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开始之前,红军在江西瑞金的日子,非常难过。没有钱,没有粮,没有盐,还消耗巨大。
当时的苏区,总共有10 万人,巅峰时期有 12 万人。
就这还不够,还在不断扩红,号称要吸纳 100 万人加入红军。可是当时苏区的青壮年已经没有了,于是就组建了少共国际师,十多岁的孩子也来扛枪。其中最著名的是就萧华,16岁就当了少共国际师的师长,封上将的时候,才 36 岁,却已经是久经沙场的老兵了。
100 万人入伍的目标,最终没有实现,是因为眼前这 10 多万人都养活不起。
打仗要用钱。十多万人,每天都要打仗,连基本的武器,药物,以及粮食,都是难题,人吃马喂,消耗的钱粮是非常巨大的。可是,当时苏区所辖的20多个县,全在深山沟,都是贫困落后地区,财政收入非常低,难以维持红军日常的生活消费。
第五次反“围剿”之前,苏区赤字亏空已经很久,无奈在江西20多个县发行公债,借了400多万元,仍然不够支撑,当然这些钱也都是有借无还。
苏区群众倾尽一切支持红军的热忱有目共睹,但是他们也没有钱,都是苦出身,爱莫能助。
就在这种危急的时候,老蒋发起了第五次反“围剿”,集中优势兵力,砸下50万兵士,铁了心把江西苏区和红一方面军灭掉。
这一次,老蒋吸取教训, 采纳了高级智囊杨永泰的计谋:“正治剿匪”。
杨永泰认为,红军既然是靠正治起家的,那就要对症下药,来个“三分军事,四分正治,三分经济”。
这个计谋,说起来很简单,就是学红军的样,不要把江西的老百姓都惹毛,而是跟他们交朋友。比如劝说土豪劣绅立地成佛,在乱世散尽家产,多救济穷人,多为自己和子孙积德;同时要给足老百姓好处,让他们安居乐业,个个有饭吃,有衣穿,有老婆孩子。还给老百姓修房子,修路,让他们深刻感觉生活的比在红军那边要好。这样就不会揭竿而起跟国军对着干。
文化方面,要组织通讯社,只发对国军有利的新闻;组织剧团和文艺社,下乡普及国民党的文化;同时实行严厉的保甲制、连坐制;全方位对苏区民众“软化、分化、感化”,拉拢人心。
然后再对苏区实行实行铁桶式的经济封锁,截断红军的必需品(盐、生活用品、工业用品)的采供渠道,与红军打一场正治、经济、军事三管齐下的立体战。
老蒋当时已经被红军逼得气急攻心,采纳了杨永泰的建议,很快就出了成果。
杨的这个计谋确实高明,虽然也有不现实的地方,但大体来说,扼住了红军的咽喉。
苏区的经济来源和生活来源完全被切断,经济形势急剧恶化。
时机已到,蒋介石这才开始对江西苏区第五次“围剿”,调集了50多万兵力,要彻底消灭红军。
而这时的苏区,还完全不知道老蒋的计谋,还在苦苦支撑。
1934 年 9 月,蒋介石在庐山召开五省军政要员军事会议,部署对中央红军的第五次围剿。
江西省第四保安司令部司令莫雄参加了会议,他同时还是赣北剿共保安司令,实际上是一名隐藏在国军高层的地下党。
莫雄找到同为地下党的司令部机要秘书项与年,委托他将《剿匪手册》、《围剿总动员令》、《铁桶围剿计划》及兵力部署,进攻路线、日程安排、战斗序列等有关图表文件,全部交给苏区的高层。
项与年将情报用四角号码字典的字码编成密码,记在一本四角号码字典上,然后敲掉了自己的四颗门牙,冒充乞丐,历尽艰辛,混过了国军的层层哨卡,历时一个月,从德安到了瑞金的红军司令部,把老蒋的第五次围剿计划交给了周恩来。
项与年,就是福建省委一把手项南的父亲。
毛泽东谈到第五次反“围剿”,说这是“叫花子和龙王比宝”,根本打不过,只能跑路。
中央三人团据此做出了东征、突围转移的决定。一周后,8.6万中央红军主力连夜从瑞金悄然出发,正式踏上了长征的征途。
但是,要往哪里去呢?这时还没有答案。
长征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不断探索的结果。
在这之前,苏区已经派了两支部队出去谋求新出路。
第一支部队,是由乐少华、粟裕率领的抗日北上先遣队。
1934年7月,这支部队从江西出发,在浙江、安徽,跟赣东北的方志敏会合。随后打算往北去,主要是因为那边是交通发达的富庶地区,但它同时也是国军占区,结果就是方志敏的红十军团全军覆没,方志敏被俘,随后牺牲。
这边的粟裕带着几百人突围进入了山区,艰难地孤身奋斗。
这一支探路兵,失败了。
第二支队伍是任弼时、萧克、王震率领的来自井冈山的红六军团。
他们奉命向西,经过广西、进入贵州,试图与贺龙会合。
1934年10月,红六军团到达贵州,胜利与贺龙会师。
红六军团西征的胜利,为中央红军探明了一条出路。
他们所走的路线,就是后来中央红军长征开始时走的路。
红军长征一开始,要想走出江西,必须通过广东和江西的交界地区,进入广西。
然而这里有四道封锁线,怎么过?
