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1月5日,淮海战场打的如火如荼,彼时,国民党军第七兵团司令官黄百韬从徐州返回新安镇。
在路上,他对第25军军长陈士章说:“可惜我这计划批准太晚,现在撤退恐怕来不及了。”
果不其然,11月6日深夜,华东野战军开始包围黄百韬兵团,17天后,这位刚满五十岁的国民党将领,在极度的怨恨和恐慌中死于混乱的战场上,彻底结束了随蒋起舞的人生历程。
而之所以黄百韬会落得如此下场,完全来源于蒋介石对战场态势的错误判断。
当初老蒋获悉解放军已开始向徐州大规模调动时,他想当然的认为粟裕首选的攻击目标不是新安镇的黄百韬,而是位于新安镇以东海州、连云港方向的第九绥靖区部队。
由此,11月4日那天,蒋介石命令黄百韬兵团的第100军星夜开赴海州加强防御。然而谁知道,仅仅过了一天,蒋介石又突然改变主意,不但命令第100军掉头回来,还让驻守海州的第44军向徐州收缩,同时命令黄百韬掩护第44军撤退。
就这样,善于朝令改夕的老蒋将黄百韬推入了火坑,使得该兵团遭遇攻击的态势逐渐明朗,由此导致了黄百韬因撤退不及而陷入包围,简直令人忍俊不禁。
眼看黄百韬陷入几近绝望的时刻,杜聿明到达了南京,当他得知华野已经渡过运河,黄百韬兵团已经被包围后,非常惊奇的问参谋总长顾祝同:“为什么徐州附近我军主力不照徐蚌会战计划及早撤退到蚌埠呢?”
“是啊,时间来不及呀,李延年还未撤退回来,共军就发动攻势了。”顾祝同生气的说道。
其实杜聿明不晓得的是,原先他看过的那份“徐蚌会战计划”早已不见踪影,目前的战场局势已经变得不可收拾。
11日凌晨,杜聿明到达徐州,此刻,在以碾庄圩为中心南北约三公里、东西约六公里的狭窄地域里,黄百韬的第七兵团已被华东野战军围成铁桶一般。
于是杜聿明提出一个方案,让邱清泉的第二兵团和李弥的第十三兵团联合向徐州以东攻击前进,逐步靠拢碾庄圩,解救黄百韬的第七兵团,简直就是最后的破釜沉舟。
不过,对于华野来说,以两个兵团的规模向东实施突击,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因为此刻碾庄圩的围歼战正处在艰难阶段,而国民党军从徐州增援黄百韬仅有五十公里的距离,按照直线距离计算顶多两天即可到达碾庄圩地区。
然而即便这样,其实共产党决策层对国民党军统帅部、徐州“剿总”司令部以及战场上国民党军数个兵团的能力均表示出极大的蔑视。
刘邓部主力不但没有加入碾庄圩战场的迹象,而且朝着徐州的东南方向插了过去,也就是徐州战场上的国民党军“撤至淮河防线”的唯一退路的地方。
而彼时的杜聿明虽然对增援行动能否缓解徐蚌战场的危机持怀疑态度,但是由于距离很近,只要推进十几公里后,重炮就能打到碾庄圩,所以他还是持乐观态度。
但中央军委的决策更是棋高一着,既不能让增援的敌军到达碾庄圩,也不能打得太狠让敌人缩回徐州。
很快,淮海战场的态势云谲波诡,蒋介石为了解黄百韬之困,又急忙将孙元良兵团从宿县调往徐州,以便腾出邱清泉和李弥两个兵团的主力增援黄百韬。
可以说为了解救黄百韬兵团,随着战局发展,淮海战场上的各路国民党军都被调动起来,但这又如何?在徐州以东距离黄百韬最近的邱清泉和李弥两兵团,依旧被我军阻击在距碾庄圩咫尺之遥的地方。
到了11月19日,黄百韬已经犹如困兽,他从碾庄圩的任何一个方向看过去,都可以看到解放军近到眼前的阵地,而冷炮冷枪时不时地呼啸着掠过头顶。
尤其令人恐惧的是,解放军在持续不断的喊话:“弟兄们!不要为蒋介石送死了!投降吧!”
