药理论的念头。

回到实验室后,孙蓉立刻构建大鼠模型来试验药方。然而在初步尝试中,她发现这些药物在动物模型上并未表现出显著的疗效。“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是有差异的,动物模型上如何能够呈现出中医所说的‘心气阴两虚’现象?”

意识到这一点后,孙蓉并未沮丧,而是继续尝试用中医的理论和方法来解释这一现象。查阅中医典籍,理解中医概念内涵,孙蓉发现:“心气阴两虚是个互参互扰的合证,有的人由心气虚导致了心阴虚,后呈现心气阴两虚;有的人先心阴虚后心气虚,后呈现心气阴两虚,还有的人上来就是心气阴两虚。虽然最后临床上都叫心气阴两虚,但症候表现不完全一样。像忧伤、恐惧等情绪就易导致心气虚,熬夜等行为易导致心阴虚。”

为了模拟心气阴两虚的动物模型,孙蓉设计了一系列复杂的实验。通过惊吓、疲劳、不眠等手段,成功建立大鼠早搏(心气阴两虚、痰火扰心证)病证模型并用于复心宁胶囊和心速宁胶囊研发获批临床研究批件,并最终获批新药证书。

在孙蓉看来,中医药最应该传承的是用药经验和治病经验,要深化中医原创理论、中药作用机理等重大科学问题研究,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推动传统中医药和现代科学相结合、相促进。“长期以来,人们对中药的争议很大程度来自于临床评价的科学性问题。也就是说,要让世界接受传统中医药,关键在于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来证明传统中医药的有效性,这一点充满着科学探索的乐趣。”

37年来,在中药功效现代表征与药效评价、有毒中药效—毒整合研究、名优方药临床转化与新药研发领域持续耕耘;主持完成973、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等省部级以上课题54项,完成新药研发近百项;在中药新药研发领域:据方证相应、药证相符原则,模拟中医病证建立多种病证模型……怎样把中医药药理研究清楚、正确传达,让西医、让患者看到中药的疗效,成了孙蓉的目标。

经年累月,自有心得。

“现在回想这些学习历程,我深刻体会到中医这门学问,是一个‘学习—临证实践—再学习—再实践’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只有这样,医术才能不断提高进步。”

孙蓉认为,中医药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靠的是疗效,只有科学认知、合理评价中医药的功效和临床疗效,才能在面对现代疾病时真正发挥好中医药的作用,也是把中医药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的必由之路。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事关全体人民健康福祉,事关健康中国战略的全面实施,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在心。而如何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和发展好中医药的重要讲话精神,也是2023年成为全国政协委员后,孙蓉的心头大事。

谈起未来中医药的发展,孙蓉有强烈的紧迫感。在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针对自身所在的学科前沿,她找准本职与履职的结合点,提出了“面对产业、中药新药创制、慢性或者突发性疾病,高校要通过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实现‘产学研用’全链条的技术创新,真正发挥中医药的深层价值。”的建议。

“中医药研究需要深入到病人中,去做高级别的循证工作,这就需要我们在现代临床实践中更深入阐释中成药的疗效所在,开展名优方药临床—基础—临床的转化研究,让说清楚、讲明白疗效成为大品种培育的科技内涵。这对于提升中成药品质和管控,提升中医药事业水平和产业高质量发展,都将带来深远的意义。”孙蓉说。

为中医药发展鼓与呼

37年来,忙碌的白大褂之下,孙蓉探索中医现代化的步履不停。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孙蓉的履职工作同样交出亮眼成绩单。两年来,她拿出7件提案,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可圈可点。

科研、带教,工作已是“满负荷运转”,颇费精力的提案又是如何写就?“加强调研、传递群众心声是我应尽的职责。”孙蓉说,“行业的问题痛难点就是我履职的聚焦点,作为一名有专业背景的政协委员,我应当在医疗这一主题上有所作为。”细细翻阅她的提案,从“加强中医基础研究”“以科技创新促进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到“中医药创新可持续发展”,无一不是来自日常工作的所思所感。

时钟拨回至一年前。

2023年成为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后,孙蓉积极呼吁加强基础研究,从源头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知之非艰,行之惟艰。一件提案的背后,是数年不变的为民情怀。这件提案的提出,既源于当时各级医院、药企存在的实际问题,也有自己在工作和调研中所了解的实情。思考至纵深处,孙蓉将第一年“履职作业”的题眼定在了中医药基础研究上。