周恩来派人跟“南天王”、广东军阀陈济棠谈了一笔交易:互相给面子,你过路,我发财。
陈济棠是反蒋派,不会为蒋卖命。再加上他之前一直和苏区有密切的生意往来:毛泽民挖出钨矿石,翻山越岭到广州卖给陈济棠,陈济棠做中间商,把钨矿石出口卖到德国。
这是陈济棠的一大经济来源。
潘汉年、何长工带队夜行军,顺利通过了四道封锁线,拿了钱的陈济棠则默契地朝天开枪。
红军轻松地从江西走出来,在一个月内,连续突破了国军的三道封锁线,抵达湘西。随即就遭遇了史上最惨烈的湘江战役。
蒋介石调集了整整30万大军,在湘江周围布置了第四道封锁线。
蒋介石眼见中央红军跑了,暴怒,命令中央军的三个纵队薛岳、吴奇伟、周浑元急追;此外还有广西的白崇禧带着广西军在南边追;湖南军队在北边围堵。
三路夹击,一定要把红军消灭。
这一消息被红军截获。
此时的红军主力兵分两路:作为先锋部队的红2军团和红6军团抵达湘西,其余部队要过潇水,与先头部队会合。
毛泽东大胆建议:改变路线,沿潇水北上,通过零陵地区,重返江西根据地。
洋顾问李德否决了毛的提议,命令红军向西推进。
于是,在界首的湘江渡口,爆发了惨烈的“湘江战役”。
1934年11月,中央纵队带着辎重,走不动,每天只能走20里,迟迟到不了约定地点。
等到四天后,中央纵队终于到了湘江边上,等着他们的是白崇禧的7架飞机,疯狂往下扔炸弹。
七天七夜的浴血奋战,8.6万人的红军队伍渡过湘江之后,只剩下不足3万人,其中一部分是新兵和挑夫属于溃逃,战斗牺牲的人员难以计数。
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
过了湘江的部队,有红一方面军的一、三、五、九共四个军团,不得不改变既定方向,决定不去湖南,转向贵州。
当时的贵州,地广人稀非常穷。
从贵阳到遵义,只有一条公路,此外都是土路了,行军全靠两条腿走路。
红军往哪里去?成了大问题。
长征有两个三人团,一个是公开的:博古、周恩来和李德;还有一个不公开的三人团毛泽东、王稼祥和张闻天。
毛、王、张没有军权,只能跟随行动。尤其是毛,从1932年10月宁都会议。到现在整整两年没有发言权。
毛泽东说: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红军的生存问题,先谈怎么挽救红军?研究下一步红军往哪儿走?
他提议开一个政治局扩大会议,各军团的首长都要参与,叫林彪、彭德怀、杨尚昆都来,他们每个人也都有一票,这样毛这边就有多数票。
王稼祥和张闻天都觉得这个主意好。博古、周恩来也同意了。
1935年1月中,遵义会议在柏辉章的公馆二楼举行。
毛泽东和张闻天相继发言,猛批博古和李德,说他们两个人在第五次反“围剿”的错误,断送了苏区。各路的红军将领站起来猛批博古和李德。
周恩来彻底和博古、李德划清了界限。
遵义会议上,周恩来的立场,促进了遵义会议的成功,毛泽东成为第三把手。但实际上,遵义会议之后,毛泽东并没有成为最后决策者。
毛泽东利用“边缘战略”求生。赤水河是云南、贵州、四川的分界,他就依据所破获的敌军的布兵情报,四渡赤水,带着红军在赤水河上绕,在川军、滇军、黔军、中央军的夹缝里求生存。
蒋介石下令让川军追,川军师长吃不了这个苦,懒得和士兵一样伸腿爬山,就作假应付老蒋。
滇军追红军到了山顶,眼瞅红军在河谷里睡觉,但真要追上去,至少一天时间。地理环境导致敌军追不上红军,也是红军活下来的主要原因。
此外,老蒋所谓剿共,还有一部分心思是要把大西南的三个省掌握在自己手里。
各路军阀不甘心被老蒋臣服,为了保住血本,也没有真的和红军死拼,都是把红军赶走为止,不下狠手。这也是红军每次都能化险为夷的一大因素。
但是总这么跑也不是事。就在走投无路的时候,据说张国焘率领着红四方面军渡过了嘉陵江,到了川西北,等待着中央红军到来。
红一方面军一致同意北上,和红四方面军会师。
随后,经历了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夹金山等一系列惊天地泣鬼神的胜利之后,1935年5月底,一、四方面军在川西北的懋功两河口会师。
李先念和徐向前热情欢迎走了一万多里地的衣衫褴褛、骨瘦如柴中央红军,给他们送干粮、皮袄、毛衣。
本以为从此可以安逸的红军,却又要面对张国焘与中央的分裂。
对于毛泽东说,会师之后是他“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因为他在这里遇见了此生最强劲的对手:张国焘。
张国焘是所有硬件、软件,都比毛泽东优越。
论学历,张国焘是北大法学系的毕业生,毛泽东是一名图书馆管理员。
论资历,张国焘是中共一大代表,还是主持会议的代表,是政治局委员;
毛泽东也是一大代表,但他的政治局委员曾经两次被撤职。
论实力,张国焘指挥着八万红四方面军,兵强马壮;
毛这边,他只是第三号人物,率领的红一方面军只剩下两万多人,要什么没什么。
两人的矛盾之一:谁来掌控时局?两军会师之后,张国焘提出要统一组织、统一指挥。毛不同意,提出开政治局会议决定大政方针。
矛盾之二:红军往哪里去?
