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的抗战史上,出现过很多爱国将领和铁血军队,他们都是新中国崛起的脊梁,我们永世不该忘记。
今天要介绍的,是国民党军中最早觉醒的一支军队,它虽说是昙花一现,但却也一战封神,成为我国抗战史上的标志性事件,从此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提振了军队士气,砥砺了抗日决心,避免了以上海为首的长江流域免遭浩劫,成为第二个东三省。它就是在北伐战争中具有“铁军”之称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
可惜的是,第十九路军从将帅到士兵生不逢时,他们的抗日爱国豪情一再被摧残,最终落得个部队被撤编的结局。好在,新中国没有忘记他们,作为原第十九路军的将领,在新中国建国后,都担任了我国的高级领导。
十九路军总指挥蒋光鼐(中)、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右)、淞沪警备司令戴戟(左)
策划第二个“九一八事变”,豪言4天占领全中国
由于东北军所执行的“不抵抗”政策,日本人在中国第一次尝到了大大的甜头,自此,整个日本国民都开始陷入了集体的狂热之中,认为很快就可以实现他们入主中原、称霸世界,每一个普通日本国民都可以在中国成为农场主,成为人上人的梦想已经不远了。
直接参战的关东军则受到了日本举国上下的极大追捧,军国主义的机器全面开动,日本国内的各方势力摩拳擦掌,认为他们在中国“建功立业”的绝好机会已经来临,时不我待。
就在这个时候,日本首相犬养毅再次遭到右翼势力的袭击被枪杀,之所以说是再次,因为在这个时期的日本,它的集体狂热不光是在海外,在国内也一样,各方势力之间的械斗、暗杀,以及兵变可以说是络绎不绝。所以,在当时日本的体制内,历任首相基本都没有得到善终,大多都死于非命,这个后面有机会再讲。
日本政坛“你方唱罢我登场”,日本军国主义也同样想借助这样一个大好的时机迅速扩大战果。尤其是在海军大将斋藤实的继位后,日本海军再也不能忍受只有关东军在前方风头,他们急切地策划着第二个“九一八事变”,企图将上海在内的整个长江流域变成第二个东三省。
一·二八淞沪抗战期间,日军增援部队乘军舰抵达上海
还是相同的剧本,还是相同的套路。日本海军为了在中国搞事情,竟然安排人袭击了在上海化缘的几个日本和尚。紧接着,日本人开始在国内大肆渲染中国人的野蛮和无理,而日本驻上海总领事村井仓松更是不失时机地向上海市长吴铁城提出严重抗议,要求中国正式道歉,惩办凶手,赔偿损失,并取缔抗日运动和抗日团体。
日本人贼喊捉贼自然是为了给之后的军事行动做一些舆论上的准备。而吴铁城自然也明白,如果此事处理不好,就会将战火引向长江流域。虽然上海政府表示将“从严从速查办”,可是这分明就是日本人自导自演的一部闹剧,又该去惩办哪个凶手呢?
1932年1月28日晚9时,日本海军陆战队忽然在上海附近的海滩登陆,在午夜时分,悍然向我闸北带发动猛烈攻击。
日军的指挥官是第一外遣舰队司令官盐泽幸一,这位高傲的日本指挥官可能是受到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影响,竟然扬言用不了4个小时就可以占领整个上海。
可是,当战斗打响的时候,盐泽幸一才明白,自己没有关东军那么幸运,因为他所面对的不再是之前接受了“不抵抗”命令的东北军,而是发誓要“死力抵抗”“一决死战”“决心去死”,以蒋光鼎为总指挥、蔡廷锴为军长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
一二八事变时的第十九路军
“一二八事变”打动,上海最终没有成为第二个“东三省”
对于第十九路军,的确该载入中国革命史的史册,它在北伐战争、中原大战已经成为我国战斗力最强的军队,被誉为“铁军”,而这次发生在上海闸北的“淞沪战役”,更是这支军队的封神之战。
在日本海军向上海发动进攻的时候,同时向驻防上海的第十九路军发出警告,限1月28日全部撤出闸北,防区由日军进驻,而作为国民党军政部长的何应钦也连续致电第十九陆军“不可妄动”,但均遭到了蒋光鼎和蔡廷锴的拒绝,并予以日军最为猛烈的反击。
这便是抗日史上有名的“一二八事变”。
“一二八事变”发生后,第十九路军随即通电全国:“暴日占我东三省 ,版图变色,国族垂亡。最近更在上海杀人放火,浪人四出,极世界卑劣凶暴之举动,无所不至。而炮舰纷来,陆战队全数登岸,竟于二十八日夜十二时在上海闸北,公然侵我防线,向我挑衅。光鼎等分属军人,惟知正当防卫,捍患守土,是其天职,尺地寸草,不能放弃。为救国保种而抵抗,虽牺牲至一人一弹,绝不退缩,以丧失中华民国军人之人格……”
随后,一场载入抗日史册的第一次“淞沪抗战”全面拉开,第十九路军和增援而来的第五军先后在吴淞、庙行与日军拼死抵抗,最终大败日军。
对日作战的第十九路军
面对如此惨败的日军怎会善罢甘休,于是一次次派兵增援,在第三次增援后,日本在攻击上海中的总兵力已经达到10万以上。可是国民政府虽说此时号称已经有200万大军,可投入淞沪抗战的军队最终也只有6万之众。因为此时的蒋介石还是把所有的精力放在了“剿共”上,所有用于“剿共”的军队一律不允许调动。在蒋介石的心目中,这场战斗根本就入不了他的法眼,唯有“剿共”才是他所谋的大事,这便是第十九路军最后损失惨重的悲哀之处。
即便这样,战局仍旧与狂妄的日本指挥官所预想中相差甚远。在“一二八事变”中,日军付出的代价是:路军死亡620人,负伤1622人;海军死亡149人,负伤700人。而中方的损失是:牺牲4270人,负伤9830人。
