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每年到了12月26号,一个所有中国人都无比熟悉的名字就会在互联网上被人永远怀念。

和名字一起成为经典的,还有他的著作。

从2019年到2022年,《毛泽东选集》(以下简称“《毛选》”)连续4年蝉联清华图书馆外借书榜单第一,2023年位居北大图书馆外借书榜单首位。

在B站上搜索《毛选》两个字,有1400+条视频,点击量最多的视频多达400多万次,在知乎上有关《毛选》的话题多达数十个,浏览量超过600万人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网络阵地,随处可见云端青年提起“教员”,像提起自己很尊敬的一位长辈,或者很熟悉的一位老师。

这股《毛选》的热风是从什么时候吹起来的?

《毛选》在1944年首次被出版,距今已经80年,建国后共出版了五卷。这80年里的大部分时间,《毛选》都属于冷门小众书籍,再次翻红,也不过是近五年的事情。

说起这本书的读者,可能会想到经历过峥嵘岁月的老者,或者饱经沧桑的中年人。

但再次翻开这本书的,却是不计其数的年轻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校园里、地铁上、公交车上、图书馆里,经常能看到有人捧着一本《毛选》,或者拿个kindle津津有味地读着。他们是在校学生、公务员、公司职员、自由职业者,但大都是年轻的面孔。

他们会把《毛选》中的观点做成热梗,会用《毛选》的思想去解读生活。朗读《毛选》俨然成了“有品”的文化活动,连学渣也会画毛选的思维导图。

这也让人好奇地想问一句,这届年轻人,怎么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80年代以前的人在年轻的时候,首要解决的就是饥饱、糊口等攸关生存的问题,而未曾体会过当下80后、90后乃至00后所面临的人生迷茫。

那时,生活的复杂度跟现在天差地别:工作,分配的;爱人,经人介绍的;生不生孩子,得生;生不生二三胎,不能生,国家有政策限制。

那是无需思考的年代,命运的齿轮严丝合缝地推着他们前进。

深圳的口号响彻在改革的春风里,一切都会好,并且会更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反观现在,看似没吃过苦头的当代年轻人,正在经历着深刻的自我审视。在享受着物质极大丰富的同时,他们也切身感受到了过度资本化所带来的寒冬。

他们发现以前好用的人生法则现在完全玩不转了。

做社畜换来的明天是继续给更高的领导做牛马,寒窗苦读十几年却被当成就业市场里的萝卜挑挑拣拣,对象换了好几个却发现自己根本不适合婚姻……

高额租房、无休止加班、长时间通勤,想在大城市站稳脚跟比登天还难。没有娱乐,没有社交,没有机遇,想在老家躺平会被七大姑八大姨的口水淹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通勤路上

具体要怎么做?出路在哪里?年轻人越来越渴望真理,渴望答案。

在信息爆炸的当下,每个人寻求答案的方式就是反复搜索度娘、通义、小红书、小破站……沉没于众声喧哗中,专业、理性、权威的声音好像消失了。

他们不知道该信什么不该信什么,尤其“专家说”“专家建议”频频登上热搜,却频频被嘲。但被公知反复洗脑之后,反倒更加困惑迷茫。

与此同时,其他国家的流行思想的影响力逐渐在当下中国有所衰减。崇尚个人英雄主义的“美国梦”叙事模式,连小孩都骗不过了,而日韩文化更是溢满了“丧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越来越多年轻人读《毛选》

所以,他们将目光转向了真正能解决他们的问题的马克思主义,而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也许,《毛选》可以告诉他们答案。

在毛主席纪念堂前,无数年轻人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但依然坚定地排着长队,他们怀念的不只是教员,也许他们向往的,是那个可以相信的时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捧起《毛选》的第一批年轻人立马就入坑了。原本以为《毛选》是晦涩无趣又难啃的大部头,没想到居然这么好读!

