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360董事长周鸿祎拍了部短剧。子超有幸被周总邀请,客串了一个投资人的角色。
这部短剧破了记录:一天的拍摄周期,十几万块的成本,播放量达到了几千万。
其实周总是被迫“下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推广360的AI搜索产品“纳米AI搜索”,所以这部短剧也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最具性价比的广告片。
这是一个非常精彩的营销案例。但大部分AI创业者不像周总一样全网有一千多万粉丝,大家的主要工作还是反复投流、做用户拉新、做DAU。
最近发现AI各厂商的流量争夺战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大家纷纷重视起PC端的投放了。有数据显示,Q3季度,国内AI工具类产品在360平台PC端投放同比增长417%。
为什么PC端的投放增速如此迅猛?便宜是一个原因,PC的流量价值回归,和这轮AI创业的特点也有关系。
一、AI创业考验的是算账能力
AI时代对创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算账”方面。
互联网时代,机房带宽等基础设施的成本已经很低,甚至可以忽略不计,用户量上来就很容易变现。但目前AI大模型的计算成本并不低,你每次生成一张图片,都要耗费一些token,这些token都是明码标价的。
今年年初,一款叫“哄哄模拟器”的AI产品爆火,24小时涌入超过60万用户,发生2000亿次对话,消耗了大模型十几亿token,而一亿token的成本大概是150美元,一天下来花掉了一千多美元。开发者还没想清楚怎么赚钱,就得付掉一大笔账单。
虽然以后token的价格会越来越便宜,但对现阶段的AI创业者来说,还是得考虑计算成本问题。
有个朋友迟迟不敢创业的原因就是做2C产品成本贵,在想清楚如何盈利之前不敢贸然下场。
在营销上更是如此,国产AI工具投流“跑马圈地”不会是一朝一夕,移动端获客成本日益攀升早就不是秘密。在这种情况下,哪里流量便宜,就去挖哪里。什么场景用户容易付费,就找什么场景。
最近和一位投身于AI教育领域的朋友聊天,他们前段时间上线了产品的Windows版本,也加大了PC端的投流力度,他说:“移动端的投流已经卷到极致了,大家注意到PC端是一处流量洼地。”
更直观的是另一位AI创业者朋友的数据,他测算目前AI产品在短视频平台的投流获客成本,某手是比较低的,大概在十几元,比某站低40%~50%,而在360获客成本可以控制在3-5元。
PC还有更多值得我们深挖的营销价值。
二、AI时代PC的营销优势
在讨论PC的营销优势之前,还有一个大的前提:AI时代,PC本身更加重要了。
AI作为生产力革命,最先赋能的是生产力工具。大屏+高配置,PC就是当前人手一个的生产力工具,而且还在持续进化中。最直接的体现就是PC出货量的增长:
IDC发布的2024年第二季度全球PC市场数据显示,该季度全球PC出货量强势攀升至6490万台,实现了3%的同比增长。主要归于AIPC的强势拉动。
有了NPU的加持,AIPC能够加速端侧大模型的推理过程。尤其语音等多模态服务,如果在云端消耗算力,运行速度很慢,价格也比较贵。综合体验和成本,把算力放到PC上更合适。新的用户体验是不可逆的,传统的PC将被AIPC取代,逐渐告别历史舞台。
软件方面,AI 技术逐渐融入 PC 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用户的使用体验将更智能、更便捷。借助AI产品,不会敲代码的人也可以开发出属于自己的应用或智能体,人人都是程序员的时代到来。
基于PC生产力工具属性的特点,三类AI工具产品更适合在PC端投放:专业创作类,如图像设计、视频处理、文案编辑等;办公协作类,如文档处理、智能会议纪要等;教育学习类,如学术研究、论文写作、多模态教学等。
对这些AI工具而言,PC有两个巨大的营销优势:
第一,PC场景精准,且学习和工作场景下用户的付费意愿很强。
疯狂拉新,忽视留存付费等深层次的转化,不仅大量的燃烧成本,对于整个行业增长显然并不是件好事儿,从这个层面来说,PC的优势很明显。
首先,PC是学习和工作的首选屏。《2024年PC营销价值研究报告》显示,工作和学习场景下,使用PC的用户数量高于移动端。78.2%的职场人每周使用PC屏超5天,61.1%的职场人每天使用PC屏超过4小时。