“在重大疑难疾病、慢性病、老年性疾病等复杂性疾病方面,中医药展现了独特的治疗优势,但在中医基础理论的现代科学阐释、中药药性功效的科学表征评价、临床疗效高级别证据共识,以及中药产品安全—有效—可控等核心问题方面,依然面临着创新发展的掣肘。”孙蓉习惯用严谨的科研态度为提案撰写做准备,为了增加提案建议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她从中医药基础研究的方向、核心突破点及人才三个维度考虑,结合现行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工作实施情况、财政情况等提出建议。这件提案也被遴选为全国政协重点督办提案。

“提案办理速度超乎我的想象,不但办得细致、办得深入,也办得及时!”孙蓉说。

“持续加强中医药基础研究,源头提升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要聚焦重大疑难疾病、慢性病,相关部门牵头组织研究,明确具有整合证据链的中医药优势病种,整合中西医力量面对临床场景和产业需求,系统布局,持续支持,重点考核……”

在2024年6月17日召开的全国政协“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双周协商座谈会上,孙蓉从开展“中医药研究”而不是“研究中医药”的角度,提出用临床—基础—临床证据链环阐发中医药关键科学问题、明确中医药基础研究方向与核心突破点、形成多渠道多模式投融资局面等建议。发言立足时代需求,带着教育思考,亦为解决当下发展之困,引起了与会政协委员、专家的共鸣和热烈讨论。

提案被重视、建议被采纳,孙蓉颇为感慨,“有关负责部门不仅与我及时联系,并就建议内容进行认真答复,通过办理案件和机制建设等方面可以看出,政府相关部门对委员提案越来越重视,办理效果也非常好,这为我增添了履职的动力。”

自2013年成为济南市政协委员到全国政协委员,孙蓉履职建言的脚步已坚实地走过11载。孙蓉说,作为一名从事科研工作的政协委员,履职经历在科研视野之外大大拓宽了她的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视野,让她更清晰地定位自己在建设中医药现代化进程中的职责使命。

让“中”味更浓,“医”效更好

2017年回到山东大学任职后,孙蓉又多了一个身份——教师。时至今日,孙蓉一手带出了75名硕博毕业生,获得一片桃李芬芳。

孙蓉对学生有几点要求。首先是耐得住寂寞,“做实验是很枯燥很苦的,要耐得住寂寞”;其次,她要求学生要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思路、眼界都要开阔,我希望学生们不仅了解中医药科研工作本身,更要了解它背后的目的、意义,以及行业的发展方向,要胸怀全局”;最后则是团结协作,“科研团队一定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一个学科建设就像跑接力赛,每个人在自己精力最旺盛的时候要跑好自己这一棒。当你觉得自己的精力在减弱、速度在放慢时,就赶快交棒,并为接棒的人再送上一程,团队的科研才能不断推进。”

教学上的“严”,孙蓉是出了名的。科研与临床齐头并进——孙蓉这样要求自己,也这样教导学生。“我的职责就是致力于发掘团队最大的潜力,搞好中医药科学研究。树立中医思维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培养学生的临证和动手能力,让学生早临早研、反复思考、迎难而上。”

谈及这一点,孙蓉说得果断:“疗效,永远是中医的生命!学习中医药的学生一定要多读经典,让‘中’味儿更浓;但也一定不能埋首故纸堆,要重视实践,多动手,多抬头关注社会,让‘医’效更好。”

即便工作安排再忙,孙蓉仍然坚持每周抽出时间与学生交流。“从移液枪使用到实验原理,从WB到小鼠麻醉,从造模方法到取样存储,无论问题大小,孙老师都会严格要求,认真解答。这比课堂上的纯理论,更具穿透力。”参师襄诊之余,学生们对老师平日的严格要求熟稔于心,“熟读经典、勤做临床、迭代更新研究手段、积极吸纳其他学科优势。”

教学,并非孙蓉教育工作的单一向度。中医药是我国医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是中共二十大报告部署的重点任务。如何加快形成中医药产业的新质生产力,进而促进中医药的高质量传承创新发展?中医教育工作又能做什么?作为政协委员、教育工作者,孙蓉有更多思考。

在孙蓉看来,国家层面要形成以创新价值、能力水平、贡献大小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持续释放人才创新发展活力。“比如,对确有真才实学的中医药人才,适度放开年龄等限制,既要鼓励年轻人才在基础研究中挑大梁,又要持续支持长期深耕中医药领域埋头苦干的本土人才。”

而说起未来要“建立山东省领军人才、骨干人才、青年人才梯次衔接的中医药高层次人才队”,“尽早形成中医药产业的新质生产力”这些更具体的目标,孙蓉的眼睛里有光。

记者:李京

文字编辑:李京

新媒体编辑:莫愁

审核:周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