张国焘先是说要割地称雄,在川西北建立苏维埃。后来又无奈南下,号称打到成都吃大米;
毛泽东提议要北上,要接近黄河,接近抗日前线,这样才能发动群众,才能得到人心,才能得到发展,到接近苏联的地方建立根据地。
双方争执不下,互相消耗。为此,两军十万多人在川西北整整耗了两个月,消耗尽了藏地所有的粮食,连喇嘛寺的酥油花都吃光了,因此招来了当地藏民的怨恨。用毛的话说就是“群众关系紧张”。所以后来再经过甘南藏区时,红军严格要求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公买公卖,绝不允许再出现糟糕的群众关系状况。
没有粮食和御寒衣物的红军,在过草地时遭遇了严重的死伤减员。
要想往北上,就要打下松潘城。
可是,松潘城就是打不下来,守城的胡宗南率领一个师死守,红军没有重武器,打不下来,只好走草地,忍受饥饿、严寒、高海拔的侵袭,开始了更加艰难的征途。走了七天,伤亡惨重,2万多名红军指战员没有走出草地,永远留在了那里的沼泽地。
幸存的 ,走到了阿西巴西,重见天日。
此时的张国焘率部南下,将红四军带入深渊。
原本跟着中央北上的红四方面军的机关干部、红军大学的学员,全都和李特回了四方面军,没有一个人跟中央走。非但如此,而且还把朱德、刘伯承和五军团、九军团丢在了张国焘的左路军没有带出来。
这是毛泽东“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
他在悲愤和痛心中召开了俄界会议,重新布局,北上寻找出路。
第一个障碍就是甘南通往岷县的关卡——腊子口。
打下腊子口,终于出了番民地界,到了富庶的哈达铺,从此一路坦途。
正是在哈达铺,毛泽东得知陕北有刘志丹建立的根据地,以及徐海东率领的鄂豫皖红二十五军。
徐海东把红二十五军的大部分家底(七千大洋),全部交给了毛泽东,红一军这才在陕北立住了脚。
此时,南下的张国焘吃尽了苦头,最终被迫联合任弼时、萧克、王震的红二军,重新走草地、翻雪山,前往陕北会合。
1936年10月,一、二、四方面军终于在甘肃会宁会师,红军终于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纵观人类战争史,何曾见过如此悲壮惨烈的远征?
这时,美国人斯诺秘密来到陕北,毛泽东发动红军干部写几篇长征回忆录,集结成书,让斯诺拿去帮红军募捐,解决经济问题。
斯诺把这些材料写进了他的《西行漫记》,我方则编辑成了《红军长征记》(1942 年,丁玲等主编),长征的故事,就此流传全球。
这之后,彭德怀东征,指挥红军进行了宁夏战役,主要目的是为了打通去苏联的通道。
红四方面军西征,开辟河西走廊,打通国际通道,建立根据地,接通远东。这是留一条后路,如果陕甘宁待不住了,可能中央还要去投奔徐、陈。这是中央和毛泽东预留的一块活棋。
红军今后怎么办,毛泽东也一筹莫展。
结果就在这个时候,西安事变爆发了!
张学良和杨虎城在无意中成了神助攻,红军方面做梦也想不到。
西安事变三天之后,共产国际坚持认为蒋介石才能领导中国抗日,要求红军联蒋抗日。
周恩来去见蒋介石,表示愿意听蒋的指挥,共同抗日。
蒋介石被迫停止内战,两党捐重新合作,联合抗日。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另一边的西路军却备受折磨,遭到了马步芳集结的民团的猛烈攻击。
西路军败局惨烈,绝大部分红军都溃散,西路军的女战士饱受凌辱。徐向前和陈昌浩讨饭逃回陕北,李先念带着400多人逃到了新疆,受到陈云的接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