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医院院长、国家卫健委(转载仅作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权,请联系小编微信号:yyxxzz520,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我们根据官方发布的七场新闻发布会现场实录,进行了一次仔细的归纳分析,试图发现其中的“奥秘”。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这轮“巡回”新闻发布会的第七场,也是2024年最后一场在深圳召开。

国家卫生健康委体改司司长杨建立曾在8月30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强调:三明医改的成功经验将被视为国家深化医改的典范。计划在未来五年内,选择每年2-3个地区作为重点推广区域,逐步实现全国范围内的覆盖。

这轮“巡回”发布会围绕各地在落实政府办医责任,促进“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完善医务人员编制、薪酬制度改革,医疗服务收入占比等公立医院改革关键问题、热点问题,邀请了数十名地方主政官员介绍了众多改革经验。

这些举措将对公立医院改革产生长期深远的影响。我们根据官方发布的七场新闻发布会现场实录,进行了一次仔细的归纳分析,试图发现其中的“奥秘”。

医务人员编制改革:

更灵活更具创新性,动态调整或成趋势

学习三明医改经验,除了推动落实政府办医投入责任之外,也要通过完善编制制度来提升医务人员归属感。

梳理发现,各地在推广三明医改经验时,也都给出加强医务人员编制待遇的举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广州、重庆等地都有明确的增加编制措施,来确保医疗机构有足够的人员编制来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而深圳、石家庄、泉州等地则是通过建立“编制池”,来解决高层次医学人才和优秀管理人才入编问题。

只是,具体的编制数量和增编形式会根据当地的医疗需求、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医疗机构规模等因素有所不同。比如,广州近年来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增编近4500人,重庆黔江区增加编制人员1200名。

和三明市做法一样,重庆也实行了公立医院编制备案制管理,在原有编制3.8万名基础上新增备案编制6.5万名,而且备案编制人员与在编人员享有同等待遇。

有的地方采用了更加灵活的编制管理方式。比如泉州探索出“规模控制、按实核编”的管理方式,动态核定人员的总量。而丽水市推出“县属乡用、乡招村用”模式,赋予了医共体统筹使用编制、灵活配置人员的权限。

实际上,这些举措都与三明医改做法有异曲同工之处。2023年9月,三明市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人员管理的意见》,其中提到,推动县域医共体的人、事、钱等全面统筹,并明确提出将基层医生编制率提至90%。

到了今年9月,三明医改再发力,《三明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行动方案》发布,其中提到要“建立健全编制动态调整机制”。

医生薪酬制度改革:

年薪制成重要抓手,因地制宜各有探索

医生薪酬制度改革是医改的题中之义,也是一个关键点。曾经被称为“三明医改操盘手”的詹积富先前表示,如果医生薪酬制度不改革,就不可能有医疗公益性的回归,更不可能有“以健康为中心”的医疗服务体系的建成。

詹积富曾任三明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原组长。在他任上,三明医改一系列重要举措落地,薪酬制度改革就位列其中。

而实行按健康绩效取酬的全员岗位年薪制,是三明医改的重要经验之一。我们梳理发现,各地在推广三明医改经验时,也都采取了完善医务人员薪酬制度的举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以看出,不少地方推行了年薪制、绩效年薪等制度,来完善医生收入结构。有些地区医务人员总体收入有所增加,比如石家庄实行全员公分至绩效改革,全市医务人员薪酬总量核增5%以上。

在推广三明医改经验时,多地已经开始注重固定薪酬的占比。比如,广州提到要“不断提高薪酬固定收入部分的占比”,而丽水市将近三年将医务人员薪酬稳定收入占比从46%提升53%。

还有多地通过各种手段来优化不同等级医疗机构之间、医院不同科室之间薪酬的差距。比如,广州注重固定薪酬占比、医院内部、不同级别医院“三个结构”平衡,将市、区两级公立医院人员平均薪酬差距缩小至5%以内。

为了鼓励医务人员到基层工作,有些地区提出工资总额增量向基层倾斜的政策。如深圳市就明确,市区两级公立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薪酬占比差距逐步缩小。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党委书记徐小平也现身说法,表示该医院建立“固定为主、绩效为辅”的分配制度,员工固定薪酬占比约70%,同一职系、薪级的员工在不同科室的固定薪酬相同。

