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倒公交就为赶大集

“我们三个从北宅过来的,坐383路公交车很方便,都不用倒车。”朱女士和村里的两个姐妹坐了40多分钟的公交来赶大集,想着囤点儿海鲜过年。

“我们北宅不靠海,买海鲜就上王哥庄来。”朱女士说,她们有空就会结伴过来赶集,海货一般都买干的,好拿吃起来也方便。

三个人慢悠悠在集上逛,挨个摊儿问问价钱,看看产品,然后砍价,砍不下来就换下一家。“王哥庄集太大了,多逛逛,有时就能便宜买到好东西。”朱女士笑着分享逛大集的经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市北区来王哥庄大集的曲先生,用了将近两个小时过来。“先坐地铁,再倒公交,今天天好,没事儿就慢慢坐车呗。”对于花两个小时赶个大集,曲先生觉得退休了闲着也是闲着,过来一趟能买到好东西自己也高兴。

经常过来赶集的曲先生,有一些比较熟悉的摊主。在一家甜晒鱼摊位前,曲先生买好一条干的安康鱼后,摊主熟练地给他把那条大鱼切成段装好袋,方便他放在购物车里。确认价格时,曲先生直接比起了手势,因为是老熟人,摊主给了他一个优惠价。

备年货老人入手六条大鲈鱼

在王哥庄大集上,海鲜产品占了很大的比重。记者在大集上看到,海鲜有干货区、鲜货区和冻货区,每个区买海货的人都不少,鲜货区最为热闹。

姜岱刚的摊位在王哥庄大集肯德基的斜对面,位于黄金地角,摊位上有五六条四五斤重的鲈鱼,摆成大口朝天的造型围了一圈儿,非常醒目。15元一斤的鲈鱼很是畅销,挑鱼、称重、去鳞……姜岱刚和媳妇一直忙个不停。

“到了腊月,这个鱼不说15一斤了,25也买不着了。”姜岱刚一边卖着鱼,一边给顾客分析着市场行情。听了他的分析,本来只买一条的顾客,又加了一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老板鱼怎么卖?”一位本地的老人走过来询问价格,“给你照15,上货都14了,”姜岱刚直接给了熟人价。

老人问了几种鱼后,最终还是决定买鲈鱼。姜岱刚一条一条地给他挑,最终选了6条。

“6条27斤6两,一条4斤半左右,415元,收你410元,别的不用说了。”称完鱼报完价,姜岱刚就开始细细地给鱼去鳞,然后让老人去别处逛逛,一会儿再回来拿鱼。

“买这么多鱼能吃完吗”?听到记者的疑问,老人笑着说,这些鱼买回去是要晒干鱼,用传统工艺进行处理,晒干给孩子们分分,过年也好招待客人。

一个摊半天卖出一千多斤鱼

在肯德基门前,也就是姜岱刚摊位的斜对面,也有一个很大的海鲜摊位。64岁的摊主林全堂,从1987年就开始干这个,已经干了37年。

“昨天晚11点多去进货,今天凌晨两点多进完货往家走,三点到家,休息两个多小时,五点半就出来了,把摊摆好也得半个小时,然后六点半大集就开始上人了。”干了37年卖海鲜的工作,林全堂说这活儿确实挺辛苦,起早贪黑的,冬天还得挨冻。

林全堂这里买鱼的人很多,买完鱼一般都要求他去鳞,帮忙掏出鱼的内脏,有的还要求把鱼切块,林全堂不停地忙活。“今天天还好,去年零下十六七度的时候,到了集也得出摊啊。”林全堂记得那天的鱼一拿出来就直接上冻了,但戴着手套照常卖。

虽然辛苦,但是大集上确实能卖货。“今天拉了三百多斤带鱼,三百多斤鲈鱼,一百来斤鲅鱼,还有安康鱼、石夹子鱼、老板鱼等,总共九样,一千多斤,都是野生的。”中午12点左右,林全堂给记者盘点他当天上的货,老板鱼等已经卖完,还有几种鱼也都剩了几条,林全堂说卖完没问题。

林全堂说,现在还不是卖得多的时候,等进了腊月门,自己一个集能卖两千多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像今天这个集,王哥庄本地人也就能占三分之一,三分之二都是外面的,有市区的、城阳的、即墨的,另外北宅过来的也不少。”林全堂说,现在到大集的公交车有好几趟,还有地铁可以倒公交,大家赶集方便多了,很多老人没事赶闲集,看到合适的东西就买,人多下货量就很大。

近150年历史的大集啥都有

据悉,王哥庄社区建村已有600余年历史,而王哥庄大集也有着近150年的历史。这个大集最初以木柴、药材、鱼虾等土特产为主,逐渐发展成为附近有名的集市。而如今,每逢农历四、九,集市便熙熙攘攘,热闹非凡。而在腊月十四、十九、二十三的小年集上,更是人声鼎沸,成为最热闹的时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个大集上,游客们可以亲身体验到浓厚的年味。许多外地朋友慕名而来,赶一次最具民俗味和年味的大集,为家里置办年货,购买特产走亲访友。而大集上售卖的商品也从最初的土特产,逐渐增加了各种手工艺品、民俗食品等特色商品,琳琅满目,让人一次购足所有年货。

记者12月24日在王哥庄大集上看到,除了种类丰富的海货,大集上其他的商品也不少。各类坚果、水果、蔬菜、调料、点心、服装、居家用品等,可以说是应有尽有,逛逛停停,一个小时都逛不完。

(半岛全媒体记者 刘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