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约:4150 字
阅读时间约:7 分钟
本文章节:
01、心理学早期对心理创伤的3次研究
02、20世纪后,对心理创伤的研究越来越多
03、国内外精神心理学界对心理创伤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01、心理学早期对心理创伤的3次研究
现代心理学的基础并非精神分析,而是创伤修复!
在现代心理学处于萌芽阶段时,曾探索过心理创伤对于人的重大影响。
哈佛医学院临床心理学教授朱迪思·赫尔曼博士在其著作《创伤与复原》中,记录了3次关于心理创伤的系统研究。
《创伤与复原》,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一次是在19世纪末,法国兴起了研究女性歇斯底里症的热潮。这也是昨天文章里提到的,那时的弗洛伊德也一度发现了心理创伤的存在。
当时,弗洛伊德跟随法国神经病学家让·马丁·沙可教授研究歇斯底里症。
弗洛伊德发现,女性歇斯底里症是由心理创伤造成的,他甚至还尝试为歇斯底里症患者实施催眠治疗。
不过,弗洛伊德发现自己的催眠效果不好。还有资料说,当时的欧洲是个父权主义社会,女性是男性的附属品。而弗洛伊德是个典型的父权主义者。
他给女性歇斯底里症患者进行治疗时,发现很多患者都说自己遭受过男性的性侵犯。
弗洛伊德拒绝接受这种说法,因为如果他接受了,并且还承认这是心理创伤的话,那就相当于承认了这些男性对女性的侵害。
在当时的欧洲社会,这种观念是不容易被接受的。所以,弗洛伊德又否认了心理创伤,并创立了精神分析流派,说女性患上歇斯底里症是因为性本能没得到满足,采取外归因,都归咎于受害的女性身上。
再加上,当时的大众对催眠的接受度还比较低,很多人认为这是“巫术”,又觉得很神奇。对比起关心女性歇斯底里症的心理根源,他们更关心催眠这种方法。
所以,因为种种原因,关于心理创伤的研究只是开了个头,就被扼杀在了摇篮里,现代心理学错过了取得重大突破的机遇。
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流派,虽然在心理学史上作出了重大贡献,但他否认心理创伤,这也大大阻碍了现代心理学的发展。
“心理创伤”的研究第二次登上历史舞台,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尤其在越南战争时期对于“战场神经官能症”的研究。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前所未有的大灾难,4年内死了超过800万的男丁,还有4个欧洲帝国灭亡。
在此之前,参战曾是男人至高的荣誉,代表了勇敢。但随着不停遭受死亡的威胁,还被迫目睹战友重伤残废及死亡,很多军人开始出现严重的精神心理症状。
他们失控地狂叫、哭泣,又或者表现得沉默、呆滞,甚至失去了记忆和感觉的能力。
也就是说,这些军人出现了跟歇斯底里症女性患者一样的症状。
当时,有很多精神科医生、心理学教授开始对“战场神经官能症”进行研究。但战争结束后没几年,研究就被搁置了。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医学界才重新燃起了对“战场神经官能症”的兴趣。
这一次,在反战运动的道德正当性下,人们开始承认重大的心理创伤会导致精神心理症状,战争后遗症、也就是上面说的“战场神经官能症”就是典型。
1980年,美国精神医学会在《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3版(DSM-3)中,确立了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这个精神障碍。
这意味着心理学界、精神医学界都承认了心理创伤的存在和重大危害。
第三次是在西欧和北美的女性主义运动下,关于性与家庭暴力的研究。
大家别看现在欧美国家天天标榜所谓的“平等、自由、民主”价值观,其实,就在数十年前,欧美国家里的女性受到严重的不平等对待。
上面说到弗洛伊德否认女性患者经历过的心理创伤,就是典型例子。
当时,在很多欧洲国家,女性都是法律上“不存在的人”,现在我们强烈谴责的家暴、强暴、性侵,在当时往往根本就不是个事儿。
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女性主义运动的兴起,“强暴”才成为公共讨论话题。1971年,第一个“强暴危机处理中心”才正式成立。
这看上去好像跟创伤修复没有直接关系,但其实,承认女性的权利受到了严重侵害,是承认她们遭受了心理创伤的前提。
强暴、家暴受害者所出现的精神心理症状与“战争后遗症”患者的是类似的,也是严重的心理创伤导致的。
再加上,也是在这个时候,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概念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人们终于意识到女性歇斯底里症也是由心理创伤导致的。
02、20世纪后,对心理创伤的研究越来越多
进入20世纪后,心理创伤逐渐开始被重视,关于心理创伤的研究也越来越多。
比如,当时有欧洲的精神治疗师提出了“躯体化”的概念,认为这是“以躯体症状的形式,体验和表达精神苦痛,且为之寻求医疗帮助的倾向。”
比如,如果一个人莫名其妙地出现头痛、肌肉紧张、肠胃病等症状,但是去医院做过很多躯体检查都找不到原因,那这极有可能是内心长期焦虑、压抑引起的。
而这些负性情绪的根源又是心理创伤,换言之,很多躯体检查无法解释的躯体化症状,其实是心理创伤引起的。
此图为AI生成
还有1990年,美国心理学家弗朗辛·夏皮罗创立了一种心理治疗方法——眼动脱敏再处理疗法(EMDR)。
这种方法是让遭受了心理创伤的人一边回想创伤回忆,一边让眼睛跟随治疗师的动作而移动,眼球左右移动,又或者是由治疗师敲击其手部。
这种疗法对于创伤修复到底有没有用?这一直存在争议。但它至少说明了心理学界越来越重视心理创伤的存在和修复。
不过,即使国内外精神医学、心理学都承认了心理创伤的存在,但对它的理解还是比较表浅的,尤其是国内外精神医学。
直到现在,国内外还有很多精神心理科大夫认为,只有巨大而严重的创伤事件,比如自然灾害、犯罪事件、重大事故等等,才算得上心理创伤,才会导致精神障碍。