这些举措有利于打破医务人员收入与科室收入挂钩的分配模式,促进医务人员更加关注医疗服务质量和健康结果,更好地体现医务人员岗位职责和技术劳动价值。

此外,各地也都强调了要完善绩效考核机制,通过科学、公正、公平、合理的绩效考核方案来激励医务人员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只不过,具体的激励措施会有所不同。比如,有的地方可能更注重物质奖励,如提高薪酬待遇、发放奖金等;有的地方则可能更注重医务人员的晋升渠道,如表彰优秀医务人员、提供晋升机会等。

医疗服务收入占比:

多地在40%左右,三明市已瞄准50%

“促进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也是三明医改经验的重要内容。

国家卫生健康委体改司司长杨建立曾指出,“三医”改革政策同步设计,先是通过挤压药品耗材价格虚高“水分”,规范医务人员诊疗行为,推动药品耗材“量价”齐下,在惠及群众的同时,同步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并做好与医保报销政策的衔接,促进医疗机构回归公益性。

也就是大家通常所说的“腾笼换鸟”,即把药品耗材的虚高价格降下来,为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腾出空间,来反映技术进步和医务劳动以及成本变化。

过去11年,三明市共调整11批次共1.04万项次医疗服务价格,今年已经启动了第12次调价,由此增加医疗服务收入。三明市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收入从2011年的18.4%增长至2023年的46.1%。

各地在学习三明医改经验时,也注重动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同时逐步提升医疗服务收入占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以看出,各地在动态调整医疗服务项目价格的同时,医疗服务收入占比也较以前有所提升。

总体来看,各市医疗服务收入占比大都在35%-40%之间。个别比较突出的地方,比如安溪县达到40%,而丽水市和湖州市也达到38%左右。

不过,这些市县的“成绩”仍落在三明市后面。今年6月底,三明市医疗服务收入占比已提高至47.65%。

然而,三明市并不满足于眼前的成绩。今年9月,三明市提出,到2027年,全市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收入、药品耗材收入、检查化验收入比基本达到5∶3∶2。

也就是说,3年内,三明市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收入要占到一半。

借用国家卫生健康委体改司司长杨建立的话来说,三明医改的主要经验就是党委政府勇于改革创新,各有关部门协同一致,站稳人民立场,既要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问题,又要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还要保证医务人员合理收入,稳定发展医务人员队伍。

可以看出,从强化政府投入责任,到动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深化人事编制薪酬制度改革,因地制宜实践并丰富三明医改经验内涵,已蔚然成风。

对于地方在改革中也探索出了一些好做法,国家卫生健康委及时进行总结提炼推广,无疑将助推全国学习三明医改取得更积极的成效。

附:12月10日,国家卫健委在深圳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学习推广三明医改经验有关情况(文字实录)

12月1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在深圳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广东学习推广三明医改经验做法情况。

广东每年全省财政卫生健康支出2000亿元

会上,广东省卫生健康委主任刘利群介绍,近年来,广东因地制宜学习推广三明医改经验,干字当头,站稳人民立场,以改革助推健康广东建设。

一方面,广东努力在“学三明、抓落实”上下功夫。强化政府投入保障,2022年以来全省财政卫生健康支出每年2000亿元左右,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例10%左右,提高基本医疗服务供给能力,改善群众就医条件。同时,强化“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做实“腾空间、调结构、保衔接”路径,完成500多个药品和10余类耗材省级集采,平均降幅超过40%。2022年以来,广东调整价格项目3461项;修订或新增600项,持续优化价格结构。目前,全省医院医疗服务收入占比提高到35%,居民个人卫生支出占地区卫生总费用比重保持在26%以下。

另一方面,广东努力在“学三明、出经验”上下功夫。中央财政支持的广州、惠州2个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城市,推出了一系列群众可感可及的改革举措,比如广州市用数字技术、统一平台解决检查结果互认“认什么”“怎么认”“不愿认”问题。同时,广东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公益一类财政供给、公益二类绩效管理”,着力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值得关注的是,深圳罗湖城市医疗集团建设、佛山顺德健康共同体建设等经验也得到推广;茂名高州、清远英德等地打造县级医院“龙头”,让患者能在县域内基本解决看病就医问题。

广东基本实现“一般病在市县解决”

刘利群介绍,这些年,广东县域内、市域内住院率分别保持在85%、95%左右,基本实现了“大病不出省、一般病在市县解决,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

为了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广东落实省委“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主要采取以下方面措施:

一是统筹配置,让优质医疗资源“沉下去”。组织5家国家和省级医院,“一对一”帮扶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的市级医院,努力提升市级医院专科医疗服务水平;组织73家三甲医院,“组团式”帮扶全省113家县级医院,做强县级医院;采取巡回医疗队等一揽子方法,每年派出超过1.2万人次的临床专家下基层。

