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你是孔弈涵吧?我能跟你一起去挖石头吗?”最近,南京金陵中学附属初级中学的校园里,12岁的“小孩哥”孔弈涵,成了大红人。

南京六合的雨花石、湖南山区的石灰岩、福建高岭土矿堆的琥珀、贵州的角石、云南帽天山的莱德利基虫……原来,金陵中学附属初级中学在校内为孔弈涵举办了一场为期两周的古生物化石和生物标本作品展,展馆内上千件作品全部来自他的私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学校首次为学生举办个展。金陵中学附属初级中学副校长倪长娥说,学校的校本课程,不一定完全由老师来开设,有特长的孩子也可以来开设,让学生影响学生,让尊重自然规律的教育,促进生命自然生长。

兴冲冲的“小孩哥”:去全国各地挖化石、捉昆虫

“这个是萤石,手电筒照一下,会发光。这个是比较完整的湘西虫化石,湘西虫是国内最大的三叶虫,体长最大的能达到45厘米。三叶虫很好玩,头胸围可以分成三段,左摆叶、中轴、右摆叶也可以分成三个部分。”记者去学校看展时,看到孔弈涵正面对前来观展的同学和老师如数家珍,说起每一件展品都是滔滔不绝,整个人仿佛都在发光。“这是我在安徽巢湖发现的羊角珊瑚,长得像羊角,其实是珊瑚,非常珍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起和化石的情缘,孔弈涵清晰记得由一枚雨花石“点亮”梦想的瞬间:“四岁的时候,我在小区玩耍,无意中发现了一枚雨花石,老师告诉我,里面的图案是海百合的根茎留下的痕迹,我一下就迷上了它,从此我对古生物化石的热爱便一发不可收了。” 从4岁到12岁,孔弈涵对古生物化石的热爱与日俱增。每件展品背后,都是他和家人一起在大自然中探索的故事。

孔弈涵父母并不是搞古生物研究的,因为他喜欢,就一直陪伴他。每年寒暑假,当别的孩子在旅游景区游玩时,他会和爸爸妈妈一起穿上户外装备,带上地质锤,风雨无阻去“寻宝”。“我被自然界各种微小的事物所吸引,特别是昆虫和石头。昆虫如战士,甲壳坚硬,飞行力超群。石头则各具纹理色彩,展现大自然之美。化石更是神奇,让我仿佛穿越时空。这些生命形态和地球多样性让我惊叹。”

8年来,他们去了贵州、云南、湖南、四川、广东、广西等很多省份寻找古生物化石的踪迹,采集了近万枚化石,这些化石宝贝堆满了家里的一个房间。现在只要看到某一种古生物化石,孔弈涵就能判断年代,也能根据不同岩层,判断里面会有什么类型的化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扫兴的父母:永远积极回应,及时正面反馈

12月24日傍晚,放学回家的孔弈涵在门厅处换好鞋,直奔公共书房:“有一张卷子,20分钟就能搞定!”相较于小学,初中的学习节奏更快,小孔靠提高效率挤出更多的时间。“还有一块螃蟹的化石没处理,今天要做完。”小朋友底气十足地说。

趁着孩子做作业,妈妈李昀谌带着记者参观孔弈涵的房间。两个收纳柜,收拾得井井有条:“收纳柜里都是他的宝贝,他自己用篮子码在那边。”一人多高的两个大书柜里塞满了书,“小时候看绘本,现在看专业书多一些,前一段时间看的《普通生物学》,是研究生教材,我都看不下去,他却看得很入迷。”孔妈妈是南京大学毕业的学霸,她对儿子的教育很有“松弛感”。“我就是‘放养’,他做任何事我都鼓励他自己去沟通完成,失败了没关系,吸取教训再来。我遵循一条原则:永远积极回应,及时给他正面的反馈。”孔弈涵小时候看上海一家出版社的《十万个为什么》,发现其中一处蝎子配图有偏差,妈妈跟他一起查资料,发现真是配错了,妈妈鼓励他把这个勘误写出来寄给出版社,出版社的老师居然给了反馈,还寄来了感谢礼物。“他拿到包裹的时候,我看到了他眼里的光,就感觉他被点亮了,特别好。”妈妈压低声音对记者笑说:“放养的好处是,孩子安安静静地专注自己的事,家长也解脱了去做自己的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是“放养”,并不是撒手无章。客厅的小黑板上,孔妈妈写了三句“初一寄语”:吃好、喝好、睡好!规划好时间、管理好生活!养成一个好习惯!孔妈妈说,这块黑板是列每日、每周计划或者推演儿子解题思路的,内容常常变,但“初一寄语”不变。孔妈妈说,在对儿子的陪伴中,她想把自己认为的有趣事物都带儿子过一遍,让孩子去挖掘自己真正的兴趣。“所以我们其实是一起体验,一起学习,一起成长。跟着他挖石头,就跟开盲盒一样,我也学到很多。儿子放学回来,想要我抱抱他,说可以吸收能量。我工作压力大,也会要求他抱抱我,也给我吸一下能量。我们把一个小生命带到世界上,是为了让他体验生活的美好和快乐的,这个初衷不能忘。”

