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简称“赣”。因唐玄宗设江西西道而得名,又因省内母亲河为赣江而得简称。江西开发的历史,可以上溯到距今一万多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自古为“干越之地”、“吴头楚尾、粤户闽庭”,乃“形胜三区”,素有“文章节义之邦,白鹤鱼米之国”之美称。
江西境内的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南昌是解放军的诞生地,瑞金是苏维埃政府成立的地方,安源是中国工人的策源地。伴随着新中国发展壮大的脚步,勤劳勇敢的江西人民始终大力弘扬井冈山和苏区精神,用豪迈的胆识和无穷的智慧,走过了日新月异的奋斗历程,让红土圣地旧貌换新颜,实现了从农业省到工业省的根本性转变,取得了了江西工业从“零”起步的跨越式辉煌成就。
江西诞生了新中国的第一架飞机,第一辆轻便式拖拉机,第一架多用途民用飞机,第一辆军用摩托车,第一批海军防导弹等多个“江西制造”的辉煌第一,成为了亚洲超大型的铜工业基地之一,有“世界钨都”、“稀土王国”、“中国铜都”、“有色金色之乡”的美誉。
今日的江西,充分借助长三角、珠三角的中心腹地和海峡西岸经济带的优势,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成就,搭上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实现了经济腾飞,GDP年年快速增长,人均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即将迈入小康水平。
江西省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发展成就,是与江西省的开国第一任省长,当初为江西打下的坚实基础密不可分。他的名字叫邵式平,一位土生土长的江西老革命家。那么,在这位老省长身上又有怎样的传奇故事呢?
邵式平是一名卓越的军事家,早期著名农民运动领袖,闽浙赣苏区和闽赣苏区的创建者和主要领导人,红十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他成为了江西省的第一任省长,被称之为具有远见卓识的“教育省长”。他的成功之路,源自于他苦难的童年和年幼时树立的远大志向。
1900年1月27日,邵式平出生于江西省弋阳县邵家 坂一个十分贫苦的农民家庭,家有兄弟姐妹五人,他排行老三,因而被人叫做“三伢子”。由于家里没有一个读书识字的人,他家受尽了地主豪绅的压榨欺凌,在那个天下乌鸦一般黑的旧社会,却没有伸冤的地方。
于是,在他9岁那年,父亲从牙缝里挤出些钱来,送他到本村的私塾上学。由此,作为家里最聪明的孩子,他承载着父亲“种田不吃亏”的那点可怜期盼,开启了自己的求学之路。自幼聪慧的他,十分珍惜这难得的读书机会,十分刻苦用功,勤奋苦学,饱读四书五经,受到了很好的基础教育。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在他10岁那年,灾难降临到他的头上,父亲不幸去世。家庭顶梁柱的突然倒塌,使得这个原本就一贫如洗的家更是雪上加霜,负债累累。家里再也拿不出一分钱来供他上学了,他不得不辍学回家种田,以减轻家里的负担。
在他16岁那年,一家人遭到了土豪劣绅的残酷迫害,家人逃亡的逃亡,坐牢的坐牢。为了救出坐牢的大哥,家人四处借钱,甚至连那点可怜的家产也被迫变卖。有了这一痛苦的经历之后,全家人认为,要报仇雪恨,就必须家有读书人,否则
“累死也枉人”
最后还是挑选最聪明的邵式平进入弋阳县立高等小学读书,与方志敏同窗三载,结为了挚友。他基础差,但他十分刻苦,不放过一分一秒的学习机会。为了弥补课程,他常常学习到深夜。为不影响其他同学休息,他常在寝室熄灯后,点盏小油灯,爬到床底下去看书,有时忘记了睡觉,一直到鸡叫天明。
经过一番苦读后,邵式平从一个差等生,一跃而成为了优等生,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江西省立南昌市第一中学,再次与方志敏同窗,二人一起加入黄道在南昌的“鄱阳湖社”,成为了志同道合的革命战友。
他在南昌一中创办的《青年报》,与《新江西》季刊相辉映,以笔为茅,以纸当盾,发表了大量抨击时弊,抵制外御的文章,希望通过众人的努力,将黑暗的旧江西,改造成为光明的新江西,在当地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由此,他从一名普通青年,逐步成长为有远大理想的革命者,以中华之崛起为己任。
23岁那年,邵式平怀揣着对知识和光明的向往,只身来到了政治氛围和文化气息更浓的北平,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史地系,与黄道同级。这也为他以后闹革命、打游击、创立革命根据地、南征北战,以及搞建设,打下了扎实的史地理论基础。
在北平求学期间,他结识了李大钊等革命先驱。在他们的影响和感召下,他更加大踏步地走上救国图存的革命之路,积极组织学生爱国游行示威,很快便成为了学生运动的骨干力量,并于1925年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此后,他便在党的领导下,在北平参加了一系列革命斗争活动。