而西面依旧炮声隆隆,听上去邱清泉和李弥还在朝碾庄圩攻击。
很快,蒋介石命令黄百韬立即突围,但是一切都没有实际意义了,碾庄圩已经被攻克后,黄百韬也“自杀成仁”。
接下来,一个杜聿明无法回避的问题出现了:黄百韬兵团全军覆没,下一步徐州战场该怎么办?
此时此刻,邱清泉的第二兵团、李弥的第十三兵团和孙元良的第十六兵团,再加上徐州“剿总”的直属部队,共计有三十万兵力,如此庞大的军队,下一步该怎么办?
11月28日,杜聿明、邱清泉、李弥、孙元良聚集在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办公室里开会,商讨下一步的对策。
其实杜聿明已经有了想法,如果能够得到几个军的加强,就可以南北夹击打通津浦路,那么这样一来,徐州战场上的主力就可以全部南撤,这样至少可以避免黄百韬那样的命运。也就是说他想将30万大军撤出徐州。
刘峙听了虽然也觉得不错,但他做不了主,表示还要请示蒋介石。
对于这个方案,顾祝同和国防部长何应钦也同意,并且让杜聿明在即将召开的会议上把具体实施策略讲出来。
不过杜聿明怀疑“国防部”作战厅长郭汝瑰是共产党,他不愿当着郭的面说,于是这个撤退方案并没有公开说,而是单独和老蒋在小会议室里说了。
老蒋最终答应,但郭汝瑰却被迷惑了,未能及时获取徐州蒋军马上就要撤逃的这一重要情报。
很快,杜聿明实施了欺骗战术,他下令29日那天,让邱清泉、李弥、孙元良兵团各抽出一部分部队,主动攻击,造成徐州蒋军要全面反攻的假象。而到了傍晚,除留少数部队继续牵制攻击外,各兵团主力陆续开始撤离。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尽管杜聿明的规划非常美妙,但是却出现了非常难堪的画面,以至于他的设想全面崩溃。
11月30日,就在徐州“剿总”开始撤退时,一片混乱局面出现了,据邱清泉兵团74军军长邱维达后来回忆:
车辆堵塞满了仅有的两条退路,尤其是那些非战斗人员,有如惊弓之鸟,听到东边有枪声,就向西边逃,听到西边有枪声,就往东边窜。这样凌乱的退却,使得各兵团战斗纵队无道路可以通过,只好在野地行进。遍地是人,遍地是车,分不成纵队,你撞我挤,搅成一团糟,秩序凌乱,达于极点。
可想而知,蒋军的每个人都想快点逃命,压根无视组织纪律性,如此不堪入目的场景,迟滞了撤逃的时间,而让华野有了有利战机。
得知情报后,粟裕非常紧张,他没想到杜聿明撤退如此之快,如果让这三十万部队跑过淮河甚至跑过长江,那么后果是非常严重的。于是他当即下令华野部队日夜兼程,追击逃跑的杜聿明集团。
其实就算追击我军也很困难,毕竟蒋军有汽车跑得快,而我军只能靠两条腿飞奔。
然而,就在这关键时刻,蒋介石出现了,可以说侧面帮了我军大忙。
就在12月3日下午,杜聿明来到了孟集附近,他见队伍秩序混乱,于是电令各兵团暂缓前行,收容整顿好后,向永城方向前进。
要知道,如果过了永城,道路要平坦许多,利于机械化部队行军,那么蒋军几乎就会大功告成。
然而,突然老蒋空投了一封信,而且措辞严厉:
如此行动,难道坐视黄维兵团消灭?望弟迅速令各兵团停止向永城前进,转向濉溪口攻击前进,协同由蚌埠北进之李延年兵团南北夹攻,以解黄维兵团之围。”
由此,杜聿明停下了撤退的脚步,开始准备攻击,而接下来他的命运大家也都知道了,蒋军兵团不仅被围全歼,而且他也成了俘虏。
可以说在国民党黄埔将领中,杜聿明可算是仅次于胡宗南的显赫人物,但最终却落得如此下场,令人不胜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