另外,这部分人群的画像也很明显:中青年、一线城市、高知、高收入,有着更强的消费能力。只要产品“有用”,这群人是愿意付费的。
就像子超的一个朋友最近专程来到公司,兴奋地展示了他如何用五六个AI工具来搭建网站、做SEO、设计效果图和写代码的。无一例外,这些产品都是需要付费的PC工具产品,而他都买了长期会员。
相比娱乐场景,人们更愿意在学习和工作场景中付费。剪映、飞书、Midjourney……都是公司小伙伴们长期续费的AI工具,原因就是能极大提高工作效率。
而那些刷朋友圈种草的、好玩的AI娱乐产品,即使用户冲动付费了一个月,之后就再也不打开了。比如风靡一时的某鸭相机,一夜爆火后又迅速消失了。
第二,PC转化链路简单,用户有了需求后,不是在PC搜索引擎上搜,就是在PC应用商店下载。
举个例子,员工接到老板“做一张海报”的需求,那员工大概率直接在PC浏览器里搜索文生图相关的AI工具,看准了就下载。
或者之前种草了某海报制作的AI工具,那白天上班有需要时就在PC的应用商店里搜索下载了。
目前从国内AI工具市场来看,杀手级应用还未出现,用户仍然在PC端通过主动搜索来寻找适宜自身的AI工具产品。360数据显示,2024年AI行业用户检索趋势上升明显,下半年环比上半年的日均检索量上涨118%。
三、AI工具的PC营销方法论
经历了2个月前Kimi等各AI厂商为争夺用户的投流大作战后,AI工具前期的市场认知阶段已经完成,目前已经进入品牌占位期。品牌想和用户建立长期关系,必须深入用户的核心使用场景。
不同的场景下,消费者会做出不同的消费决策。克雷克和洛克哈特提出的加工水平理论(Level-of-processing mode)指出,个体对呈现在他面前的刺激,可以进行不同水平的加工。深层次的加工比浅层次的加工更有可能产生持久的记忆。
你刷了一天的短视频,可能一个内容都记不住。以娱乐为目的的刷短视频行为,属于对信息浅层次的处理加工。消费者容易产生感性决策,容易发生冲动消费行为。
使用PC工作和学习,大部分情况下是在对信息进行深度的处理加工。消费者更容易产生理性决策,品牌在其中更容易建立起长期关系。
如何结合PC这一深度信息处理终端的营销优势,让品牌和用户建立长期关系?简而言之,AI工具怎么在PC端做营销?
最近360相关业务负责人在分享中给出一种解法,子超想分享给朋友们。
随着AI工具和用户的关系更加密切,用户更加精明的前提之下,应用的替换成本越低,被用户使用的概率就越大。360指出,AI工具的营销不应是“贩卖”,而是应该通过在用户使用AI工具的必经场景路径中植入,降低用户应用替换的成本。
比如当你在搜索引擎里搜“PPT”时,是因为电脑上没有PowerPoint吗?不是,你大概率是有个制作或者美化PPT的工作任务。
在AI工具被广泛应用前,我们搜索的可能是快捷键或者PPT美化的操作方法,在今天360智慧商业的解法是,基于PPT这一功能词为用户优先推送PPT生成类AI工具。
这样一来,等于在对用户真实意图判断的基础之上,为其提供了更优的工作提效选择,不仅为用户工作提效加BUFF,也为用户搜索行为本身加BUFF。使用户需求得到超预期满足的同时,AI工具也能够更精准触达目标用户并实现高效转化。
在此基础上,360智慧商业提出了“原生场景BUFF零感营销”理论,即BUFF营销。
首先是B(Brand Insight)品牌诊断,品牌诊断一方面是根据市场环境、品牌表现、竞品以及市场需求等维度对品牌竞争力进行一个系统性的评估,另一方面则是说结合产品所处的不同营销生命周期锚定产品的营销方向。
比如处在认知期的AI工具品牌重点在于“挖”——广泛、深入地挖掘与品牌业务相关的关键词,横向增加用户触达“混个脸儿熟”,提升品牌曝光,纵向精准定位目标人群实现转化。
而处在成熟期的AI品牌,要么是大厂生产,要么是独角兽新秀,用户多多少少已经对其有些了解,此时的营销重点就不再是在用户面前多露面,而是要通过更多创意形式和玩法体现品牌特性,并且通过精细化的运营赋能,在人群、投放等各个环节上的优化来帮助产品“突”破增长瓶颈,解锁新的增量。
综上所述,品牌诊断可以理解为先给AI品牌在营销中的一个“定位”,从而才能进行营销策略的制定。
其次是U(User-Locked)用户锁定,我们知道,360其实在PC、移动、IoT各个端侧都有用户产品,日均用户请求能达到百亿级,基于这些数据,可以说360构建起了一个非常庞大的营销大数据库,通过DMP人群策略帮助AI品牌营销锁定目标人群。
通过整合多方数据源,如用户行为数据、社交媒体数据、第三方数据等,构建出全面、立体的用户画像。这些画像不仅包括用户的基本信息,还涵盖了他们的兴趣爱好、购买行为、社交活动等多个维度。在此基础上,DMP可以对用户进行精准的分类和标签化,形成不同的人群策略,指导AI相关广告投放、内容推荐和营销活动等。
