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5月,国共双方几十万大军围绕着山东沂蒙山山区的一座小山头展开了一场血战。这是一次双方战略意图与战略方案都明明白白的硬仗。张灵甫与粟裕,一个张扬而勇猛,一个则低调而果敢,两位个性与行事风格截然不同的军事将领,在这座小山头上共同导演了一场流尽数万人鲜血的大战。
现在,我们走进张灵甫与粟裕的个人视角,以独特的角度解读双方的战略,战术决策与失误,分析这场血战胜负背后的秘密。
背景
1947年3月底,国民党军打通了津浦铁路的徐州至济南段和兖州至临沂段,内战的烽火开始向山东解放区的纵深地带推进。几乎就在同时,西北王胡宗南在陕北发起了大规模的攻势,中共党中央被迫放弃延安。在全国范围内,各个解放区的生存都面临严峻的处境。
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刚刚离开延安的毛泽东,给正在山东苦苦支撑的华东野战军发去了一封电报。在这份特殊的电报当中,毛泽东用一种少有的急切口吻,向他的前线指挥官发出了一个作战要求。那么,这个罕见的要求是什么呢?毛泽东这份电报的核心要求是:“不论什么地方,只要能大量歼敌,不必顾虑距离之远近”。
对于在军事上向来注重保存有生力量,擅长灵活作战的中国共产党而言,这样一个不惜代价的歼敌命令实属罕见。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使得毛泽东如此迫切的需要一场军事胜利呢?在山东,解放军有27万人,集中了60多个旅,国民党发动45万人对山东发动重点进攻,战术是密集平推,几个整编师齐头并进。所以解放军的机会越来越少,山东地区的形势是很严重的。
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粟裕这一年还不满40岁,对于这位从未上过一天正规军事院校的共产党将领而言,过去的这一年显得格外漫长。一年前的春夏之交,他刚刚在苏中地区取得了一连串运动战的胜利。然而此时此刻,在1947年春天的山东,粟裕将要面对的局势异常凶险。此时的山东战场上,集结着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中的三大主力,即张灵甫的整编74师,胡琏的整编11师以及邱清泉的第五军,山东国民党军的总兵力已经达到45万人,几乎是华东野战军兵力的两倍。面对悬殊的实力对比,司令员陈毅与副司令员粟裕只能带着部队四处转战,用运动战与敌人艰难周旋。
粟裕的计划
5月4日,粟裕接到一份前方报告,正在转移中的我军九纵在坦埠以南受到整编74师的攻击。这一情况立即引起粟裕的警觉。接着,侦查部门又截获了国民党军的一个作战命令,内容是:“11日攻击坦埠,整编74师主攻,整编25,83师为其左右翼,除以一部分控制孟良崮等要点外,限于12日拿下华东野战军指挥部所在地坦埠”。
面对国民党军这一令人不寒而栗的作战计划,粟裕却认为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机会终于来了。他决定以猛虎掏心的办法,从敌战斗队形的中间切入,切断74师与其友邻的关系,然后将整编74师吃掉。一语既出,四座皆惊。
