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骨骼可能会变得越来越脆弱,容易发生骨折,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骨质疏松症。这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因为早期无明显症状,被称为“寂静的疾病”,等发现时可能已导致骨骼损伤或骨折。高龄、家族史、低体重、绝经、饮食缺钙、缺乏运动,长期使用激素类药物、抗癫痫药物等因素都可能导致骨质疏松。及早采取干预措施,可以有效预防或延缓疾病的发生。
一、骨质疏松症的诊断:
骨密度(BMD)测定
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并不只依赖于是否有过骨折,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系列检测来确定,其中,BMD检测是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金标准。目前国内外公认的BMD检测方式是通过双能X线吸收仪(DXA)来测量,DXA快速、精准、辐射剂量低,可判断骨质疏松风险或监测治疗效果。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诊断标准:T值≤-2.5诊断为骨质疏松症;T值=(实测骨密度值-中国正常青年人峰值骨密度值)/中国正常青年人峰值骨密度的标准差 。
二、骨质疏松症的实验室指标:
骨骼健康的“晴雨表”
骨质疏松症的实验室指标就像是骨骼健康的“晴雨表”,它们包括一般检查项目和骨转换生化标志物。
一般检查项目:包括血常规、尿常规、红细胞沉降率、肝和肾功能,血钙、血磷、血碱性磷酸酶、25羟维生素D和甲状旁腺素(PTH)水平,以及尿钙、尿磷和尿肌酐等指标。
骨转换生化标志物(BTMs):骨转换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代谢产物或酶类,BTMs分为骨形成标志物和骨吸收标志物。
1.骨形成标志物:成骨细胞的“足迹”。
骨形成标志物是成骨细胞活动时产生的代谢产物。其中,血清Ⅰ型原胶原氨基端前肽(P1NP)就是一个重要的骨形成标志物。成骨细胞就像是“建筑工人”,它们在建造骨骼时会留下“足迹”,P1NP就是这些“足迹”之一。当 P1NP 水平升高时,往往意味着成骨细胞活动增强,新骨合成加速,这可能预示着身体正在积极修复或强化骨骼;反之,若 P1NP 水平异常降低,则可能提示成骨细胞功能受损,骨骼形成受到抑制,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2.骨吸收标志物:破骨细胞的“踪迹”。
骨吸收标志物是破骨细胞活动时产生的代谢产物。血清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CTX)就是一个衡量骨质丢失速度的重要指标。破骨细胞就像“拆迁队”,它们在拆除旧骨骼时会留下“踪迹”,CTX就是这些“踪迹”之一。如果 CTX 水平持续升高,说明破骨细胞活动过于活跃,骨质流失速度加快,这无疑是骨质疏松症恶化的一个危险信号;相反,若治疗后 CTX 水平下降,则表明治疗措施可能有效地抑制了破骨细胞的过度活动,骨质流失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
BTMs不能用于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但如同骨骼健康的“晴雨表”,在多种骨骼疾病的鉴别诊断、判断骨转换类型、骨折风险预测、监测治疗依从性及药物疗效评估等多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骨质疏松症的早期筛查与预防
早期筛查是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关键。亚洲人骨质疏松自我筛查工具(OSTA)就是一个简单易行的筛查方法,它基于年龄和体重来评估个体的骨质疏松风险。此外,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IOF)提供的一分钟测试题也能帮助快速识别高风险人群。
四、骨质疏松症的治疗:
让骨骼够“坚硬”
1.药物治疗。包括钙补充剂、维生素D、双磷酸盐、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和地舒单抗等。例如,双磷酸盐类药物能有效减少骨质破坏,人工甲状旁腺激素则可促进新骨生长,适用于严重骨质疏松症的治疗。
2.物理治疗。物理治疗无药物依赖性和副作用,对长期管理骨质疏松症具有重要意义。常见的物理疗法包括体外冲击波、脉冲电磁场和紫外线治疗,研究表明这些方法能有效改善骨密度并增强骨强度。
3.定期锻炼。适度的有氧运动、力量训练和平衡训练能增强骨骼的强度和稳定性。
4.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避免过度饮茶和咖啡,保持规律作息,确保充足睡眠。
五、骨质疏松症治疗效果的“检测器”
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中,定期监测骨标志物对于评估治疗效果和调整治疗方案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P1NP和CTX的测定可以快速反映疗效和患者依从性,及时为疗效不佳的患者优化治疗方案。例如,抗骨吸收治疗后,如果CTX的值降低,就表明治疗有效;而促骨形成治疗后,如果P1NP的值升高,则表明新合成的骨质增加。
随着检测技术的进步和新标志物的发现,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和治疗将变得更加精准和有效。我们应提高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主动参与早期筛查和预防工作,积极治疗,共同守护我们的骨骼健康,远离骨质疏松症的威胁,争做“硬骨头”。
厦门市第三医院主管技师杨清梅、副主任技师林燕平/文
厦门市第三医院主任技师李自顺/审
来源:厦门市第三医院
编辑:杨沛、陈沂
一审:陈素玲
二审:黄新珠
三审:宁永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