“3.18”惨案后,北平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他也遭到了反动派的通缉。在党组织的指示下,他离京南下,辗转回到家乡江西继续开展革命活动。期间,他组织开展农民运动,建立农民协会和农民自卫军,成为了中共江西省委的领导人之一。
大革命失败后,邵式平冒着巨大的风险,悄悄潜回老家弋阳,在深山老林中拉起一支农民武装队伍,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下,开展对敌游击斗争。为反抗蒋介石的大屠杀,他与方志敏等人发动了著名的弋(阳)、横(峰)农民武装起义,建立工农革命武装,实行土地革命,开展游击战争,创建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与赣南的井冈山根据地遥相呼应,当时人称“西有朱毛,北有方邵”,由此可知,他的革命资历有多深了。
之后,他又统一指挥弋、横两县农民一举击溃了当地的靖卫团,取得了金鸡山等战斗的胜利,巩固扩大了以磨盘为中心的游击区和革命武装。随后,他又参与组建了红十军,并担任政委,率部转战、两度入闽开展土地革命,使赣东北和闽北联成一片,形成了闽浙赣革命根据地。
“文武双全”的邵式平,不仅打起仗来是一把好手,还是一位杰出的政工领导者,他很善于做群众工作。他在担任闽赣省苏维埃主席期间,为了粉碎敌人的五次“围剿”,他动员一切力量投入战斗,带领闽赣军民积极扩红支前,竭尽全力筹粮筹款,努力增产节约,短时间内,筹集了大量粮食和经费和兵源,源源不断地运送到前线,成为了红军部队强大的物资和人员保障基地。
长征途中,邵式平冒着枪林弹雨,排除一切艰难险阻,发挥超高的智慧,在少数民族集聚地四川甘孜,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藏)苏维埃政府—“甘孜博巴政府”,为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党组织,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大大提高了共产党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影响力。
全面抗战爆发后,邵式平凭着自己较高的文化素养和不凡的军事才能,先后担任了陕北公学教育长和抗日军政大学副校长,为我党培养了大量的军政人才,日后都成为了我党发展的中流砥柱。
在抗日战争最为艰难的阶段,由聂帅亲自点将,将其调往遭日军侵犯的重灾区—晋察冀边区,承担起与日军打“粮食战”的艰巨任务,临危受命担任该边区的粮食局局长和工商局局长等职。
古人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由此可知,粮食对于一场战争的重要性了。在极其艰难的抗战时期,粮食也是显得尤为重要,如能很好地将粮食问题解决了,就等于解决了全部问题的2/3。同样,粮食的供给问题,也成为了晋察冀边区能否打胜仗的第一大关键因素。
因为在1939年时,受过连年灾荒和敌人抢粮食打击的晋察冀边区,又遭受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粮食危机愈发的严重。而边区周围的部队又很多,除了八路军之外,还有地方武装和游击队,加之灾荒,老百姓的生活极为困难,粮食工作局势严峻,既要保证军需政需,又要保证民食,筹粮难、运粮难,在敌人的围困、“扫荡”、“蚕食”中,保护粮食更加的艰难。
在红军时期有过这方面丰富经验的他,不畏艰险,多措并举,精心策划,机智巧妙地组织粮食保卫战,既采取武装斗争,又开展各种形势的经济斗争,大张旗鼓地开展强大的宣传攻势和配套的干部培训,有条不紊地开展筹粮、运粮、储粮工作。他亲自带领运粮大队,来回穿梭于硝烟弥漫的战火中,早已将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进行筹集、抢运、强运救国公粮。
除此之外,他还采取宏观调控市场的平粜措施,建立严密的保护和管理粮食的制度,将各项工作交叉起来运作,形成严密的工作体系,按照筹粮战、平粜战、宣传战,和以人民为中心,依靠人民群众保护管理粮食等节点来梳理与分析相关问题。他主持粮食工作稳打稳扎,扎实推进的工作作风,可见一斑,尤其是他搞的平粜战,成为了打粮食战的一大亮点,堪称“历史上一个创举。”
全面内战爆发后,邵式平再次受到重用,奉命率领南下干部团,从山西出发,在敌人的炮火声中,昼夜兼程,长途跋涉,历经艰险,抵达东北地区,着手接管政权,巩固根据地,恢复经济,发展生产的重任。期间,他先后担任了辽宁省委副书记兼军区副政委,嫩江省委副书记兼军区副政委,东北财经委主任等职,带领当地民众积极参军拥战,筹钱筹物支援前线,为解放东北全境以及全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1949年6月,受尽苦难的江西迎来了解放,饱受战乱之苦的江西人民终于成为了当家作主的主人,揭开了江西历史的新纪元,比新中国的诞生还要早4个月时间。
