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R集团内部审计部门顺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结合集团决策部署,逐步转变工作理念,把研究型审计作为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效、更好服务于集团发展的重要举措,将研究理念贯穿审前调查、项目实施、审计报告、问题整改及成果运用的全过程,在实务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审前调查阶段
1.立足宏观,提高政治站位,做到心中有“标准”。
R集团内部审计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集团“十四五”发展规划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将审计事项置于集团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分析,把研究作为审计项目开展的前提条件,了解并掌握相关法规政策、监管要求、行业动态,准确把握审计尺度,打开工作思路。
2.聚焦微观,精准画像,摸清底数,锁定重点。
R集团内部审计部门注重从多维度研究审计对象,全面梳理其内部制度、历史沿革与发展现状、业务运行及管理模式,将各类信息关联、具象化展示,更加真实、系统地反映审计对象状态,做到知己知彼。
3.宏观微观相结合,制订实施方案,做好项目统筹。
根据审前调查情况,研判并锚定关键审计风险点,合理分配审计资源、安排审计时间,科学制订有针对性和可执行性强的方案,做到有的放矢。
(二)审计实施阶段
1.研究工作务实化,严谨周密,切实提升审计质量。
R集团内部审计工作注重审计证据的充分性、相关性、可靠性,在具体的资金流、业务流、信息流、文件流中关联核查重点关注问题,揭示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在发现重大疑点问题时,组织开展相关研究,讨论如何选取取证切入点、如何形成闭环证据链条、证据链的背后是否存在体制机制等问题,力求夯实审计质量。
2.研究思维创新化,与时俱进,推动内部审计工作转型升级。
近几年,R集团内部审计部门持续创新完善审计工作方式方法,针对财政专项资金使用事项,前移审计关口,以跟踪检查的方式,充分发挥“监督+服务”的双重职能,助力集团财政专项资金规范管理。
(三)审计报告阶段
现场审计结束后,R集团内部审计部门将发现的问题按类型分类,进行再研究,重点研究问题定性、责任认定以及审计建议是否可行,认真听取领域内专家和审计对象的意见,站在不同角度审视有关问题和结论,最终形成重点突出、条理清晰、定性准确、言简意赅的审计报告。
(四)审计整改及成果运用阶段
1.研究审计整改措施,从严从速,做好审计整改“下半篇文章”。
近年来,R集团内部审计部门实行审计整改“对账销号”管理机制,在对审计发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及时形成审计问题清单和整改台账,明确整改责任人、整改措施及执行期限,定期与相关责任人沟通,跟踪审计问题整改进度及审计建议采纳情况,进行逐一“销号”,督促审计问题及时整改到位,努力履行好审计监督职能;严格遵循边审计边整改、边审计边建议的思路,对于可以即知即改的问题,及时与审计对象沟通,充分了解问题成因、向其说明制度规定后要求其立即对照问题自查整改,部分问题在出具审计报告之前便得到有效解决。
2.研究审计成果转化,总结分析,提升成果转化利用水平。
在审后阶段,R集团内部审计部门通过多种形式推动内部审计成果转化,以研讨会的形式复盘项目全过程,使内审人员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同时,建立动态政策法规库,筑牢审计质量基础,促进集团依法经营和合规管理。
近年来,R集团内部审计部门结合集团实际生产经营及审计项目实施情况,主动梳理汇总了有关集团所属行业、重要领域的主要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编制集团通用规范指引,形成动态政策法规库。该政策法规库是国家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相结合的本地化应用,有助于更直观地了解各业务领域所涉及主要法律法规的红线、底线,有利于及时识别和防范生产经营各环节相关风险,为丰富内审人员知识储备、推动集团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研为先导,扎实做好理论研究,夯实内部审计工作基石
企业应准确把握新时代内部审计的职责定位,持续开展理论学习和研究,不断提高企业依法依规经营水平。要体悟好内部审计精髓和真谛、及时跟进审计前沿理论,并用以解决内部审计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要推动研究型审计的学术研究与项目实施相融合,着眼实际应用,围绕实践经验加强理论性总结研究、针对性前瞻研究,构建审计研究闭环链条,切实发挥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推动理论的作用,为研究型审计的开展提供理论支撑。
