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沿江、不靠海的济宁,在京杭大运河关键处“点穴式”建设梁山港及连接瓦日铁路的专用铁路线,构建起贯通东西、连接南北、通江达海的物流大通道,让内河航运成为山东对内对外开放新的增长极。
■王彩娜
不沿江、不靠海的山东济宁,依托古老的京杭大运河,发力打造中国北方内河航运中心,加快构建通江达海、连接全国、通向世界的大格局。
“一条大运河,千里碧水流,帆船首尾衔,都过济宁州。”作为京杭大运河通航里程最长、运力最大的枢纽城市之一,济宁由河而兴、依河而建、因商而荣,历来有“运河之都”的美誉。而今,这份历史馈赠成为济宁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
立足运河“黄金水道”独特优势,济宁抢抓内河航运发展机遇,以现代港航物流牵动发展,加快建设亿吨大港口、发展亿吨大物流、培育千亿大产业,探索构建“以港聚产、以产兴城、以城育港”的港产融合发展新格局。目前,京杭大运河纵贯济宁251公里,全市水运通航里程1100公里,内河船舶7000余艘,通航里程和运力在京杭大运河13个港城中居第1位。
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是“无中生有”梁山港。济宁在京杭大运河与瓦日铁路相距最近的梁山县“点穴式”建设梁山港,上通瓦日铁路,下达京杭大运河,已经成为连接西部煤源产地和长三角经济区的重要港口物流枢纽。
发展内河航运,济宁优势得天独厚,《山东省加快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支持政策,又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正因重视优势,再造优势,争创优势,济宁这个不沿江、不靠海的内陆之城实现了通江达海,一跃成为京杭大运河沿线城市中的港航物流业“龙头老大”。预计到“十五五”末,济宁将形成“一轴引领、两翼协同、五区带动、全域融合”的港产融合布局。
通江达海并非一日之功。近年来,济宁持续优化顶层设计,一体化布局不断完善,把“强力突破现代港航物流发展”列入事关济宁长远发展的“九大战略”之一,聚焦打造中国北方内河航运中心、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和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高规格成立了市港产城融合(现代港航物流)发展指挥部,全力推动内河航运提档升级、全面振兴。
为了全力打造港航物流产业,济宁加快提升高等级航道标准,目前济宁城区以南193公里航道全部由三级提升到二级标准,2000吨级船舶、万吨级船队可直达长江。在加强航道建设的同时,济宁积极整合港口资源,加快打造主城、梁山、微山3个亿吨级港口群,济宁港码头功能优化提升试点入选交通强国专项试点项目,梁山港入选国家第四批多式联运示范工程,龙拱港入选全省多式联运“一单制”试点工程。
此外,济宁借助数字化转型升级,推出“济港通”服务平台,打造数字航道183公里,智慧港航提效20%以上。加入长江水系电子航道图联盟,智慧航道案例入选“全省大数据创新应用典型场景”,获评“2024数字中国创新大赛百景案例”,完成京杭大运河首批新能源智能商品船下水。
济宁能否重拾昔日“运河之都”的荣光?不断攀升的数据是最好的答案。目前,济宁已开通内河集装箱航线26条、外贸内支线4条,通达152个城市、16个国家,上线融汇数易平台,物贸营收超800亿元,同比增长35%。今年1—11月份,济宁港完成货物吞吐量8946.4万吨、集装箱39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39.5%、126.7%,稳居山东全省内河航运首位。预计全年港口吞吐量突破9500万吨、40万标箱。
“百物聚处,客商往来,南北通衢,不分昼夜”的运河之都盛景正在重现。
作者系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总 监 制丨王 辉车海刚
监 制丨李丕光陈 波王 彧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陈姝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