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央视焦点访谈报道,不久前,江苏的张女士发现她9岁的孩子沉迷于手机游戏,甚至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孩子租用网络游戏账号的花费竟有2000余元。

当前,不少网站、电商平台等都有商家提供热门游戏的租号服务,价格从几块钱到十几元不等,甚至还有商家推销“玩家无需账号密码即可畅玩游戏的极品号”,实现一键上号,提供一条龙服务。在众多商家中,仅一家买号网就显示“已安全成交了900多万笔交易”。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租号群体中有不少是未成年玩家,而租号环节不仅没有任何有关未成年人的核实验证,甚至还特意注明“无防沉迷”,让未成年人可以通过租号“换马甲”绕开实名制认证,可谓堂而皇之地帮孩子们“作弊”。

实际上,今年1月1日起施行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专门就防治网络沉迷等作出了新的规定,明确要求“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不得为未成年人提供游戏账号租售服务”。但如今租号服务仍向未成年人敞开大门,无疑说明有些商家对于这种违法违规行为在“揣着明白装糊涂”。日前就有警方破获一起专门非法向未成年人出租游戏账号的案件,也释放了严厉打击惩治相关违法违规行为的信号。另外,这些完整、活跃的黑灰产业链也再一次证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依旧任重道远。

2021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对未成年人每天上网玩游戏的时间进行严格限制,并对未成年人参与网络游戏的门槛进行了严格限制。但不法分子也就因此盯上了未成年人这块“唐僧肉”,把绕开“防沉迷”做成了一门生意。有调查发现,除了几元租号以外,招徕未成年玩家当“代练”“打手”,也成了一些公司和孩子的“双赢”手段。而向未成年人提供诱导其沉迷的产品和服务,也是未成年人保护法所不允许的。

实际上,类似这样“按下葫芦浮起瓢”的现象在防沉迷实行的这些年屡见不鲜,用家人账号打游戏高额充值、冒用成年人信息登录,甚至选择“破解版”游戏等,总有不法分子撕出一道空子,也总有孩子要想方设法钻进去。面对出生于互联网时代的青少年,如何规范其上网行为,无疑是新现象、新问题。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更是社会问题,离不开综合治理,技术治理仅是其中一种途径,关键仍在于“人治”。

多屏时代,父母甩给孩子一台手机、平板,用“电子保姆”接管孩子的不在少数。这也直接导致孩子从小就习惯了依赖电子产品、与游戏“为伴”,对网络游戏由此而来的日渐沉迷,与父母责任缺位有直接关系。另外,如今对互联网的使用难以避免甚至不可或缺,也要看到沉迷网络背后的这一普遍现状。对此,更重要的是家庭、学校对未成年人做好教育引导,多点陪伴和沟通,让孩子认识到生活才是最有意思的“游戏”。毕竟,硬性禁止孩子上网或僵硬死板的一系列限制,无非是另一种治标不治本的监护人版“技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