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有自己的座右铭。
蒋介石的座右铭是他的恩师陈其美的一纸手书:有万夫不当之概,无一事自足余怀。
前文已经谈到,蒋介石论权谋和才能,不但不是被一些影视剧所刻画出的那种“菜鸟”,而且绝对是个的实力派。
重庆谈判时的蒋介石与毛泽东
蒋介石的高光时刻
蒋介石通过两次“一石三鸟”之策稳固了自己在国民政府的绝对权力之后,便开始放开手脚实施他的“宏图大业”,1925年,以“万夫不当之概”先后两次东征,打败了陈炯明,其间又回师打败滇军杨希闵和桂军刘振寰。
在之后的五年中,1926年猛攻吴佩孚,1927年横扫孙传芳,1928年打张作霖、张宗昌,1929年打李宗仁、白崇禧,1930年打冯玉祥、阎锡山,势如破竹,如秋风扫落叶。
可以说,在这一时期,手握重兵的蒋介石无往而不役,无往而不胜。
由此可见,蒋介石的实力绝非一般地强大,而照此下去,似乎统一全国的武装力量也就指日可待了。
可就在蒋介石风风火火地和各军阀做着殊死争斗之时,一股红色革命力量,正以星星之火,开始了它的燎原之势。
也正是这个时候,朱毛红军走出了井冈山,在地域更加宽阔的瑞金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苏维埃政府,军事力量也已经发展到近10万人。
起初,这些革命力量并没有引起蒋介石的格外关注,只是在与军阀战斗的同时,寄希望于“搂草打兔子”,以为派出一些兵力以“进剿”“会剿”“围剿”等形式,捎带着就能将他们解决掉。
但自从三次“围剿”均以失败而告终之后,蒋介石才反应过来,这股星星之火已经形成了气候,而且已经烧到了他的家门口,大有取而代之之势。
于是,蒋介石在第四次“围剿”失败之后,便开始调整战略部署,不再打什么军阀了。他开始对于军阀开始以收买为主,只要对方愿意归顺,便以重金笼络之,而此举只为腾出手来对付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
蒋介石 资料图
蒋介石初识毛泽东
蒋介石最初知道毛泽东,还是在“三二〇”中山舰事件后,通过“整理党务案”得知有一个叫毛泽东的宣传部代理部长。
当然,毛泽东也不是蒋介石所面对的第一位共产党领袖。因为在毛泽东之前,蒋介石用法庭审判了陈独秀,用死亡压垮了向忠发,用子弹结束了瞿秋白。而对付共产党的这三个一把手时,蒋介石都不需要亲自出马,他一个指令,手下的人就把这事给办了。
而对于毛泽东,起初也并没有进入蒋介石的视线,因为那个时候的毛泽东在蒋介石的眼里不过就是共产党领导下的一个红军将领,或者说“匪首”,比起他这个国民党的总裁,在身份上实在是不对等。
所以,当时对毛泽东的人头,也就仅仅定价到了五万到十万大洋,不能再多了。
对中央苏区实施第一次“围剿”时,蒋介石便悬赏五万大洋,缉拿朱德、毛泽东、彭德怀、黄公略,同时宣称“期以三月,至多五月,限令一律肃清”红军。
此时的蒋介石还也把“肃清”红军当成了一笔简单的交易,可见他从心底里是多瞧不上这股“共匪”啊!