解放战争爆发的时候,国民党军号称有五大主力,有第五军,第18军后来改编成整11师,还有74师,新一军,新六军。在这五支部队中呢?第74师实力最强,国民革命军整编74师总兵力三万余人,是国民党军最精锐的部队,全副的美式装备。抗日战争中,整编74师的前身74军曾在淞沪战役,徐州会战以及常德保卫战中立下赫赫战功,官兵作战经验极其丰富,况且目前整编74师居于敌人攻击阵型的中间部位,粟裕的设想显然违反了我军打击薄弱环节,孤立歼灭侧翼之敌的原则,一旦有失,势必陷入国民党军的重重包围之中。
这样一个近乎自寻死路的作战计划,却出自素来善打运动战的粟裕之手,似乎有些不可思议。面对质疑与反对,粟裕坚持自己的决定,他提出了两个理由:
第一,整编74师虽然强大,但它的弱点也是致命的,那就是重装备进入山区后,机动能力将受到严重限制,使优势装备反成累赘。
第二,整编74师是蒋介石众所周知的嫡系,师长张灵甫年轻气盛,不可一世,这造成了该师与其他国民党军部队芥蒂很深。在我军坚决阻援的情况下,友军未必会拼死援救。
张灵甫
张灵甫
1947年5月12日,整编74师开始向坦埠方向前进。面对咄咄逼人的张灵甫,华东野战军终于确定了粟裕的作战计划。负责正面防御的整编74师的华野九纵接到了一个特殊的命令,既不能让敌人攻击速度过快,但也不能把他们打回去,或是令其原地不动,要使74师始终认为当面的共产党军队根本无力阻挡。面对粟裕有计划地撤退与引诱,从来都没把共产党军队放在眼里的张灵甫果然中计。
1903年,张灵甫出生在陕西西安的一个富农家庭,1925年考入了黄埔军校,和林彪是同学。此前他在北京大学历史系曾经学习过一年。黄埔军校毕业后,张灵甫参加了北伐战争,中原大战和对红军的多次作战,从排长逐渐当了团长。此后,他投奔了51师师长王耀武,并随该部参加抗日战争,先后参加淞沪,武汉,豫,湘,桂等11次重大战役。因为战功卓著,由团长逐级晋升为74军副军长。张灵甫身高一米八七,相貌英俊身材魁梧,擅长书法爱读古书。他既是一名悍将也是一个儒将,正因为他有点才华,心中就有一些自傲的情结。
在他看来,面对曾与日军鏖战八年的整编74师,装备简陋的华东野战军根本不是对手,师长的狂傲似乎也影响到了下级军官的判断能力。74师的军官们曾经发现侧翼出现了运动中的大部队,但是由于大雾看不清,竟然主观地认为那必定是友军在向他们靠拢。
作战开始
5月13日下午,粟裕的计划开始实施,负责穿插的华野第六纵队一举将74师身后的垛庄拿下。垛庄是张灵甫后撤的必经之路,此处已经失守,孤军冒进的74师就被切断了后路,而过分自信的张灵甫却并没有在这个关键地点配备足够的守军。直到垛庄失守的消息传来,首战不利的张灵甫终于意识到自己有被包围的危险。
此时摆在张灵甫面前有两条路可走,一是等先头部队打通路,继续撤向垛庄,但这样的大部队将在山间小路上呈一字长蛇阵摆开,极易被解放军拦腰切断各个歼灭。第二条路就是撤向孟良崮制高点,并控制附近山地及若干村庄,先稳住阵脚,再寻机下山回到垛庄。
转眼之间,小小的孟良崮战场陡然显出惊人的战役格局。陈毅,粟裕部的五个主力纵队虽然包围了整编74师,但国民党军却以十个整编师的大兵力对陈毅,粟裕部实施了反包围。狭窄的地域内聚集着数十万大军,敌中有我,我中有敌,层层交错,扭成一团。敌我双方都身处险境,却又似乎都觉得胜券在握。
在得知张灵甫的作战意图后,蒋介石表示又惊又喜,惊的是自己的爱将被围了,处境危险。喜的是,一直在山东四处游走的华东野战军终于明确摆出了一副决战的架势。此时的张灵甫信心十足,他觉得凭着自己手下的数万精兵强将,守住孟良崮不成问题,他把自己所有的赌注都押在了这座小山头上。那么这座在之前一直默默无闻的小山,究竟能不能成为74师决胜的关键呢?
