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12月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审议并通过“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木拱桥营造技艺是使用传统木建筑工具及手工技法,以榫卯连接并构筑成极其稳固的拱架桥梁技艺体系,采用这一技艺搭建的古代木拱廊桥全国仅存110座左右,目前主要分布于福建省东北部和浙江省西南部。
不用一钉一铆 木头搭成桥
福建省寿宁县是中国古代木拱廊桥保存完整的集中地之一,行进在寿宁的村落间,仿佛走进了一座露天的“桥梁博物馆”。
在传统木拱桥的营造中,负责统筹、规划整个工程的人被称为“主墨师傅”。“主墨师傅”的“墨”可以代指墨斗,这是中国传统木工行业中极为常见的工具,通常用于构件建造的放样工作。
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传承人 李振:对于传统工匠而言,如果凭空去想象,很难把握精度,也不方便施工。如果有一个1比1的场地,把具体的实际尺寸1比1放样出来,他们以这种最简单、精度又高的方式来营造。
▲寿宁县杨梅州桥 许少华/摄
营造过程中,最关键的就是桥梁底部木拱架的搭建。最下方由三段实木搭建的三节苗构成了拱架的一级受力系统,由五段实木组成的五节苗与其穿插别压,构成了二级受力系统。
每段实木的连接部分俗称大小牛头,以榫卯结构在各种节苗系统平面的折角点与每段实木紧密咬合,再通过剪刀苗在两侧横向支撑固定。木拱架就像在河上搭建的“大积木”,这也正是木拱桥屹立风雨百年而不倒的秘密。
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 宁德市申报工作领导小组工作人员 龚健:传统木匠在建造廊桥的时候,是用三根木头在河中间架设一个很简单的水架柱。人就沿着水架柱上的竹钉爬上来,通过两边的水架柱,三节苗上去以后,上五节苗,这个是当时施工最难的。
廊桥的原料是实木,易受暴雨、山洪侵蚀,当搭桥的木头受外部影响而损毁时,在不破坏环环相扣的榫卯结构的前提下完成修复,也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和技艺的高超。
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传承人 李振:比如说断掉的一节,或者坏掉的地方,锯掉了以后,更换一块完整的木头上去。然后通过榫卯跟它交合在一起,中间加一些固定的措施,也是能保证它受力的。
▲寿宁廊桥 刘岩生/摄
自2008年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当地积极开展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保护工作,不仅新建木拱桥作为技艺传承的载体,还通过开展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的培训和交流活动,让更多人有机会了解、学习这项蕴藏着古人智慧和中式美学的非遗技艺。
(图文来源于“央视新闻客户端”,侵删)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文物平安立场
文物平安投稿:wenwupingan@126.com
文物安全,社会参与,人人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