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邓长春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4年12月26日
第 11 版)
玛格丽特珍藏的桌布(局部),其上绣制的“手持鲜花的少女”纹样,寄托了聋哑绣花少女们在战火纷飞中对如花儿一样美丽人生的期待。
陈 慧摄
几件古朴典雅的绣品,讲述着一段86年前的往事,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和人性的光辉。它们如同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见证着中加、中澳人民的友谊……如今,这些绣品回到了它们“出生”的地方。
不久前,成都市特殊教育学校举办了一场隆重而简朴的捐赠仪式。5幅珍贵的绣花桌布,像五片纯洁的祥云从天而降——86年来,它从成都飞过北太平洋,飞向新大陆;从新大陆又飞向大洋洲。如今,又从南太平洋飞过千山万水,飞回成都。
在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时期,加拿大外科医生拉尔夫·爱德华·奥特布里奇(中文名姚守仁)一家和中国人民一起,度过了艰难的岁月。这批珍贵绣品是姚守仁妻子玛格丽特的珍藏,由她的女儿朱迪思·沃克捐赠给成都市特殊教育学校。
1938年11月,新婚不久的姚守仁夫妇绕道香港、河内、昆明、重庆,历时了3个多月到达成都,一路有警报声、爆炸声伴行。刚到成都不久,他们便接到慈善机构邀请,与华西协合大学的多名外籍教师和医生一起,去位于西二巷的成都市盲哑学校(今成都市特殊教育学校),参加义卖活动。
初冬的成都有一点寒意,几天前的大轰炸,让大街小巷飘着刺鼻的焦糊味;匆匆而过的行人目光黯淡,满含悲痛,让玛格丽特感到阵阵寒意。
盲哑学校仿佛是与世隔绝的宁静家园。有的老师在用手语给聋哑儿童上课,有的盲童在学习唱歌,有的孩子在操场上做操,而最让玛格丽特一行注目的是刺绣班的少女们正聚精会神地飞针走线。
玛格丽特欣赏着桌上摆放的绣花餐巾和桌布成品。透过这些美丽细密的图案,心中一下子涌入暖流。绣花少女们细看一脸稚气,她们因为聋哑,生活在无声的世界。但她们也深知这是战火纷飞、民族求存亡的关键时刻,一个个压抑着内心的恐慌,默默地埋着头,用略显稚嫩的手法,在棉麻布面上,沿着织物的经纬走线,一针一针地把她们对和平与幸福生活的期盼,绣进“福禄寿喜”“万事如意”“松鹤呈祥”“鲜花与少女”等绣品中。
几乎是不约而同,少女们齐刷刷地抬起头,向着金发碧眼的客人们露出善意的微笑。玛格丽特从一双双黝黑的大眼睛里,看到了坚毅、自信,宛如一粒粒闪耀的星光。
深受感动的外籍人士慷慨解囊,用一叠叠银元购买了大量绣品。校长激动地说:“谢谢你们,一年的买米钱够了……娃娃们不会挨饿了!”玛格丽特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我非常喜欢少女们的作品,买了5张漂亮的桌布,还有餐巾。桌布有2英寸的手工蕾丝边,中心是刺绣的,角落有镂空,太漂亮了。”
玛格丽特的日记还写下了:“1940年2月18日是星期天,成都四圣祠仁济医院挤满了伤员。我们总是害怕晴朗的夜晚,因为上天的保护罩(四川盆地上空低矮浓密的云层)不在了。下午晚些时候,我知道一定有什么事情发生。大约八点钟,我乘坐黄包车去了仁济女医院,就在日本军机向成都投下大量炸弹的爆炸声中,我心爱的孩子出生了,奥特布里奇小姐来了!”
姚守仁除了救死扶伤,解除病人痛苦,还培养了不少当时中国急需的医学生。我爸爸邓显昭做住院医生时的骨科指导老师就是姚守仁。十几年前,爸爸的年轻同事、在加拿大读博士的张维本偶然得到一本旧书BEYOND THE MOON GATE(意为《月亮门之外》),带回成都送给我爸爸。这本书正是玛格丽特根据日记写下的有关中国抗战的故事。爸爸去世后,我在整理、校核他的翻译稿时,认识了朱迪思·奥特布里奇女士,并与她取得联系。
今年秋天,84岁的奥特布里奇小姐,即朱迪思·沃克女士在澳大利亚墨尔本的家里向我讲述她妈妈珍藏绣品的故事。她说:“1950年,父母带着10岁的我和这些绣品回到加拿大温哥华。我常想,为什么他们从来舍不得使用在成都得到的珍贵绣品呢?
“每当我打开箱子,看到这些绣品,就像父母还在看着我,感到很亲切。这些绣品在我们家已经珍藏了86年。你(邓长春)的出现,我认为是时候了——让它们回到中国,四川,成都。它们属于成都,属于那些睁着大眼睛看着我妈妈的、在抗战烽火岁月顽强生活的少女!”她告诉我。
86年过去,绣品上的蓝色棉线依然色彩鲜艳,桌布上的折叠线笔直,如刚熨烫过一般,整张桌布依然崭新。手捧着这一摞绣品,我感觉它沉甸甸的。11月17日晚上,我从墨尔本飞回成都。10小时50分钟的航程,我毫无倦意,脑海里不断翻腾着朱迪思讲的故事。次日早晨5点10分,随着着陆的轻微震动,飞机降落在天府国际机场,我的眼泪抑制不住地掉下来。邻座的年轻人问:“叔叔你不舒服吗?”我说:“不,我很好,谢谢你!”
成都市特殊教育学校里,盲童们的合唱优美动人。当台上的大屏幕上出现朱迪思老奶奶的笑容时,会场上响起阵阵欢呼声。她实在太激动了,边讲边落泪,3次哽咽才断断续续讲完:“对于我们的父辈——许多加拿大医生来说,他们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都是在中国度过的……中国,才是他们真正的家,他们永远不会忘记中国,不会忘记中国的老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