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沙井蚝民开蚝大赛火热进行中。宝安区沙井金蚝美食非遗民俗文化活动近日在沙井街道蚝乡湖公园举行。 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钢 摄

深圳新闻网2024年12月26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秦绮蔚)大鹏鲍、沙井蚝、石岩柿子、南山桃、龙岗鸡、金龟桔,还有深圳云片糕……民谣悠扬,吟唱出深圳人耳熟能详的好味道。这些地名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民俗文化,且与地域美食水乳交融。今年深圳有112个地名列入《深圳市第一批地名保护名录》,而深圳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近40种以地名冠名。日前,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邀请深圳市地名学会专家解读“非遗里的地名”,开启地名背后的味蕾记忆。

●下沙大盆菜里盛着800年民俗古风

将萝卜、鱿鱼、蚝、鸭肉等15种主料,精心烹饪成15道主菜,层层叠加于大木盆中。这便是香气四溢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下沙大盆菜宴”。明清两代,当地人称之为“新安盆菜”,一张八仙桌、一桌一个木盆、四条长凳、八人一桌,俗称“吃盆菜”。

与之相伴的,还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下沙祭祖习俗”。下沙之名,诉说着一段与沙共生的故事。清康熙《新安县志》载有“沙头墟”“沙头村”等地名。沙头村因地处沙丘下端,故得名下沙。如今,“下沙”已列入《深圳市第一批地名保护名录》。而自南宋时期,黄氏始祖在此开基立业,形成的祭祀习俗绵延800多年。改革开放后,旅居海外的下沙黄氏后裔也纷纷回国共襄祭祖活动。“下沙祭祖习俗”对促进国内外经济文化交流具有重要价值。

●在海胆粽美味中感受南澳海洋风情

充满诗意的“南澳”,据《宝安县志》记载,因海水蓝绿初得名“蓝澳”,后因地理位置易名为“南澳”。这里水质优良,盛产海胆,可见于清嘉庆《新安县志》记载。

深圳市级非遗项目南澳海胆粽制作技艺,是流传于大鹏新区南澳半天云村及其周边地区的传统美食技艺。从小在南澳长大的张长妹,是这项非遗的传承人。一双巧手,将长条形的粽子、紧实软糯的糯米,搭配南澳本地的芒叶、花生和虾米等辅料,再铺上满满一层鲜美的海胆,“包”起了深圳疍家饮食文化的代表。

以南澳命名的非遗项目还有南澳渔民娶亲礼俗、(南澳)疍民过年习俗等,仪式的每个环节充满了海洋浪漫气息与渔家质朴风情。

●西乡“千岁大盆菜宴”的团圆乡情

西乡,从古至今都是新安县(今深圳市)县城南头周边最出名、最繁华的墟市,最初原点为“西乡村”,包括今河东村、河西村、共乐村、乐群村。而在西乡村建立的“大庙前市”“和平墟”,在清末合成了“西乡墟”。在民国及以后各个时期,以“西乡墟”为行政中心先后成立了“西乡乡”“西乡公社”“西乡区”“西乡镇”“西乡街道”等。如今,“西乡”已扩展为一个大片区的地名,但西乡人心中对文化乡愁的守望从未改变。

每年农历三月三,西乡北帝庙都会迎来一场为北帝贺诞的盛大庆典。庙内外祭祀活动、庙会大巡游、飘色、麒麟舞、狮舞、木偶剧和粤剧等,充满了浓厚的民俗气息。

最令人期待的莫过于“千岁大盆菜宴”。其最初为耄耋老人而设,10人为一席,因加起来近千岁而得名,于1997年加入西乡北帝三月三庙会。大盆中,鸡肉、鱼肉、大虾、扣肉、莲藕等15种食材整齐依次围圈摆放,层层叠叠。锅盖掀开,浓郁香气和腾腾热气争相而出,寓意着阖家团圆、盆满钵满、年年有余。如今的盆菜宴,不仅是文化继承,更是海内外“西乡人”的团圆饭。

(深圳特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