二是服务同质,让县乡村医疗卫生体系“立得住”。在县一级,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改造建设189家县医院,发挥县域“龙头”作用,建成胸痛、卒中、创伤等五大“急诊急救中心”,规范建设肿瘤防治、微创介入、重症监护等五大“临床服务中心”,让急危重症患者能够在县域内就近救治;在乡镇一级,着力提升47家“人口大镇”中心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改造建设1275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村一级,建好2.5万家村卫生站,努力让村医收入有保障、村民医保能报销。

三是数字赋能,让线下线上诊疗“联起来”。全省所有三级医院、90%二级医院可以实现预约诊疗、手机付费等智慧医疗服务,日间病房也覆盖了所有三级医院。“粤健通”电子健康码在省内2675家医疗机构能够一码通用。目前,近80%的三级医院预约诊疗时段可以精确到30分钟以内,检验检查报告大部分可以在手机上查看。

广东多维度持续提升诊疗服务质量和能力

广东医疗资源十分丰富,将如何持续提升诊疗服务质量和能力?刘利群表示,围绕粤港澳大湾区“一点两地”的全新定位,广东将在均衡布局、建强专科、人才激励三个方面持续发力,努力提升诊疗服务质量和能力。

为了实现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广东依托一批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将优质资源布局到全省,并延伸到整个湾区和华南地区。同时,还建立了湾区内紧急医疗救援联动机制,粤港跨境直通救护车服务已经开通实现,全省适用“港澳药械通”政策的医疗机构已经覆盖到45家。

在专科内涵建设方面,广东持续通过资源倾斜、设备迭代、政策集成、团队引进等方式,成功打造了一批技术过硬、群众认可的重点专科,比如呼吸、肾脏病、眼科、心血管、肿瘤等专科群。目前,全省拥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含建设项目)207个。

刘利群介绍,为了激励优秀人才成长,广东近年来实施了“广东特支计划”,培养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分别一次性给予80万元和50万元的生活补助;落实了“两个允许”政策,全省公立医院人员支出占业务支出比例,现已经提高至45.4%。此外,鼓励人才下沉,对支边和基层专业人才实行“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全省中高职称医护人员比例达到44.4%。

广州:争当学习三明医改经验排头兵

广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孟昊表示,作为首批中央财政支持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项目城市,广州以项目为抓手,激励引导医疗改革不断深入,争当学习三明医改经验的排头兵。

广州落实政府主体责任,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医改,一位副市长同时分管三医,定期研究,促进“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三年来,全市财政卫生健康支出合计超1000亿元,重点支持高水平医院建设、诊疗技术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在促进三医协同发展方面,广州开展了两次大规模基本医疗服务价格调整,逐步理顺比价关系,并对国谈药品等创新药实行单独支付管理。同时,广州药品和医用耗材集团采购交易平台牵头全省集采工作,医用耗材价格平均下降60%。在加强待遇编制保障方面,广州不断推进薪酬制度改革,注重“三个结构”平衡,并不断增加编制投入,提升医务人员归属感。

在推进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方面,广州自2017年便已启动相关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孟昊介绍,广州实现了区域全面覆盖,从最初的市属医院和部分区先行试点,逐步扩展至全市各个区,并连通全省其他地市。在机制上,广州统筹卫健、财政、医保等部门协同推动互认工作,搭建市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平台,明确互认项目和流程,并采用区块链技术实现互认信息上链存证。目前,广州全市共有255个检查项目、1181个检验项目纳入互认范围,全年已实现互认196万次。

作为人口超2000万的超大型城市,广州在构建优质医疗体系方面也取得了积极进展。孟昊表示,广州从“看好病”和“就近看病”两方面入手,积极打造“15分钟健康服务圈”,市域内住院率稳定在99%以上。在医疗资源布局上,广州明确了三级公立医院的功能定位,构建功能互补、资源联动、体系互通的发展格局。全市共组建了18个城市医疗集团,覆盖所有11个区,通过紧密协作机制,将市、区两级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至194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健康服务网络建设上,广州稳定基层医疗人才队伍,为基层大幅增编,并实施改革提升服务质量。同时,推动资源下沉,确保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深圳:形成市区联动、强力推进医改工作机制

深圳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在推广三明医改经验方面具体采取了哪些举措,又有哪些创新机制?