当代年轻人已经看多了呻吟伤痛的小时代风,见过了出神入化的玄幻仙侠,读腻了眼花缭乱的言情小说,也刷烦了唇枪舌剑的公众号文章。

对他们来说,语言明晰直接、生动形象、朴素易懂、一针见血的《毛选》,不可不谓一股难得的清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选》同时兼顾了“口语化”和“正式公文”的写作风格,在此基础上输出大量对基本理论的论述——要做到这个其实非常之难。

文章写得太口语化,就无法保证政治的严肃性,但写得过于刻板、掉书袋,则无法打动人。

而《毛选》,既像优美动人的散文,又像逻辑严密的数学理论。我们可以看几个例子。

开篇《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全文采用总一分一总的形式,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定义、产生背景、当前状态、发展为“敌”或“友”的可能性等条分缕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最后一段

这篇文章最后只用了4句话总结,将全文内容高度凝练,很像目前公众号文章中放在开头的“太长不看版”,可读性极强。

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教员这样预判当时的农民运动:

“……将 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他们将冲决一切束缚他们的罗网,朝着解放的路上迅跑……”

当前体制内的调查报告,以司空见惯的模板文体为主。而这篇《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作为“鼻祖”,不落窠臼,几句话就把农民运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完全展示出来,说得酣畅淋漓,令人拍案叫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同时,《毛选》的论述命题往往是非常底层的,就像学数学的人要论证1+1为什么等于2,学物理的人要论证为什么存在万有引力。

因此,《毛选》的春天,看似偶然,实则是诸多因素造就的必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多很多年前,身为铣工的汪国真混迹在工厂里面,身边没有任何作品可读,只能把几卷《毛选》翻烂。

阎连科上到小学三年级,在某一次课堂上老师走进教室后,他被告知之后没有考试了,大家只需要背诵语录,就可以升学。

《毛选》构建了那个年代的太阳,而且是唯一的太阳,没有阴天下雨,也不会有雾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雷锋正在阅读《毛选》

时光辗转,80后们踏着春风,读着先锋文学、朦胧诗派,看着电视上的日本动漫,开始感受着世界和文学的阴晴雨雪。

十几年后,90后们看着韩寒和郭敬明,在天涯的论坛里,在百度的贴吧里,在晋江和起点的高频率更新中,更觉得这个世界气象万千。

但那已经是十年,二十年前的时代了,80后乃至90后,也已经距离“年轻人”渐行渐远。

新一代年轻人在短视频和智能手机的海量信息中兜兜转转,最终拿起了《毛选》,他们把毛选导入到手机和平板里,逐字逐句看过去。

但是,真的可以读懂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阶级”“斗争”“小资产”这些词汇,早在历史的长河中淹没无存,连在社会上找一个类比物都如此困难。甚至“农民”和“敌人”等概念,也对很多年轻人变得陌生起来。

最后年轻人能做的,大抵不过是对《毛选》的重新构建。

他们高呼“打倒资本家”,用来排遣自己作为打工人的无奈;他们引用教员《对中国人民大学学生关于功课太重要求减轻压力来信的批语》,来反抗现在近乎离谱的调休和课业压力……

一切就像是一场巨大的“文艺复兴”,最起码是“旧瓶装新酒”,只不过,世界注定不可能回到五十年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繁花》里面的爷叔说过:“今天的太阳,晒不到明天的衣裳。”历久弥新的《毛选》当然是一剂妙药,也未必能解决当下年轻人面临的所有困境。

当每天太阳升起,照在天安门和橘子洲头的时候,世界又重新是新的了。教员那句“学习我,成为我,超越我”又一次闪过人们心头。

教员希望年轻人读读《毛选》,教员肯定不希望年轻人只读《毛选》。

审核丨编辑:翟晨旭

排版丨编辑:立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物篇

░ 观点

░ 杂志

░ 征稿

转载、商务、作者招募合作丨请后台联系,凡本平台显示“原创”标识的文章均可联系编辑转载,未经授权转载视为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