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家梁晓声重磅新作《中国文化的历史基因》,继《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后,从文化视角切入,全新深度解剖中国人文化心理基因及演变。在这里,可以看到《人世间》中人物建构的历史背景和文化逻辑。

何为中国,该如何看待自身的历史与文化,而中国的文化从何处开,又将往何处去?在梁晓声看来,要想真正获得内心的平静,还是需要从我们的历史中获取力量。

2017年全国两会召开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梁晓声接受了海外网记者的专访,谈到何为“文化”,解读道:“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 约束前提下的自由,替他人着想的善良。”

中华文化的长河从容不迫、千回百转地流淌至今。每当我们遇到人生挫折和民族危机之际,都能以“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和“殷忧启圣,多难兴邦”的信念坚韧地度过,并由此塑造了中国人既温柔敦厚又忧勤惕厉的民族性格。中国自先秦以来,儒家思想就影响甚大,汉代以后,更成为我们的主流思想意识。儒家经典重人伦、重教化、重道统的观念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文化。

作者以时间为主轴,在这一主轴之上,缀满了中国千年历史长河中之瑰宝,诗词歌赋、文学戏曲、音乐歌曲、绘画书法等,撷取了每一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门类加以介绍。而“介绍”两个字并不足以概括这本书的力量。作者把它们放在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下,力图揭示其文化内涵和意义,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它们何以产生,何以存在,何以发展。

优秀的文化,是人心灵的养分,是人们对生活的提炼、升华和表达;而泛娱乐化的文化,又往往显得“品相不佳”。在梁晓声看来,大众接受好文化的影响,要扎进文化研究的厚土里,来探讨中国各时期的文化现象。作为中国当代文坛的代表人物,梁晓声一直在以自己的创作节奏,观察生活,体会现实,捕捉时代的变化带给个人和生活的新特质。回顾小时候首先是审美启蒙,这来自于家里一床被子的被面上,印着的相伴而游的鸳鸯;也来自于母亲从外面捡回的一张画有喜鹊和梅花的年画;还来自于小时候包月饼的画纸,上面印着神话故事“嫦娥奔月”。正是这些最朴素的事物,吸引着梁晓声主动探求,推开那扇精神世界的大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化包罗万象,解读也具有个性化。梁晓声更像是一个记录者,以自己的经历与记忆为视角,文化是他刻画的对象,这样的间离效果,始终有“我”的目光和审视。于是,循着这样的轨迹,看到了极具梁晓声特色的世界:小人书《中锋在黎明前死去》《七把叉》《从地球到月球》让他知道了“美国故事”;电影《战火中的青春》让他爱上了电影;话剧《狗儿爷涅槃》《等待戈多》让他耳目一新;歌曲《信天游》中的“我低头,向山沟”让他每每泪不能禁……在这个层面,梁晓声跳离出评论者的身份,向读者坦诚自己如何一步步拉近与文化、文学的距离,显然是一次崭新的尝试。

文人情怀与文化情怀让梁晓声的文字充满暖意,但却从未让他迷失掉知识分子的责任意识。人文关怀与洞察现实的结合更具有说服力,也是他致敬中国文化的深情所在,这体现了一位作家的使命感。我们依然可以从他一贯犀利而又冷静的笔触中找到他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冷静思考,感受到他对社会生态的关切。

书中抗战时期的口号,表现了当时军民保家卫国、英勇抗日的主流文化,关注的是特定时期的文化自觉性;写到母亲上“扫盲”夜校、学习识字课本,展现了新中国成立之初广大家庭妇女真实的生活状态,她们通过知识实现了自身的解放,向未来迈出崭新的步伐;写到朦胧诗派的产生,以及中国“新时期”诗歌星光灿烂、风景独秀的景象时,又探析了诗人们的家国情怀、载道精神。在每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梁晓声都将历史背景和时代表现进行了描述,找出了产生历史必然性,在这一层面,他又是一位评论者,用自己的积淀与观察去评述文学、美术、诗歌、雕塑、电影等不同的文化形式。同时,他也对不同时期的社会生态进行了谈论与分析,提出了自己的真诚言说与思考,用文字见证了时代变迁,也折射出这部作品的良苦用心。

《中国文化的历史基因》不仅是对中国的回顾,更是对未来之路的展望。通过作品,更能体会到在探索文化的同时,也是在探寻自我的意义。重新审视中国千年文化,感受到它的宽度与广度。

本文转自文汇报,作者梁惠

《中国文化的历史基因》

著名作家梁晓声中国文化思考奠基新作

见证文化千年变迁 透视国民文化心理

初审:梁惠

复审:郭伟

终审:李漓

01

02

03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