深圳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陈清介绍,深圳在市级层面由一名市委常委来统一分管“三医”工作,将健康深圳、医改工作纳入到政府绩效考核,建立“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等两个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市区联动、强力推进医改工作机制。

按照“腾空间、调结构、保衔接”路径,深圳率先取消药品加成,落实48批次药耗集中带量采购,承接3批次省际联盟集采,开展7批次耗材价格谈判,节约采购金额140亿元;推进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试点,调整了近5000项医疗服务价格,提高诊查、护理、治疗、手术等服务价格,重点支持护理、儿科、中医等学科的发展,提高的部分主要由医保基金来承担,2023年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收入占比提高到34.4%;推行按病种分值付费(DIP)为主的多元复合支付方式,付费的病例占比达到99%以上;建立国谈药、“岭南名方”等医保单独支付机制,支持创新药入院。

在深化医改过程中,深圳不断构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健全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机制,普通门诊最高报销80%、门诊大病最高报销90%、住院费用最高报销95%,还推出了“深圳惠民保”。

陈清表示,在持续改善群众就医体验方面,深圳全市70%的社康机构开放了午间门诊和夜间门诊。同时,深圳落实以社康为重点,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和扩容下沉,建成“15分钟社康圈”,社康机构诊疗量占比达到39.3%,84.7%高血压、76.9%糖尿病患者在社康机构就诊。

2023年,深圳全市个人卫生支出占全市卫生总费用的比例为16.2%,群众就医负担大大减轻。

深圳罗湖:整合紧密型医院集团,实现一体化管理

深圳市罗湖区在深化医改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实现了医疗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共享,大幅提升了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为居民提供了更加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

深圳市罗湖区人民政府区长左金平介绍,近年来,罗湖区将5家区属医院和48家社康机构整合成紧密型医院集团,实现了一体化管理,并建立了医学检验、放射影像等资源共享中心,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与三甲医院相同的服务。同时,罗湖区还大力提升社康机构的服务能力,通过增加业务用房面积、提高全科医生数量等措施,使得社康诊疗量占比大幅提升,居民就医更加便捷。

为了优化基层医疗服务,罗湖区实施了分级财政补助政策,并建立了以健康效果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对医疗集团进行考核。这些措施有效激发了医疗集团和社康机构的工作积极性,提升了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此外,罗湖区还加强了医防融合,组建了医防融合小组,提升了社康机构的防病能力,为居民提供了更加精准的健康服务。

在健康治理方面,罗湖区通过建立多部门协作联动机制,实施健康罗湖行动计划,加强了健康宣教力度,提高了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同时,罗湖区还注重医教结合和医养结合,为居民提供了全方位的健康服务。例如,罗湖区在社康机构中设置了健康自测小屋,配置了自动体外除颤仪等设备,为居民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健康监测服务。

在保障居民用药需求方面,罗湖区通过“四个统一、一个开设”的策略,实现了药品的联动管理,确保了居民在社康机构能够享受到科学、安全、便捷的用药服务。同时,罗湖区还在人口数量大的社康机构开设了药学门诊,为居民提供了更加专业的用药指导和服务。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以人事薪酬制度改革为重点深化公立医院改革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党委书记徐小平表示,医院自2012年运行以来实行全新的人事薪酬制度,理顺不同职系、不同科室的分配水平。同时,探索与港澳的医疗规则衔接,推动“医疗、药械、人才”互联互通。作为深港医疗合作的重要平台和深化医改的“试验田”,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持续探索具有深港融合特色、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路径。

在实行全新人事薪酬制度方面,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实行“岗位管理”和“全员聘用”的人事管理制度,实行“以岗定薪、同岗同酬、责薪相适、绩效管理”的薪酬体系,并在理顺理顺不同职系、不同科室的分配水平方面。

在探索与港澳的医疗规则衔接方面,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推动“医疗、药械、人才”互联互通。实施香港“长者医疗券”计划、“病人先导计划”等,并率先探索救护车跨境通行、人员签证与跨境执业等规则贯通;作为全国首家“港澳药械通”试点医疗机构,截至目前,医院已获批使用27种进口药品、17种进口医疗器械,累计使用超5000人次;建立香港医生与内地高级职称评审接轨的认定机制,并成立深港医学专科培训中心,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

在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路径方面,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坚持公平公益办医,建立多元化筹资机制,设立“病人紧急援助基金”等;坚持专业循证行医,医务人员以固定薪酬为主,同时对收受红包、回扣等行为“零容忍”;促进医患互信,设置病人关系科,制定《病人约章》,对医闹、医暴“零容忍”,并为所有医生购买医疗责任险,充分保障患者和医院双方的合法权益。

有件事麻烦您:

微信规则有变

按照以下步骤操作

“护视”公众号设为“星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