“我来了!”做完作业的孔弈涵风一样跑进房间,他从收纳柜里熟练地翻出了一块一元硬币大小的螃蟹化石,坐在书桌上开始工作。“这个防尘箱是我自己做的,这个已经是3.0版本了,顶部和侧面挖空,贴上了透明塑料片,台灯从上面打光,双手从左右两侧的孔伸进去,这个袖套是从我小时候用的围兜上剪下来的。”小孔说最近还想改进一下,出个4.0版本防尘箱。“儿子你真棒!”听到妈妈的夸奖,孔弈涵脸上笑出了小酒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助兴的老师:让教育自然而然

“新生初一入学的‘破冰’交流中,孔弈涵同学说自己特别喜欢研究古生物和昆虫,他的化石宝贝堆满了家里的一个房间。” 说者无意,听者用心,小孔的热爱引起了班主任尤梦艳老师和课程教学处的注意。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题为“时光印记——孔弈涵同学古生物化石和生物标本作品展”办了起来:“我们决定利用这个机会,展示学生的才能,发掘更多有相似兴趣的学生,以便他们可以一起参与实践活动。”

展览不仅展出孔弈涵的化石、矿石、昆虫标本,展品周围还有各种精心设计的展板,科普各种相关知识。办展期间,孔弈涵所在的初一(4)班同学们承担所有的志愿者接待工作。每到中午展览开放时间,展览室里就挤满了参观交流的学生。“这次展览也让我身边的一些同学爱上了古生物,我的一位同学已经跟我一起在南京周边寻宝了一次,以前找到喜欢的化石,自己会非常开心,现在有小伙伴在身边共同分享,那份喜悦之情就更加珍贵了。” 孔弈涵开心地说。

科学老师说孔弈涵是“古生物挖掘机”。当被问起哪一个是自己最喜欢的藏品,孔弈涵觉得每一块都特别珍贵,因为野外寻找化石的过程很艰辛,每一块都来之不易。他说:“这些化石都产自比较偏僻的山区或者湖边、海边,每次收工回家都是一身土。记得有一次去湖南寻找中华莱德利基虫化石,当时那个山路下过雨后全是泥,我们走了两公里才走到山里,当时脚上的胶鞋都看不出来是鞋子了。在山里,我们花了2个小时才找到化石。”

这个展览让孔弈涵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热爱:“我会好好学习文化知识,未来希望能报考古生物相关专业,从事古生物研究,为推动学科发展作出贡献。”不“卷”补习,不“卷”分数,孔弈涵觉得自己的父母也很酷:“是家人让我一步步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让我能打破时空的束缚,与远古生物的遗骸对话,探寻多样的生命形态,真正将课本知识与实践经验结合在一起。”寒假将至,孔弈涵和家人已经早早计划好了云南之行和浙江“金钉子”之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倪长娥副校长说,孔弈涵同学的“古生物化石和生物标本展”,是一场别开生面的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是生物课堂的延展性学习,也是一记响亮的“集合哨”,这哨声吸引了纷至沓来的参观者,激荡了此起彼伏的脑力波,学校将发掘更丰富的教育资源,将自然界和博物馆搬进校园,让学生教学生,让学生影响学生,这是尊重自然规律的教育,促进生命自然生长,让教育自然而然。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葛灵丹/文 滕升智/摄

【点·评】

“不扫兴”的教育,才是成长好生态

前一阵一部名为《好东西》的电影热映,影片中,年仅9岁的小女孩王茉莉因其自信、勇敢和独立的性格被赞为“满级小孩姐”,妈妈王铁梅被誉为“不扫兴的妈妈”。随之一个话题也火了:“有个不扫兴的父母,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从教育心理学来看,父母和家长的“不扫兴”,其实就是充分给予孩子正向反馈,去“看见”而不是视而不见孩子的每一次尝试,积极鼓励,并亲身实践参与孩子的兴趣,在陪伴中引导,向着具有建设性的方向发展。我们看到,孔弈涵的故事为“不扫兴”的家庭和学校教育提供了精彩案例。

“不扫兴”,对孩子的人格形成、情感发展乃至未来的社会适应能力有着深远的影响。

教育就像一朵云推动着另一朵云,一棵树触碰着另一棵树。这是一种动态的耦合,一种潜移默化的接力。同样,生态教育理念的核心是让生命自然生长,让教育自然而然,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天赋,提供舞台让他们自然成长,为他们的未来奠定基础。我们也期望,更多的学校、老师和家长能更好地发现“每一个”的独特之处,保护“每一个”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力。

(葛灵丹)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