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鼠窠”村做客 走曳(ye)岭古道(2)
曳岭古道路口的右侧是登龙殿,左侧竖立着“曳岭古道”的石碑(照片16,17),在石碑的另一面,记载着这条古道的沧桑历史和重要事件,很可惜这个石碑是谁立的?文字又是谁撰写的?都没有记载,这些都不能否定“曳岭古道”的历史和曾经的繁荣。
曳岭古道,又名武松古道,全长75公里,是古时候婺州(金华)至处州(丽水)通商、外出的主要官道,也是古时候连通金丽二地的唯一通途。
该古道的开辟最早可追溯到隋唐时期,自明景泰三年即公元1452年从丽水县划分出宣慈、应和二个乡和懿德乡之半置宣平县后,开辟了两县之间的曳岭古道,一直为处州府城至宣平县的唯一驿道,而今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了。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该古道历来是物资运输和人员交流频繁,亦为兵家守关战略要地。
现保存完好的古道约有10公里,起点位于武义的三港乡曳源村双村自然村(“老鼠窝”),古道坡面全程用长约1.2米,宽三四十厘米的青石板砌成,并在三港境内有十八个弯道,故称“十八弯”。
2023年12月27日,曳岭古道被浙江省林业局等部门认定为浙江省一级古道,核定长度17719米。
我们沿着曳岭古道石阶而上到了龙潭瀑布,入冬以来雨水偏少,瀑布的水还是有点小(照片18,19,20)。
我们顺路而上,来到了可以露营的一片草地,这里修建了一个洗心亭(照片21),亭柱上刻有“听泉山鸟共,忘迹野云同”的对联,好的诗句尽显这里美丽的景意。
继续沿着石阶向上走,我们到了曳岭头。
在这里有关于“曳履亭”的介绍(照片22),据文字介绍,曳岭古道是古时宣平至处州的唯一驿道,古道的开辟可追溯至隋唐时期。这里原来有佛堂、廊屋和茶亭,供来往商旅歇息。
现存有廊屋和古庙(照片23,24),从古庙旁边竖立的“芳名碑”(照片25)看出,在2017年有武义“老鼠窠”的张建平兄弟和丽水“东西岩”的江官生等两地的热心公益人士出资、出人修缮了寺庙和廊屋(凉亭)。
照片25古庙旁边竖立的“芳名碑”
我们站在古道之巅,南瞻处州,北望婺地,一脚踏两府,向南下岭就是去丽水的古道(照片26)。
我们沿着古道向下返回“老鼠窠”。在古道左侧有一块平地和一口古井(照片27,28)。好神奇,在以石质为基础的山顶的古井内现在还有水,井水清澈见底。
曳岭古井记,此井不知凿自何年。据记载明成化十三年曳坑陈氏曾在岭顶修建道堂,依其地形及水源状况推断,井之开凿年代当不晚于此时。岭顶旧有茶亭、佛堂,常年施茶于过往商旅及在附近劳作的乡民。直至土改后很长一段时期,还有张姓的两户人家在此专管施茶事务,经费向附近民户募集,水源就来自此井。
我们继续沿着古道向下,进入了古道的古松林区(照片29)。
这里的古松林共有13株马尾松,远远望去像13个卫士,守护着千年古道。其中的“松树王”需三人才能合抱(照片30),树高约30多米,树冠三四十米,树麟宽大厚实,粗壮笔直的躯干像条巨龙直刺蓝天。“松树王”有武义县人民政府的认定标牌,清楚地记载该树已有500年的树龄(照片31),站在古松下仰望挺拔苍劲的巨松,不由得感叹大自然的神奇。
笔直的松树苍劲、雄伟,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正直、朴素、坚强地耸立生长着。
一棵巨松的形成,需要特殊的气候、地理、人文等环境。首先要逃过500多年以来人们的刀伐斧砍,还要承受大自然的风霜雪雨,可谓历经磨难。松树喜欢光照和肥沃湿润的土壤,要长成参天大树,还需要形成适当的森林环境,一般在相对稳定的良好气候条件下,才可能长得高大粗壮。曳岭古道旁的“松树王”,见证了曳岭一带清新、幽美的自然环境。
曳岭古道旁的这些巨型马尾松,在华东一带极为罕见,称为“松树王”当之无愧(照片32)。
离曳岭古道旁这些古松不远处,世代居住在曳岭脚下的双村人也多长寿,这个不到200人口的小村庄,九十岁以上的老人就有好几个,七八十岁的老人,上山干活个个步履矫健。
在下山的路上看到了一棵古松已枯死(照片33),横倒在路边,侄子双胜说是害了松线虫病,我们还看到有几棵松树上插了许多防治松线虫病药针,林业人员的救治不知能否让这些500多年的古松抵抗住病虫害,顽强地生长着?
沿着古道的石板路下山(照片34),走过“十八弯”凉亭(照片35),虽经过修缮,仍显沧桑,静静地诉说着沧桑的历史和曾经的辉煌。
古道悠悠,群山绵延,植被茂密,古树众多,瀑布水潭,流水潺潺,有保存至今的古凉亭、古井、古庙等历史古迹,山顶云雾缭绕,古村、古道、溪流相互映衬,风景优美。
这就是在武义县宣平境内的茫茫大山中,一条悠悠古道—“曳岭古道”(照片36)。
人生如四季,四季流转,周而复始,一年之中,季季都有好风景。春花秋月,夏风冬雪,斗转星移,春秋变换,古道早已失去了原来的雄风,只有脚下光滑的石板道路,无声地述说着曾经的繁荣和沧桑。
2024年12月25日星期三农历甲辰年十一月二十三日记于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