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

本报记者 陈隽逸

《人民日报》(

2024年12月26日

第 13 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贵州省榕江县水尾水族乡中心学校,教师教授水书。

王炳真摄(影像中国)

水族拥有自己的传统文字,其文字被称为“水书”。水书是水族先民用类似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记录下来的,记录了水族大量关于天文、历法、气象、民俗、宗教的内容,是水族人民的“百科全书”,被誉为象形文字的“活化石”,至今在水族社会生活中仍发挥重要作用。2006年,“水书习俗”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水书传承数千年,目前主要保留在手抄卷本中。由于文字少,水书中一字多音、一字多义的情况很常见,因此需要专门的水书先生根据水书条目来解释。水书先生不仅要掌握知识、精通习俗,还有品格要求,以便主持当地相关习俗活动,为族人的婚丧嫁娶等提供指导。

70岁的杨胜昭便是一位水书先生。14岁起,他便开始跟随长辈学习水书,如今已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杨胜昭介绍,水书习俗分两部分,一是代代相传的水书抄本,这是“硬件”;二为口传心授的要义、仪式、祝词等内容,构成水书的“软件”。“水书习俗中‘软件’部分占了七成。”杨胜昭说。

端节是水族人民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地位相当于汉族的春节。端节依照水书水历确定,大致在农历的八月至十月。祭祖是水族端节的重要内容,仪式上,水书先生会念一段词,祈求祖先保佑子孙。“这部分的内容水书抄本没有记载,但有固定程序和节奏,不可自行发挥。”在杨胜昭看来,这样口口相传的内容是水书习俗中关键的部分,但目前正面临失传。

“按照我们的习俗,水书‘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2015年,杨胜昭从小学老师岗位退休后,便全身心投入水书的传承保护工作。他打破旧习,推动水书文化进校园,开设水书学习兴趣班,凡是对水书感兴趣者,无论性别、年龄、职业,皆可以参加。到目前为止,学员超过100人。

这一举动也曾遭到一些老水书先生的反对。“学习水书无法直接带来经济效益。目前水书后继乏人,如果不创新传承方式,不久将会失传。”杨胜昭的疾呼说服了老水书先生们。

杨胜昭也参与当地政府组织的保护利用工作。2022年11月,“贵州省水书文献”成功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填补了贵州在这一领域的空白。申报期间,杨胜昭录制了水书口传的内容,朗读、翻译水书,助力申报资料完善。

由于水书文字少,水族人民日常讲的语言(水话)不能与之一一对应,无法像汉语一样教学。“为抢救水书,需要一定的资金扶持,将水书用国际音标标注,将口传内容用汉语翻译出来,录成视频和音频。”杨胜昭认为,水书“软件”的“硬件化”,是让水书得以传承的重要途径。

将水书推向世界也是水族人民的一大心愿。2014年,在国际编码标准化组织第六十三次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交了《中国水书国际编码提案》。多年来,当地组成的专家组一直在完善申报材料。“如果申报成功,意味着水书将在世界上拥有‘身份证’,水书文字可以在电子介质上传播到世界各地,我们的文化将传播得更远。”杨胜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