江西人民政府成立后,毛泽东没有忘记这位曾经为国出过大力的“邵大哥”,亲自点将,由他出任江西省人民政府主席,因此,他也成为了新中国史上江西省的第一任省长,抗起了建设好新的江西省的历史重任。
江西是他的家乡,也是他参加革命的地方。他熟悉这里的一山一水,他对这里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为汇报家乡人民的养育之恩,他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江西省的建设中。
为了让家乡人民尽快摆脱贫穷,走向富裕,他甩开膀子加油干,拿出“唯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魄力和胆量,带领江西人民凯歌高奏恢复经济,支援前线,巩固政权建设和武装,剿匪除霸,镇压反革命,实行城市民主改革和土地改革,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平抑物价,统一财政,大力发展工农业生产,调整工商业等工作,拉开了建设新江西的序幕。
到1952年时,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以及各项指标都超出了历史最高水平增长速度,工农业总产值和人均收入递增速度,均快于全国同期平均增速。尤其是在“一五”期间,156项国家重点工程项目中,就有6项在江西陆续兴建,即大吉山钨矿、两华山钨矿、岿美山钨矿、上犹江水电站、洪都机械厂和南昌八一大桥。
同时,还新建扩建了169个地方重点项目,包括江西棉纺厂、江西拖拉机厂、江西第一糖厂、南昌柴油机厂和萍乡钢铁厂等20个大中型骨干企业;还诞生了众多个江西第一的辉煌成就。
随着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的蓬勃发展,农民的积极性更加的高涨,他充分抓住这一大好时机,大力发展种植业、林业和养殖业,大幅度提高了农业总产值。他以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开展大规模的农业建设,为农民带来了丰厚的收益。
他主政江西16年期间,是江西省发展较好较快的一个时期。铁路建设也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个建设。他力排众议,超前建设的“八一大道”,充分展示了他在城市建设规划方面的超前意识和开拓精神,极其富有远见卓识。
他任职期间,江西省的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其中来自工业、交通运输业和商业的收入占比增加,结束了江西省财政收入大部分来自农业的历史。特别是经过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江西大地上涌现出了一大批现代化的工业企业,初步改变了江西省没有工业的历史,初步奠定了现代化工业的基础,其中的黑色、有色金色工业具有明显的优势,在华东地区乃至全国也属强项。
邵式平还十分重视江西的教育发展,被誉称为“教育省长”。江西刚一解放,他就到上饶考察,创办了江西省第一所烈校,将那些为国捐躯的烈士子弟都找到,送入该校接受教育,把他们都培养成为了新中国急需的接班人和劳动者。他还克服重重困难,创办了“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今江西农学院),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为新中国的教育史写下了光辉的一笔。
一个饱受战争创伤和贫穷落后的省份,能够实现如此复杂、深刻的变革,工农业生产和国民收入取得如此大的发展成就,堪称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这得益于邵式平这位好省长的得力领导。正是因为他当初为江西省的各项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奠基作用,才有了今日江西省的经济腾飞和繁荣富强。
值得一提的是,在革命战争年代,邵式平与胡德兰先后育有五个子女,但由于局势多变,常常需要转战各地,这些孩子都被托付给了亲戚或当地的老乡收养。可在新中国成立后,夫妻俩多方寻找,却只找到了邵佳龄一个女儿,其他子女的踪迹永远也找不到了,这也足以见证了他高尚的家国情怀。
由于长期的过度操劳,再加之革命战争年代留下的旧伤,使得他的身体每况愈下,终于病倒了。病重期间,伟人特意派汪东兴和保健医生去探望他,并带去暖心的话语。可再好的医生也没有回天之术,1965年3月24日,邵式平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65岁英年早逝,举国哀痛!
噩耗传来,江西人民无比悲痛欲绝,为失去这样一位好省长放声痛哭。邵老已逝,风骨犹存!他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英雄气、家国情,为民魄,成为了代代相传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永远铭记他的丰功伟绩!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