因为他在收买地方军阀时,一出手就是数十万、上百万大洋,在拉拢阎锡山的时候,甚至一次就以千万大洋相赠,而对于毛泽东的这颗人头,价格最高的时候也就是十万大洋。
但是,令蒋介石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第一次“围剿”就出师不利,不但大败而归,就连前线总指挥张辉瓒也被活捉,一时间丢人得实在是说不成。
于是,蒋介石终于开始重视这股“共匪”了。他改变了在第一次“围剿”时临时抽调10万杂牌军的做法,在第二次“围剿”中,以自己的军政部长何应钦为总指挥,兴兵20万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可最终还是功败垂成。蒋介石在骂了一声“娘希匹”后,又亲自统兵30万,分路围攻长驱直入,可还是自取其辱。
毛泽东亲自指挥了第一次到第三次反“围剿”,这算是蒋介石初识毛泽东。
在第四次“围剿”时,毛泽东已经因为抵制左倾路线被罢去兵权,但在朱德和周恩来的指挥下,成功运用之前朱毛二人原先制定的战略方针,再一次令蒋介石大败而归。
毛泽东 资料图
蒋介石的胜之不武
真正使蒋介石开始重视毛泽东的,还是在第五次“围剿”和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时。
此时的蒋介石,虽然不清楚共产党内的一些内部斗争,也不清楚毛泽东已经失去了军权,但他清楚的是,他必须要认真对待这股异军突起的力量了,尤其是这个叫毛泽东的人。
虽说这是蒋介石的后知后觉,但第五次“围剿”的时机却也成为了他难得的机遇。
因为,蒋介石认真准备了很多对付毛泽东的法子,但红军这边却临阵换帅,换了一个看似比毛泽东厉害很多的角色,而实则是根本不具备统帅才能的李德。
这是不是可以说是胜之不武呢?
从第四次反“围剿”,到遵义会议这段时间,毛泽东实际在红军中并没有发挥出任何作用。这也的确叫蒋介石喜出望外,或许还有些失落,因为他的对手本应该是毛泽东,而不是什么共产国际的军事顾问。
重庆谈判时蒋介石与毛泽东合影
第五次“围剿”可以说是蒋介石准备最充分的一次。他几乎倾全国之兵100万,其中用于中央苏区的兵力就达50万。当时,各地的留守部队,以及他的嫡系部队中央军,几乎都是倾巢而出。
此时,他也顾不上与地方军阀作战了,因为他已经认识到阻止他实现“宏图大业”的并非地方军阀,而是这股他之前怎么也看不上眼的“红匪”。他甚至连日本占领东三省,并且开始向中原渗透都顾不上了,坚持要一条道走到黑的要坚持所谓“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1933年5月,蒋介石在南昌成立了全权处理赣粤闽湘鄂五省军政事宜的“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南昌行营”,亲自指挥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
7月,蒋介石还在庐山开办了军官训练团,用两个月时间分3批,将“围剿”主力部队的排以上军官7500余人全部轮训了一遍,并组织他的顾问团队反复研究,制定出了一套全新的以堡垒封锁和公路切割为核心的持久战与堡垒战。
在具战略方针上,更是采取“三分军事,七分政治”。政治上实行保甲制和连坐法,控制交通,实行禁运,以地主武装加强苏区的经济封锁;军事上则推行“以守为攻,乘机进剿,主用合围之法,兼采机动之师,远探秘垒,薄守厚援,层层巩固,节节进逼,对峙则守,得隙则攻”的作战方针。
同时,还利用执政党的优势,筹集了大量战争经费,购买了八百五十架作战飞机和大量改善型武器装备。可以说,蒋介石这一次是煞费苦心,大有一种志在必得的雄心壮志。
这一次,不论是从哪个方面,敌人都变得更强了,而我军则因为排斥了毛泽东而变得更弱了,所以失败也就在所难免。
虽说在第五次“围剿”中,最终没有达到蒋介石想要的结果,但是也迫使红军不断突围转移,走上了一条艰难的长征之路。
毛泽东 资料图
蒋毛之间的正式对决
实际上,在遵义会议之后,蒋介石和毛泽东之间才开始了真正的对决。
其实,按常理来说,共产党毛泽东绝对不是国民党蒋介石的对手,但蒋介石的问题就出在了他的精明能干上。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在前文中已经说过,蒋介石绝对是一个玩弄权术的高手,一个真正的实力派。
或许也正是因为前面多次使用“一石三鸟”之策尝到了甜头,于是处处都想要获得“一石三鸟”的效果。
但国民党内的众将领,尤其是各军阀,哪一个是缺智商之人呢?而恰恰蒋介石以为这些人都是缺智商的,同时又格外自信自己始终是站在这场权术游戏顶端的操盘者。
红军刚开始突围的时候,首先给红军让道的是粤军的陈济棠。
陈济棠不但没有和红军做殊死争斗的打算,还主动联系红军,打开了红军南下的通道,为的就是防止蒋介石借此派嫡系部队到广东境内作战,顺便抄了他的老窝。
其次就是在湘江防线给红军留出一条生命通道的桂军白崇禧。
桂军原本部署的是正面迎击红军的南北阵型,而就在红军即将到达湘江的时候,白崇禧忽然改变部署,改原来的南北阵型为东西阵型。
这样一来,桂军对红军原本的迎面阻击就变成了侧击,其目的显而易见,就是要通过炮火迫使红军快速通过。
那么白崇禧为何又要做这样部署呢?