近年来,随着世卫组织发布了《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ICD-11),确立了一种新的创伤类精神心理障碍(复合性创伤后应激障碍,C-PTSD),这个问题才有所缓解。
复合性创伤后应激障碍(C-PTSD)关注到了比重大心理创伤事件更小一点的创伤事件,比如长期的无法逃脱的家暴、精神虐待、校园暴力等,并意识到它们也会导致严重的精神心理症状。
也就是说,精神医学界已经开始留意到长期的中等心理创伤,也就是“叠加性心理创伤”的负面影响。
在此之前,很多复合性创伤后应激障碍(C-PTSD)患者被诊断为难治性抑郁症、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主要接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
精神科大夫根本没有意识到他们遭受到的叠加性心理创伤,所以患者久治不愈,疗效不佳,病情反反复复。
现在复合性创伤后应激障碍(C-PTSD)被确立了,这部分患者就更有可能得到准确的治疗,尤其是要寻找创伤源,与创伤源隔离开来,并修复创伤。
虽然国内外主流精神科都还缺乏高效修复叠加性心理创伤的方法,但至少对创伤的认识又更进了一步。
03、国内外精神心理学界对心理创伤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总的来说,精神心理学界对于心理创伤的认识是逐步加深的,这值得庆贺。
但是,这种认识足够深了吗?其实还远远不够。
事实上,在目前国内外精神医学的各种障碍诊断中,与心理创伤相关的诊断只有极小极小的一部分,属于“非常见精神心理障碍”。
而常见的精神心理障碍,比如抑郁症、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等等,国内外主流精神科大夫都不认为这是心理创伤导致的。
一方面是因为复合性创伤后应激障碍(C-PTSD)才新确立没多久,国内外很多精神科大夫都还不了解它,缺乏识别意识,还是容易误诊、漏诊;
另一方面是国内外精神医学都还停留在人的外显记忆层面,对患者问诊时,只能问到患者记得的事件,发现不了患者内隐记忆层面的叠加性心理创伤。
还有,很多患者确实没经历过巨大的、比较大的心理创伤事件,但经历过大量的、很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比如父母和老师的多次责骂,这就更难被觉察了。
就算患者说出这些很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大部分精神科大夫都不认为这是个事儿。这背后其实还是国内外精神医学对于心理创伤的认识不够深入。
所以,对于抑郁症、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等常见的精神心理障碍,国内外精神医学仍然认为它们跟心理创伤无明显关联,还是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理解和研究。
现在还有大量的研究人员、精神医学从业人员苦苦寻找所谓的精神障碍“致病基因”,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与资金。
轰轰烈烈的“人类基因组计划”早就完成很多年了,但科研人员至今仍未找到所谓的精神障碍“致病基因”,遭遇了极大挫败。
有一部分顶级的学者开始反省这个方向是错误的,“花费20年和数亿美元在纯粹的幻觉上,这简直就是《皇帝的新装》”;
但更多的研究人员打算“一条路走到黑”,明明找不到精神障碍的“致病基因”,还转而去研究表观遗传学机制。
所谓的表观遗传学机制,指的是基因本身不发生变化,但基因的表达发生了可以遗传的变化。但这种可遗传的变化完全是后天可逆的,并没有多大的研究意义!
精准精神心理学已经发现,抑郁症、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等常见精神心理障碍的真正病因,是后天形成的病理性记忆。
事实上,精准精神心理学已经颠覆性地发现了精神心理问题的“第一性原理”:
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精神障碍、严重精神障碍的本质都是同一回事,它们的主要根源都是后天形成的病理性记忆,是病理性记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点开可查看大图
而病理性记忆又至少包括了3部分内容:叠加性心理创伤、叠加性心理渴求、不良的归因模式;其中,叠加性心理创伤的占比往往最大,它的修复尤为重要。
所以,现代心理学的基础其实是心理创伤的修复!发展到精准精神心理学后,来访者的主要病理性记忆得到修复后,精神心理问题才能得到真正的解决。
那么,心理创伤到底该怎么修复?
很多人说,催眠治疗可以修复心理创伤,这是真的吗?
还有人说:被誉为“现代催眠学之父”的米尔顿·艾瑞克森治好过很多精神心理障碍患者,技术高超,他就是利用催眠疗法修复心理创伤的啊!
还有,我们的系统化、精准化临床心理干预曾被命名为“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记忆修复技术”,是不是更加说明,催眠可以修复心理创伤?
其实,催眠疗法并不能修复心理创伤,包括艾瑞克森那传奇一般的“自然催眠法”,其实也不是修复患者的心理创伤,只是解决了患者的外显症状而已。
而我们的临床心理干预技术,现在已经正式命名为“精准精神心理病理性记忆修复技术(3PT)”,将催眠的影响彻底排除在外。
这不是完全否定催眠的作用,但它真的不能修复病理性记忆,它最多只是一座能通往内隐记忆层面的桥梁,而且不是唯一的桥梁。
催眠疗法的局限性到底在哪里?它为什么不能修复心理创伤?
而我们的临床心理干预技术为什么要更名,把催眠排除在外?
我们后续还会撰文对此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释。
参考书籍:
1、《创伤与复原》,朱迪思·赫尔曼
2、《ICD-11精神、行为与神经发育障碍临床描述与诊断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