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请点点右上方的“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还能及时阅读最新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1967年初杨勇被撤职后,北京军区司令员的位置就空了出来。一年后,正当中央商议接任名单之时,林彪突然跳出来,主动推荐了一位心仪人选。

毛主席闻言,当即看穿了其扶持自身势力的私心,表情严肃的发问:

“这是四野的人吧?”

林彪瞬间面露尴尬、哑口无言,举荐一事也不了了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和林彪

事实上,此时毛主席心中已然有了合适人选,那便是由周总理推荐的,时任北京军区代司令员的郑维山

那么,郑维山究竟有多出色,才能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一致认可呢?

南有许世友,北有郑维山

1949年8月的兰州战役是解放西北的最后一战,也是最为关键的一场战争。

尽管此时国民党已经穷途末路、兵败如山倒,但马家军依然仗着坚实的根基气焰嚣张,大言不惭的叫嚣称:

“彭德怀栽倒在兰州城下”;
“要彭德怀尝尝马家军的厉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时任第一野战军第63军军长的郑维山,被安排负责进攻豆家山阵地,以此来打开兰州的东大门。

“我们一定要攻克这块硬骨头!”

郑维山一边给麾下战士加油打气,一边率部浴血冲锋,最终大获全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左三为郑维山将军

然而,解放豆家山后,郑维山并没有立即和部队聚在一起庆祝胜利,反而独自骑马往兰州城外赶去。

他来到一座小山上,下马脱帽,军姿站立,面向河西走廊的方向,凝望了许久,流下了深深的眼泪。

这块伤心地,是郑维山心中难以释怀的心结。

那是在1936年秋到1937年春天,红西路军西征期间。漫长的征途本就让战士们疲惫不堪,偏偏他们还仍然穿着夏天的单衣。

在风雪交加的严寒天气下,战士们浑身被冻得僵硬,时而深时而浅的踩着雪坑的脚趾早已没有了知觉,只是机械性往前赶路罢了,手指也都被冻坏得拉不开枪。

在如此艰险的情况下,西路军撞上了以嗜血凶残著称的马家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一战,包括郑维山在内的所有人都清楚,继续西进必定凶多吉少。但从战争的全局出发,为了牵制国军主力,前方无论是刀山火海都得去。

两万多名战士忍受风吹雨打、饥寒交迫,在弹尽粮绝之际,仍然不顾一切与马家军作战,最后几乎全都血洒西北,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每每回想起战士们一个又一个倒下的场景,郑维山心中满满都是伤痛和悼念,时隔十余载仍旧泪难自抑。

毛主席曾盛赞说:

“南有许世友,北有郑维山,你们都是风风火火雷厉风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与郑维山将军合影

而通过悼念战亡将士一事能够看出,即使是铁血硬汉如郑维山将军,也有柔情的一面。

郑维山于1915年出生在湖北省麻城县乘马区,也就是如今的河南省新县。

这里是著名的“红色之土、红军故乡”,不仅是鄂豫皖边区第一块革命根据地和工农红军重要诞生地,还孕育出了43位开国将领。

郑维山从小目睹着战争对中国百姓的伤害,又在青年时期看透了国民党的狠毒和昏庸。再加上浓厚革命氛围的耳濡目染,他的心不知不觉间开始向共产党靠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郑维山

15岁那年,郑维山正式入党,并参加了工农红军,开启了自己传奇又波澜壮阔的一生。

尽管年纪轻轻,既没有作战经验,又缺乏军事教育背景。但郑维山却凭借胆子大、不怕死的猛劲和气概,迅速在新兵中崭露头角,得到军长的重视。

他不到18岁就被任命为红9军第27师政委,几年后又升任红四方面军主力88师的政委。

当然,郑维山并没有辜负领导寄予的厚望。他率队冲锋陷阵,屡屡重挫敌军的嚣张气焰,不仅将88师打造成了一支既猛又快且狠、战功卓越的强大部队,也打响了自己“猛将”的名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西路军西征的过程中,郑维山身先士卒、浴血奋战,在战场上耗尽最后一丝力气,浑身是伤,从死神手里捡回一条命。

