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当选为党的主席后有个习惯,会见党内同志从不出门迎送。然而,让主席打破这一习惯的,除了林彪之外,就应该数栗裕了。
林彪与栗裕,可谓三国时的“瑜与亮”,分别率领两支野战军,在白山黑水和华东大地横扫千军,砥柱中流,唯有他们让毛泽东乐颠颠地亲自出门相迎。
粟裕是由士兵逐步成长起来的高级军事家,参加过南昌起义(时任周恩来警卫班班长)、井冈山革命斗争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成为华东野战军的主要指挥员。先后6次负伤,用兵如神,百战百胜,一生充满传奇色彩,淮海战役中以少胜多,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
在历时四年的解放战争期间,人民解放军进行的较为重要的战役共134次,歼敌3万以上的战役38次,其中粟裕指挥的有12次;歼敌5万人以上的战役23次,其中粟裕指挥的有8次。
粟裕高尚的人格魅力与卓越的战功交相辉映。他总是站在战略高度分析形势,以对战略大局高度负责的精神,始终把革命利益置于首位,将个人名利得失置之度外,以致数犯“龙颜”,为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全面胜利“斗胆直陈”。
首犯“龙颜”。1946年夏,国民党军队大举进犯山东解放区,军委提出:山东、太行解放区主力实行外线出击,向南作战,并于6月26日电令粟裕率华野主力出兵淮南,与山(山东)野配合作战。
接到中央指示后,粟裕从战场实际出发,深入分析研究认为,在苏中先打一仗更为有利。27日,粟裕以个人名义发电军委和陈毅军长,提出自己的建议。并在取得华中分局领导成员的支持后,29日再次致电中央,建议“第一阶段仍留苏中解决当面之敌”。军委和毛主席根据战场形势变化,最终采纳了粟裕的建议。
7至8月,粟裕指挥华野发起“苏中战役”。7月25日至8月5日,为增加兵力,确保胜利,粟裕3次向中央和陈毅军长发电,建议调淮南的5旅至苏中参战,终获同意。第三封电报以“斗胆直陈、尚祈明示”结尾,这便有了第一次“斗胆直陈”。
苏中战役“七战七捷”,歼敌5万多人,极大鼓舞了解放区军民的士气。
二犯“龙颜”。1948年1月,为扩大战略进攻,把战争引向蒋管区,中央决定粟裕率华野3个主力纵队渡长江南下,开辟江南战场,吸引敌军分兵,配合刘邓大军行动。
任华野副司令员的粟裕认真总结了我军作战经验,客观分析了敌我力量的对比和当前的全国战局,认为随着敌我双方力量的消长和战略战术的变化,解放军在长江以北打更大规模的歼灭战,更有利于加速胜利进程。
经过反复慎重考虑,1月22日,粟裕向中央和刘邓发出了《对今后作战建军之意见》的电报(即“子养电”),提出了发展战略进攻、改变中原战局的战略构想,建议在中原战场上采取忽集忽分的战法,集中兵力打大仗。由于这一构想和建议事关战略全局,电文最后,粟裕用“管见所及,斗胆直陈”的语句,表达自己的慎重。
中央收到“子养电”后,复议的结果是坚持既定决策。1月27日,军委电示粟裕,率3个纵队渡江南进,组成“东南野战军”,执行宽大机动任务,吸引敌20至30个旅回防江南,并要求他就渡江的时机、地点和方法等问题 “熟筹见复”。
粟裕深知,对中央已经确定的战略决策,不宜轻易提出异议。他一方面贯彻执行中央的指示,研究渡江具体方案,着手做好南进准备,另一方面研究改变中原战局、发展战略进攻的最佳方略。
三犯“龙颜”。栗裕进行了长时间的反复思考后认为:为改变中原战局,配合全国战区彻底打垮蒋介石,中原和华东部队必须将蒋介石的精锐兵团全部消灭在长江以北。
华野三大纵队先期渡江不切合实际。蒋介石在山东重兵设防,华野作战环境狭小,暂时无法打大歼灭战;中原地势开阔,重要城市多,蒋介石的目标是占领城市,但是占城防守却分散了兵力,正好适合我军的游击运动战术来牵制敌军;中原地区四通八达,利于我军多点开花,实施广泛的游击战术;中原战场虽然是外线作战,但紧邻山东和晋冀鲁豫解放区,群众基础较好,可以得到人力物力保障,伤员也能得到救治;我军在中原作战多时,基本适应并掌握了外线主动作战的规律,中原黄淮地区打歼灭战的战机已经成熟。
另外,华野三大纵队渡江南下,固然可以吸引和牵制国民党军队,但是,近10万人辗转数省,行程万里,目标太大,蒋介石一定会围追堵截;我军远离解放区,没有根据地和群众基础,兵员补充、物资供应、伤员安置都存在问题,无法支持长久作战,即使建立起小根据地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栗裕还预计,华野渡江后减员可能会超过一半,剩余部队难以对国军形成威胁,很难吸引和调动蒋介石部署在中原战场的4大主力整编师和王牌军。此时,李(宗仁)白(崇禧)的桂系都是战力凶悍的半机械化部队,蒋介石不愿放虎归山,不可能抽调他们南下与华野作战。
这些不利因素难以克服。如果调不动蒋介石的主力,又造成我军兵力分散,将会极大困扰中原战场打歼灭战,与其渡江部队被损耗殆尽,倒不如在同等代价下,留在中原作战,不仅可以消耗敌军,还能及时补充实力。
4月17日,栗裕先向刘邓发电征得同意后,18日再次“斗胆直陈”,致电中央军委,华野暂缓渡江,集中兵力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大规模歼灭战。
粟裕多次来电,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4月25日,毛泽东提议在阜平召开中央书记处会议,首要议题就是讨论“陈栗兵团的行动问题”。
4月30日,陈毅、栗裕到达阜平晋察冀军区司令部驻地。毛泽东有个习惯,会见党内同志从不迎出门外,但当获知栗裕前来时,他破例走出门外,并同栗裕长时间握手。主席的举动让警卫员懵了,就连周总理、刘副主席和朱老总也感到非常意外。
毛泽东不是一个轻易能被说服的人,而敢于屡犯“龙颜”,对毛泽东反复提意见并为他所接受的,在解放战争的历史上,栗裕是比较突出的一个。经过中央集体讨论,栗裕的建议最终以军委命令的形式确定下来。
不过,中央也给栗裕订下了一份沉甸甸的军令状,要在4至8个月内,歼灭5至10万敌军。当时华野在中原的主力部队总共才10万,也就是说歼敌数要达到华野体量的一半甚至全部。
1948年6月17日,栗裕率华东野战军剑指开封,发起豫东战役,创造了歼敌逾9万的空前战绩。不久,又发起了济南战役、淮海战役,将介石主力悉数歼灭于长江以北。这一战略行动,为解放军渡江南进,减少江南富庶地区的战争损失,加快解放全中国进程,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粟裕作为战区指挥员高瞻远瞩,敢于提出正确意见的胆略和胸怀,向军委和毛主席“斗胆直陈”,这种对党和人民解放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不仅感染了最高统帅毛主席,更是深深鼓舞和感动着华野广大官兵。
同时,军委和毛主席始终坚持一切从战场实际出发,发扬民主,虚怀若谷,从善如流,虚心听取前线指挥员的建议,伟人宽广坦荡的胸怀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也是中国革命最终取得成功的最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