总攻
1947年5月15日,华东野战军开始向孟良崮发起总攻。74师的官兵们或用石块筑起掩体,或在巨大的岩石缝隙间设立射击阵地。华野官兵从陡峭的岩壁上佯攻,没有任何隐蔽物可以利用。攻击部队采取多次攻击的方式,一轮接一轮的前赴后继,敌军不但组织起密集的火力拦截,而且还多次发动大兵力的反击,双方在陡峭的几乎站不住脚的石坡上混战在一起。
孟良崮,是一座石头山,无法构筑攻势水源,重武器也无法上山。经过前几天的作战呢,携带的弹药和粮食现在也消耗了不少了。到了5月15日,也就是说大规模作战开始的第一天,74师顶住了华东野战军连续三次的全线进攻,虽然伤亡惨重,但到黄昏时分,战线基本完整,没有出现全线动摇的迹象。
面对惨重的伤亡,粟裕选择了坚持。华野各部对小小的孟良崮发起了不计伤亡的拼死冲锋。5月15日中午,在华东野战军数万人铺天盖地的冲击下,困守绝地的整编74师开始被迫向山顶逐渐收缩。孟良崮崎岖的山体,迫使重武器齐全的74师不得不用轻武器与华东野战军打一场硬仗。粟裕在战前关于山区地形不利于国民党军重武器发挥的预言得到了应验。
但他的第二个预言也能应验吗?在外围集结的几十万国民党军中,有没有人会不惜一切代价的救援张灵甫呢?有兵才有官,有官才有钱。掌握部队永远是在官场上立足的基础,部队一旦被消灭就一切都完了。所以国民党军的各级军官把保存实力看得比夺取作战胜利更为重要。像张灵甫这种打仗不要命的军官,在国民党中实属罕见。孟良崮战役时,奉命救援张灵甫的部队中,除个别部队如黄百韬的25师比较积极外,其他的都作战不积极。张灵甫的一世孤傲,终于让他在危难之时面临孤军作战的绝境。
5月15号黄昏,整编74师已经被压缩在了东西三公里,南北两公里的狭窄山地界。人员马匹和辎重全部密集地暴露在了中共军队的炮火打击之内,一颗炮弹下去就能造成惊人的伤亡。五月的孟良崮,烈日炎炎寸草不生,人可以几天不吃饭,但是不能一天不喝水。由于山上没有水源,74师官兵们随身携带的饮用水很快就耗尽了,因为大量的失血而干渴难耐的伤员们哀嚎不止,此时的味道和硝烟的气味混合在一起,在炽烈的高温当中弥漫,血肉横飞的孟良崮犹如人间地狱。
结局
激烈的孟良崮血战进入到了最后阶段,解放军同样伤亡惨重,国民党军增援部队纷至沓来,战况会不会在最后时刻逆转?身处绝境的张灵甫是否还有一线生机?在5月15日夜里,已经与74师激战一天的华东野战军也开始感到气力不支了。16日拂晓,华野前线部队有人建议停止攻击整理部队,隐蔽休息晚上再打。但粟裕当即否定了这一建议,命令部队趁天亮发起更猛烈的攻击。
5月16日清晨,张灵甫藏身的山洞开始遭到炮击,共产党军队已经攻到咫尺之遥,陈毅和粟裕不断给各纵队指挥员打电话,你们打掉1000,我给你补1000,打掉2000我给你补2000,谁拿下孟良崮谁就是英雄,现在只有冲锋,后退就是死亡。
此时此刻,面对着越来越近的枪炮声,山洞里的张灵甫已经绝望,他身边的副手参谋们纷纷拿着家人的照片痛哭,而张灵甫则开始给结婚不到两年的夫人王玉玲写诀别信。
今日战况更加恶化,弹尽援绝水粮全无,玉玲无期今永诀矣,灵甫绝笔。 5月16日,孟良崮 ......张灵甫
5月16日下午17时,首先冲到张灵甫藏身的山洞口的,是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特务团一营。在击毙了张灵甫的卫队队长之后,战士们开始用冲锋枪向洞内扫射。张灵甫和他的军官们最终命陨孟良崮。
孟良崮战役,华东野战军全歼国民党军整编74师和整编83师的一个团,国民党军伤亡13000余人,被俘19676人,华东野战军伤亡12189人。
张灵甫与整编74师一起覆灭的消息,让1947年的国民政府震惊不已。蒋介石认为这是内战以来最可痛心最可惋惜的一件事。一生骄傲的张灵甫带着他的荣耀与失误,将生命永远定格在了44岁。整编74师化作了这位中将师长最昂贵的一件殉葬品。
孟良崮战役开创了在敌重兵密集并进的态势下,从敌阵线中央割歼其进攻主力的范例,是打破国民党军对山东解放区重点进攻和转变华东战局的非常关键的一战,被陈毅誉为“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毛泽东对这场胜利的评价则是:“这场战役中只有两个人没有想到,一个是蒋介石,另一个就是我毛泽东”。
随着孟良崮战役的结束,解放战争的天平开始向中国共产党悄悄倾斜,一个扭转国共双方攻守态势的战略节点已经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