解放战争期间,郑维山更是凭借过人的胆识和谋略,狠狠给“偷袭者”傅作义上了一课,成为公认的“偷袭者的克星”。

那是在1948年12月8日,郑维山所率领的华北军区第2兵团昼夜行军,成功于河北新保安镇包围住了国军第35军。

按理说,已经占据绝对主动权了,接下来全歼敌军简直轻而易举。但郑维山没有掉以轻心,考虑到第35军是华北“剿匪”总司令傅作义麾下主力,他认为对方十之八九会派兵救援,于是将计就计,指挥部队提前设下埋伏,准备狙击。

在郑维山的精心部署之下,第35军和国军援兵共计1.6万余人被一网打尽,军长郭景云自杀身亡。

新保安战役的胜利,为解放平津打下了坚实基础。这其中,显然有郑维山的一份功劳。

既有当机立断的魄力,又有事事具备的细致

不过,最能体现郑维山雷厉风行又心细如发的,还要数号称“抗美援朝一大奇迹”的大潜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3年4月,为了完成夏季攻势的战役目标,志愿军必须率先攻占敌人高地的前沿支撑点。

然而,这个任务说着简单,真正实施起来却相当棘手。因为我方需要用20兵团去对抗敌人的一个加强兵,明显处于劣势状态,如果硬碰硬失败的可能性极大。

正当各军军长、参谋长一筹莫展之际,担任志愿军10兵团代司令员的郑维山,提出了一个让所有人倒吸一口冷气的大胆建议:

“我们可以实施大潜伏的作战方法来打掉敌人的加强团阵地。”

此话一出,现场顿时鸦雀无声。大家虽没有直接开口否决,心底却不甚赞同。

毕竟按照计划,整个军队需要在敌人眼皮下潜伏至少二十个小时。可白天掩藏的难度实在太大,战场上情况又变幻莫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期间但凡有一个人发生一点小意外,被敌人察觉,都会导致整个行动彻底失败,甚至造成整支队伍的无谓牺牲。

不过,在正式提出这个方案之前,郑维山早已进行了详密的探查和精细的分析,对此有极大的把握。

于是他力排众议,清楚阐明了自己的计划,并当场立下军令状:

“如果失败了,杀我的头!”

出于对郑维山的信任,“大潜伏”最终得以全票通过。接下来便是紧锣密鼓的备战安排了。

“潜伏时间那么长,如果有士兵忍不住打喷嚏、咳嗽了怎么办?”
“如果不小心睡着了打呼噜了怎么办?”

在接下来的备战期间,针对包括生理需求在内的,各种各样无法避免的问题,郑维山都亲自与战士们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探讨,并一一制定解决方案。确保一切万无一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月9日晚上,3500多名志愿军战士携带大炮,井然有序又悄然无声地潜伏到了敌军阵地的前沿。

这个距离近到不足200米,但凡呼吸声大点都可能传到敌军耳朵里。这种危险可想而知,是丝毫差错都不可能出现的。

好在,参加大潜伏的每一个战士,都接受过大大小小战斗的磨练,且自感责任重大。

他们谨记安排、恪守规矩,打起一百二十分的精神,安静得仿佛一块块石头一般静止在敌人眼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直到10日晚上8点过,随着郑维山一声令下,潜伏部队立即挺身作战,和炮兵里应外合,成功打得敌人一个措手不及。

得益于郑维山的果决和细致的分析、安排,仅仅一个小时出头,这场惊心动魄的大潜伏便以我军大获全胜圆满落幕!