原来,在白崇禧正积极部署湘江防线的时候,收到了他设在上海的秘密电台发来的电报,电报称:
蒋介石决采用杨永泰一举除三害之毒计,一路压迫红军由龙虎关两侧进入广西平乐、昭平、苍梧,一路压迫红军进入广东新会、阳春;预计两广兵力不足应付,自不能抗拒蒋军的大举进入。如此则一举而三害俱除,灭了蒋的心腹大患。
看到电报的白崇禧简直心都碎了,他不再对蒋介石抱有任何幻想,而且瞬间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他之后给自己的部属们所说的一句名言“蒋介石恨我们比朱毛更甚!”
蒋介石 资料图
于是,白崇禧迅速调整部署,采取“不拦头、不折腰、只击尾”的战略方针,其目的就是让开正面,占领侧翼,促使红军早日离开桂州境内。
实际上,在之后的战斗中,不论是湘军的何健,川军的刘湘,还是黔军的王家烈,基本上都采取的是这种战略方针。
我在想,当时如果国民党各军阀之间精神团结,蒋介石与个军阀之间又相互信任,那么我们的红军队伍怎么可能走得出广东?怎么可能走得出贵州?怎么可能走完这二万五千里的长征之路呢?因为当时任何一个军阀,论兵力和火力,以及他们将帅的才能,都有可能使红军面临灭顶之灾。这个之后,我们还会陆续讲到。
这便是蒋介石聪明反被聪明误给我党我军留下的一线生机。
而共产党这边,在毛泽东的指挥下,各军团则紧紧握成了一个拳头。比如,在前文《彭德怀林彪双剑合璧有多厉害?曾令国军闻风丧胆,但结局可叹可悲》已经写到,一军团和三军团甚至可以在不经过军团长的情况下跨军团指挥,一个军团也会随时接受另一个军团的指挥。以毛泽东为首的军委,更是会认真听取一线指挥员的建议,并充分授权给他们。
比如娄山关战役,就是毛泽东听取了军团首长们的建议,放权由一个军团指挥另一个军团的情况下获得的巨大胜利,而对于这种情况,不论在国民党哪里,还是蒋介石哪里,绝对是不可能出现的。
因为,在国民党内部,首先蒋介石想的是怎么把军阀们各个吃掉,而各军阀也要时刻提防着蒋介石下黑手。其次,各军阀之间更是处处相互提防,他们经常也会因为地盘的问题大打出手,巴不得对方的势力一天比一天小,怎么可能会相互支援呢?第三,即便是在中央军内部,也是派系林立,相互之间勾心斗角、争权夺利,随时都有将对方取而代之的打算。所以,国民党虽说是兵多将广,装备精良,但却如同一盘散沙,而且还会处处相互掣肘。
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初期的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才有机会在夹缝中求生存,在各个军阀之间的三不管地带进行武装割据。而且,地方军阀本身也欢迎红军的这种武装割据,因为正是因为这种红色割据的存在,给各军阀之间留下了一个缓冲地带,这种相依相存便是最好的状态。
所以,蒋介石输给毛泽东,最根本的是输在了作为一个领导人的气量上。
现在,你该明白蒋介石为什么不是毛泽东的对手了吧?
为了便于跟进阅读,别忘了加个关注,并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真知灼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