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特稿】

原标题:2024,个案彰显正义

“朋友圈被领导点赞成加班证据”案

回应数字时代劳动者关切

2024年12月,一则“朋友圈被领导点赞成认定加班证据”的新闻冲上热搜。一员工在休息日推广公司产品,发朋友圈后获得领导点赞,后该员工被公司解雇,以领导在朋友圈点赞证明自己加班,主张公司应支付加班费,获法院支持。

数字时代,劳动者权益保护呈现出新的特点,给司法审判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司法机关也在积极回应劳动者关切。该案审理法院认可员工提供的加班电子证据,这是司法在不断顺应数字时代劳动形态变化、化解纠纷上作出的有益举措,也是对劳动者维权的有益启示和有效指引。

余华英拐卖儿童案

对社会正义的坚定维护

12月19日,余华英拐卖儿童案终于尘埃落定。自1993年起,余华英伙同他人拐卖17名儿童,致使12个家庭破碎,犯罪情节恶劣。此案历经多次审理,最终由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二审维持原判,判处余华英死刑。

本案件的判决,是对余华英罪行的严厉惩处,是对被拐卖家庭的抚慰与交代,也是对拐卖犯罪的有力震慑与警示,是对社会正义的又一次坚定维护。同时,鲜明表达了我国严惩拐卖人口犯罪的决心。

打击“职业闭店人”首案

全链条打击违法产业链

2024年10月,北京市市场监管局与市公安局经侦总队联合通报了全国首例打击“职业闭店人”案件,有关部门对两家涉嫌职业闭店企业及3家涉案背债中介机构、两名闭店人立案调查、罚款。

“职业闭店人”是指专门为经营不善尤其是采取预付费经营模式的经营者,策划闭店方案,实施闭店行为,并处理经营者遗留维权纠纷的群体,以“金蝉脱壳”规避法律风险。打击“职业闭店人”全国首案,释放出对“职业闭店人”及其背后产业链全链条打击的鲜明信号。

首例AI生成声音人格权侵权案

司法引导技术向善

2024年5月,北京互联网法院一审开庭宣判全国首例AI生成声音人格权侵权案。法院通过该案的审理,为新业态、新技术划定应用边界,亮明了保护人格权益与引导技术向善的司法态度。

随着AI语音合成技术的广泛应用,对声音权益的保护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该案判决结果明确了在具备可识别性的前提下,自然人声音权益的保护范围可及于AI生成声音,明晰了AI生成声音侵权纠纷的裁判规则,厘清了相关技术应用的法治边界,为今后处理此类纠纷提供了可借鉴的司法参照。

男子被流浪猫绊倒案

厘清法律概念,传递价值导向

7月24日,备受关注的“男子被流浪猫绊倒投喂者赔24万元”案再审宣判。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法院改判:相关赔偿责任由体育用品公司承担80%,喂猫者肖某某承担20%。此前,男子在羽毛球馆打球过程中因踩到猫摔倒受伤,后将羽毛球馆所属公司及流浪猫投喂者、球馆员工肖某某告上法庭。

“投喂者”到底算不算“饲养者”?好心喂养流浪猫,出了事儿却要担责,以后还能不能献爱心了?围绕上述疑问引发诸多讨论。法院给出了明晰的释理说法,强调了体育运动机构等公共场所的安全保障义务,也给爱猫人士以提醒和指引:投喂流浪动物应当兼顾社会公共安全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法文)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