这一战不仅极大地振奋了我军的士气,还成为了白天潜伏作战的一个绝佳范例。

大潜伏进行的过程中,坐镇指挥部的郑维山,其实和所有前线战士一样,精神高度紧张,为此连续四五天没怎么合眼。

直至喜报传来,他的心才终于放松下来,他激动的来回踱步,露出了久违的愉悦笑容。

总之,正是凭借征战沙场20多年间立下的赫赫战功,当1967年北京军区司令员的位置空出来时,周总理才会第一时间推荐让郑维山“由代转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毕竟他在担任代理司令员期间,始终坚定拥护党中央的领导,矜矜业业、勤勤恳恳。不仅圆满完成了组织下达的各项任务,还将北京军区管理的井井有条。

而毛主席在了解到郑维山的突出实绩和丰富经验后,毫无意外的同意了总理的提案。

只是还没来得及正式公布,林彪竟按捺不住,突然出面举荐一位四野将领。才有了开头毛主席反问林彪“是四野的人吧”那一幕。

当然这仅仅只是一个小插曲,丝毫没有影响到中央的决策。

郑维山顺利升任为北京军区司令员,后来又调任兰州军区,担任了司令员、党委第一书记等要职,为大西北边防建筑做出了突出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身将去,志不休

夕阳西下,英雄迟暮,岁月虽然无声,但总会带来一些东西,比如皱纹,又比如疾病,这是无论人们有多么遗憾,都无法阻挡岁月的残忍。

源于战争期间留下的旧伤,和多年积劳成疾,郑维山的身体也逐渐亮起了红灯。

83岁那年,郑维山在解放军总医院做体检时,被查出肺部有一块阴影。

最终医生确定是肺部肿瘤,必须做切除手术,不然病情会迅速恶化。

面对医护人员的吞吞吐吐,郑维山心里了然,宽慰地对医护人员说:

“有什么关系,再怎么样大不了是一个死,没什么大不了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耄耋之年的郑维山,早已经历过数不尽的坎坷磨难,对生活和死亡已经看得相当豁达了。

他把死亡当作等待自己多时的老友,自己不过是走遍人生中的风雨,回归到旧友平静的怀抱。所以听到诊断结果后,郑维山反倒心态更加平缓,注重当下,更珍惜和家人朋友的相处。

反反复复的治疗一直持续到了新世纪,郑维山打赢了数不清的战场,却没能战胜病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00年的春季,郑维山在解放军总医院迎来了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刻。

此时的他即使饱受化疗的摧残和折磨,却依然乐观无比,甚至展露出自己风趣的一面,经常和医护人员们开开玩笑、唠唠家常。

这何尝不是一种中国共产党员的风度呢——不管面对多大的苦难仍然保持着平和的风度。

郑维山忍着病痛,断断续续口述着:

“人总是要死的,这是自然规律。我郑重请求,在我不行的时候,适时停止对我的治疗,多节约些医疗经费,也是我对党的最后一份贡献……。”

这是他临终时给中央军委的一封信,即使到了这种时候,郑维山心中仍旧想着的是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许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员的精神所在吧!克己奉公,将生命中所有的光与热都奉献给了党和国家。

不仅如此,郑维山还主动要求捐献器官供医学研究,希望尽自己最后的力量,来促进国家医学技术的发展。并表示希望去世后能够火化,以节约国家的土地资源。

2000年5月9号,一代传奇战将郑维山与世长辞,享年85岁。军人已逝,但军人精神永远不朽,军人业绩名垂千古,军人风姿永留人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郑维山将军将自己的一生奉献了党和祖国,即使临终时仍然心心念念着统一大业,仍然从心底赞叹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中国一定会越来越美好。

郑维山的一生,表现的就是军人的意志,无论面对多么艰险的境地,都可以咬牙战胜;表现的就是党员的精神,历经千般苦难万般磨难,仍然不会改变的是心中的信仰。

但戎马一生的郑维山又岂止三言两语可以说尽,仅以这篇文章铭记他,希望将军的精神能化作一盏明灯,照亮祖国的大好河山,也照亮人民群众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