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
军事学家、战略家、“东方伟大将才”、“三个半军事家”蒋百里将军
遗体于1948年11月17日运抵杭州,并于11月20日上午10时30分下葬在万松岭。然而,在广西宜山起棺时,十年间,蒋百里将军的遗体一直保存完好。难道等待抗战胜利的好消息吗?
这个消息让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感动得痛哭流涕。他慨叹道:“百里啊,你在等待什么?我告诉你,我们的国家已经战胜了!”这句话触动了在场人的心灵,全场哭声响彻。
他的一生堪称传奇,他的著作《国防论》被人们珍视为兵书经典。担任保定军官学校和陆军大学的校长时培养了许多上将军衔的学生。他一生都没有图谋私利,所为之追求的一直是国防事业的发展!
甲午战争的失败,让蒋百里投笔从戎
中国的知识分子意识到日本已经不再是一个弱小的国家,而是一个强大的对手。于是,开始重视学习日本,希望能借鉴其成功的经验。蒋百里也深受这一影响,决定前往日本学习军事知识,希望将来回国后能在东北发挥所学的作用。
然而,与东北总督赵尔巽之间的矛盾导致了蒋百里陷入了危险的境地,他被张作霖追杀,生命受到了威胁。幸运的是,蒋百里在1912年底被任命为保定军官学校校长,为他的军事生涯找到了新的起点。
预测中日战争的持久性质和中国需要采取持久消耗的战略
投笔从戎之前,他因为怀着国防建设的雄心,放弃了被任命为为云南民政长,这可是相当于省长啊!他毅然决然的选择担任保定军官学校的校长。
然而,担任保定军官学校的校长,处处受到陆军部限制,无法为学校争取足够的经费和设备。他甚至曾在全校师生面前自杀未遂。
1913年9月,蒋百里辞去保定军官学校校长的职务,之后在吴佩孚和孙传芳的部队中担任总参议一职。
与此同时,国际形势发生了变化。沙俄在一战中消耗过大,战后又遇到了“十月革命”,无力东顾。而日本则利用与袁世凯签订的《二十一条》和在一战后夺取德国在青岛的利益,开始垄断东北亚地区,其对吞并中国的野心愈发明显。
1920年发表的《军国主义之衰亡与中国》一文中明确指出,中国必须保持高度警惕对待富有侵略性的邻国——日本。他提出了中日战争的对策:“敌人急迫,我们应迟缓;敌人力求合一,我们则分割;敌人进攻,我们则防守。”
“三阳线”采取空间换时间
1932年1月28日,淞沪抗战爆发后,蒋百里将军凭借他的观察和判断能力,准确预测到了日军的行动。他在阅读《每日新闻》时注意到了一条看似普通的消息:日本陆相被照会与“天皇”会面。从他对日军内部流程的熟悉角度出发,他意识到这意味着日军将在5天内登陆上海参战。他立即将这一判断传达给了指挥淞沪战役的第19路军军长蔡廷锴。果然,2月5日凌晨,日军援军抵达淞沪战场。
淞沪抗战爆发后,日军对上海发动进攻,直接威胁到南京国民政府的安全。这使得国民政府意识到必须为抗战做好准备。
1923年提出的“三阳线”观点。该观点是以东经113度线为基准,在北起太原经河南洛阳、湖北襄阳和湖南衡阳建立国防线,作为抗战后退作战的底线,即决战地带。而在“三阳线”以东地区,则采取空间换时间的策略,消耗和削弱敌人。
作战原则是:不主动发起进攻,一旦敌军进攻就要拖延战斗时间,一直持续到敌人被消耗至倒下为止。
1932年3月,南京国民政府讨论并通过了决议,南京国民政府行政中心西迁,以便为领导长期抗战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确定西安为陪都,将其定名为西京。在抗战的正面战场,中国军队基本上按照蒋百里的“三阳线”观点来部署和布阵。
《国防论》:持久战,通过耗费时间来击垮日本
1937年初,蒋百里在担任庐山军官训练团教官期间,将他有关国防建设的论文和讲演稿编纂成书《国防论》指出:用空间换时间,持久战,通过耗费时间来击垮日本
根据蒋百里的观点,平汉线和津浦线是无法守住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防守这两条主要交通线,相反,需要坚决抵抗。只有通过对这两条铁路周边广大区域的坚守,才能给日军造成巨大的消耗,为下一步战略行动创造条件。
如果不在华北和中原地区对日军造成巨大的消耗,即便将最后反抗线设在“三阳线”地区,由于双方实力对比,要阻止日军继续进军四川也十分困难。如果不让日军由北向南进攻,而是引导其由东向西进军,才能确保将抗战的核心战场设在“三阳线”以东地区。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华北战场艰苦的情况下,南京国民政府坚持不向北方增兵,而是持续向淞沪会战地区增兵,目的是改变日军的主攻方向,将其主力引入南方河网地带,为持久战创造条件。
中国的战争重心在农村
1937年春季,蒋百里考察活动中详细勘察了日军可能进攻的路线。在山东考察期间,他与梁漱溟先生交流,强调了在乡村建设中加强民兵自卫队的重要性。
根据蒋百里的观察,中日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一旦爆发,将是一场持久的全面战争,可能持续5到8年。根据双方实力对比,中国的沿海地区、大城市和主要交通线很难守住。但是,一旦日军占领了这些地区,他们必须投入大量兵力进行防守,削弱了他们在正面战场的实力,而无法占领广大乡村地区。换句话说,日军只占据了少数点和线,而抗日军民掌控了广大土地。
- 中国的国情与日本不同。日本的经济实力主要集中在东京、京都、大阪等几个大城市。以大阪为例,其经济总量占日本总量的一半。因此,日本的战争重点在于大城市
- 而中国不同,中国的战争重点在乡村。乡村的自卫人员将在战争爆发时成为民兵,成为抗战敌后游击战的主力军。
无论胜败,都不妥协
尽管绝大部分中国人对抗战的胜利充满信心,但是日军的强大势头以及南京国民政府的屡败屡战引发了一部分人的悲观情绪,一些人开始散布"战必败"的言论,对抗战胜利的信念开始动摇。因此,蒋百里特意指出:"抗战正是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公正无私、分辨贤奸的准则天平。"在他看来,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如果我们失去了抗战必胜的信心,要想取得胜利几乎是不可能的。然而,抗战也是一种"试金石",它可以清除一切糟粕,恢复中华民族真正的本质。
1938年8月,蒋百里在汉口《大公报》上连载了一篇名为《日本人--一个外国人的研究》明确指出:日本人正在上演一场比哈姆雷特更加悲惨的悲剧,因为他们低估了中国人的抗日斗志和决心。蒋百里高声呼吁:无论胜败,我们都不应与他们妥协!
蒋百里将军是一位致力于国防事业并积极参与抗战的将领。准确预测了日军的行动并制定了相关战略和战术。尽管未能亲眼见证抗战胜利,但在抗战期间的贡献和影响仍然是不可忽视的。
1938年11月4日,蒋百里将军因病去世,年仅5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