“淞沪抗战”虽然称不上是全胜,但它的意义非凡。因为这可以说是近代中国的第一场与列强之间旗鼓相当的较量,它的意义在于令长期在帝国主义欺凌下中国人的仇恨瞬间像火山一样喷发了出来,尤其是鼓舞了中国的军队和将领们,包括蒋介石在内,不再像是“九一八事变”之前那样,总是妄自菲薄,长别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自此之后每一个中国人都愿意为抗日做出自己的贡献。全世界华侨寄来的慰问品在上海码头堆积如山,华侨和富商们的捐款达到千万元以上,自愿参军的青年两天之内就有1000人之多。各界民众组织起义勇军、敢死队、情报队、救护队、担架队、通讯队、运输队。城市妇女和纺织厂的女工在战火中救助伤员;上海郊区的农民筹集了大量的粮食和蔬菜送往前线。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在前线的战壕里组成了一道防线,仅复旦大学义勇军就有200多人在战斗中牺牲。
这俨然就是一片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与红军作战的第十九路军
反蒋抗日生不逢时,新中国成立后担任高职
1932年,在淞沪抗战结束后,占了上风的日本人在签订停战协议时,坚持让这个死敌第十九路军调离上海,而蒋介石也看到了第十九路军战斗力的强悍,认为好钢要用在刀刃上,于是便将坚持抗战的第十九路军调到福建去“剿共”。
可是,作为第十九路军将领蔡廷锴、蒋光鼐根本无心与红军作对,虽说与红军打了几仗,也都是应付差事,尤其是在同红军作战多次受挫后意识到,继续进行“剿共”内战没有出路,决心联合国民党内反蒋势力李济深、陈铭枢等,共同走抗日反蒋的道路。
1933年3月22日,蔡廷锴派遣代表陈公培秘密会见彭德怀,表明十九路军反蒋抗日的意向。10月间,十九路军及福建省政府全权代表徐名鸿到达瑞金,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共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中共中央决定由周恩来领导谈判工作,并派苏区中央局宣传部长潘汉年为苏维埃临时中央及工农红军全权代表与徐名鸿直接谈判。
在周恩来和毛泽东、朱德等人的积极关注和支持下,双方谈判进行得很顺利,秘密签订了《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及工农红军与福建省政府及十九路军反日反蒋初步协定》共十一条。协定规定:
“双方立即停止军事行动,暂时划定军事分界线;双方恢复输出输入之商品贸易并采取互助合作原则;福建省政府及十九路军方面立即释放在福建的政治犯,并赞同福建境内革命组织的存在与活动。双方还决定互派全权代表并在协定签订后由福建省政府及十九路军发表反蒋宣言,立即进行反日反蒋军事行动之准备。”
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
1933年11月20日,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等人以国民党第十九路军为主力,在福建福州南校场召开大会,决定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并发布了内外政策,提出:对外取消外国的治外法权,废除不平等条约,对内实行联共反蒋方针。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福建事变”,也称“闽变”。
“福建事变”当晚,南京国民党政府蒋介石就紧急召开会议,决定要严厉处置"闽变",并亲自兼任“讨逆军”总司令,调集海、陆、空三军10万余人围攻福建。
由于双方力量对比悬殊,在福州外围战事失利的情况下,新政府决定放弃福州,设在福州的首都也在1934年1月13日通电移到漳州。
1934年1月15日,蒋介石军队攻陷福州。人民革命政府和十九路军总部分别迁往漳州和泉州。1月21日,泉州、漳州失守,福建事变失败,移都漳州的中华共和国政府夭折。
1934年1月30日,在蒋介石军队进攻下失败。其部队一部分被打散,一部分为蒋介石和陈济棠收编,十九路军番号撤销。
召开誓师大会的第十九路军
“福建事变”最终失败收场,虽说有着很多主客观因素,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坚强的领导核心,意见不一致、行动也不统一,这是我国近代史上很多革命事变都最终没能获得成功的通病。
但总的来说,“福建事变”是一场早期的,并非由我党发起的爱国革命行动,尤其是对于第十九路军来说,它也是最早觉醒的一支国民党军队,所以,它在中国民主革命史和中国统一战线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不论时代如何变迁,历史的车轮如何滚滚向前,我们都不应该忘记这支在中国腹地最早对日宣战的铁血军队。而作为主将的蒋光鼎,在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广东省政府委员,纺织工业部部长,同时还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届全国政协常委及民革第二、三、四届中央常委,另一个主将蔡廷锴则担任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在之前的80篇文章中,主要写的是关于红军时期的故事,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将持续为大家奉献关于抗日战争的内容,如果大家喜欢的话,就赶快关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