(二)研以致用,创新审计技术方法,提升内部审计工作质效
1.建设审计数据资源平台,赋能企业内部管理。
(1)通过数据常态化监测,完善企业的“自我免疫”系统。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可通过建设审计数据资源平台持续收集集团内各家公司的经营数据,根据外部检查关注点及历次审计中的苗头性和普遍性问题设置报警阈值,密切关注其日常经营中的高风险点;定期对各家公司的数据进行关联分析,由“点”及“面”地了解潜在审计对象,充分发挥数据分析在寻找审计线索和多维度分析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前置审计关口,以事后审计与事中审计相结合、静态审计与动态审计相结合、现场审计与远程审计相结合的工作方式,不断拓展内部审计的深度与广度,着力提高工作质效。
(2)通过数据贯通穿透,构建好企业的“价值再造”中心。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可将平台数据横向贯通、纵向穿透,通过对比各家公司收入利润、考核指标完成率、人均创利、合同签约情况等关键指标,深挖各家公司业务线及单笔合同详细信息,帮助集团直观了解分、子公司是否认真落实重大战略部署、聚焦主业,是否及时发现分、子公司运营管理的不足,并制定针对性改进措施,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实现分、子公司动态管理。
2.打造审计动态专题数据库,提升审计成果的转化利用水平。
(1)研究建立审计对象基本信息库。在审计数据资源平台已有数据的基础上进一步收集集团内各家公司的组织架构、治理结构、业务流程、重大决策事项、重点工作任务、内部规章制度、年度工作报告等主要信息,并根据各自情况,研究其历史沿革、发展现状与趋势、改革方向、主要问题与短板及潜在风险点,增加对集团各家公司的系统性认知,为开展审计工作提供全面、连续的参考。
(2)研究建立审计对象审计成果库。内部审计部门应全面梳理审计对象历次内部与社会审计结论、外部监管机构的检查结果及所反映问题的整改情况,按审计对象、审计事项、问题类型分类汇总,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审计成果库;通过多维度分析审计成果,综合研究问题产生的体制机制原因、变化规律及发展趋势,一方面拓宽同类型问题的审计思路,另一方面提出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建设性意见,及时提示集团预防风险、强化管理,全面提升审计成果的质量与层次。
(3)研究建立审计技术方法及经典案例库。内部审计部门应积极总结提炼成熟通用可行的审计技术方法,推广学习优秀工作案例,为审计实务提供实践指导,在高质量推进审计全覆盖的同时,有效提升审计效率,推动审计成果进一步转化。
(4)研究完善政策法规库。内部审计部门应研究党和国家对集团涉及领域的决策部署,研究国家“十四五”规划对集团所处行业的战略方针以及各项改革措施,密切关注相关法律法规及其最新变化,并结合审计项目实践实时更新完善法规库,为顺利开展审计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三)研学相长,强化研究型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审计能力
1.强化培训交流,拓宽学习渠道,全方位创造研学环境。
企业应围绕开展研究型审计的目的目标、特点特征、方法内容、组织方式、实施类型、步骤路径等内容开展专题培训,并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内外部交流,引导内审人员准确认识和把握研究型审计的重要意义及内涵实质,培养其主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逐步建立并筑牢 “把审计项目当作课题来研究”的学术意识。
2.完善培养机制,丰富培养手段,多举措加强队伍建设。
企业应深入贯彻“人才强审”战略,打造并完善内部审计人才培养机制,结合审计人员自身实际情况,分层分组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同时采取必要的激励措施,对开展审计研究的相关成果进行考核和评价,对优秀案例进行宣传和奖励,进一步激发内审人员的研究热情和意愿。
研究型审计是提升企业审计质效的重要抓手,是我国审计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应将研究思维贯彻于内部审计的全过程,建立研究型审计工作推进机制,实现实践与理论研究的互促互进,进一步发挥内部审计“监督+服务”的双重作用,为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文章摘自《中国内部审计》杂志2024年第7期,内容有删减。
作者:聂丽
单位: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
编辑:孙哲
目前170000+人已关注我们,您还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