立体而多元的人群数据库,代表的不仅是丰富的流量资源,更是用户的真实请求,360能够更好地判断用户的真实需求,配合不同的投放形式,实现基于场景的“零感营销”。
然后是F(Funnel Optimization)漏斗优化,“漏斗”什么样子大家都知道——上面宽,下面窄,360这个智能营销漏斗也是从泛传播、中传播到强传播层层递进,逐级触达目标人群,不断优化营销效果,这部分子超也咨询了360商业化的小伙伴给出了专业的阐释。
在针对潜在目标人群的更广泛的PC任务场景中,360专注于AI业务关键词的扩展和挖掘,将AI业务与常规业务相结合,比如垂类功能词+AI词(PPT生成)、品牌词+AI词(豆包AI)、通用词+AI词(海报生成),通过精准投放和展示创意素材,有效触达潜在目标群体,实现广泛的传播效果。
在相对聚焦的意向目标人群垂直办公场景中,360策略性地结合AI业务和品牌关键词,通过oCPC(优化点击付费)、快速投放和CPC(按点击付费)等多种出价模式的并行使用,以及深浅层模型的结合,多样化的广告创意展示形态,提升产品知名度并增强市场竞争力,从而吸引意向客户,实现中等程度的传播和人群拓展。
在精准的办公提效场景中,结合AI广告主的考核需求和媒体产品的特点,360精准地在PC搜索、移动搜索和PC展示等多个产品线上投放广告,直接触达核心目标客户群体,实现深度传播和深远影响。
通过这样层层递进的智能营销漏斗,360不仅让AI工具品牌实现了PC端的增长闭环,更是成功地将品牌的AI提效理念深植于用户心中。
第二个F(Feedback Loop)反馈复盘,在这一阶段,360围绕品牌曝光、市场渗透、关键词覆盖、用户增长等关键指标构建起系统性的复盘机制,通过多维度的指标对投放效果进行量化,优势持续发扬,短板迅速补齐,不断优化投放策略,创造更多的增长。
拿某语言类AI工具品牌举例,该品牌已经完成种草阶段,进入占领用户心智的成长期。第一阶段的投放,以CPC为主,测试投放力度、量级和转化效果。
有了前期的投放数据积累,第二阶段进入效果优化期,增加快投放模式(简化流程、快速投放),同时评估oCPX(以实际成交量或其他基准进行计费,借助大数据和智能算法智能投放)的风险和对接。
第三阶段是增量期,完成oCPX对接,且持续结合CPC及快投放模式实现稳步增量。
多种投放方式并行优化营销漏斗,经子超与360内部人士及该产品品牌侧多方核实,这一案例最终达成投放增幅10倍以上,投放成本在2-5元,PC端价值洼地确实名副其实。
再说回前面提到的纳米AI搜索,何尝不是一种AI为搜索引擎加BUFF,在基于“自然语言”的问答基础上分析用户真实意图,匹配需求场景,AI搜索能够通过将品牌在内容中露出,呈现出更加原生态的效果,带来更可观的转化——也为营销加BUFF,目前这一领域也是群雄逐鹿,AI搜索商业化势必也将为PC端的营销带来更多的想象。
可见技术的迭代,也在驱动流量的迁徙,PC的流量价值正在被更多企业看到。
各互联网大厂也在纷纷完善PC端的基建,微信自2015年上线PC版本,近十年来持续版本迭代,新增功能;抖音、快手、小红书等移动互联网头部玩家纷纷布局PC端,扩展应用场景;2024年5月,以“重构PC生意经营场”为愿景,国民级PC应用分发平台360软件管家全面升级;618前夕,淘宝网时隔七年再度启动升级成为行业焦点;移动端小程序应用在PC端的用户数量及营销费用增幅显著……可以预见,未来PC营销的战场将更加精彩。
最后子超还想说两句,其实这一轮AI创业,无论是2C还是2B的应用,都是对AI行业认知的变现。所以低成本获取流量的前提,一定是对行业和场景的深度认知和理解。有经验的创业者一上来首先用最少的人,最简单的MVP跑出来一个赚钱的商业闭环。当下PC的流量价值回归,对于AI创业者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作者介绍:
杨子超:超声波创始人、发光小程序创始人、爱部落轻日记社区创始人、超级商业认知商学院创始人、和牛商业创始人、中关村创业博物馆创始捐赠人、知名互联网意见领袖、天使投资人。
拥有12年的互联网产品经历,曾做过门户、B2C、C2C、导航、社交、FM、周刊等产品。担任清科集团旗下沙丘大学导师、《创业家》黑问社区明星导师、2014ELIFE校园黑马创业大赛的北京赛区导师、2016年武汉青桐汇、合肥合创汇投资人评委、2017-2018搜狐汽车年度大选评委嘉宾、2018年Hackaday360产品创新挑战赛决赛专家评审团评委、新浪网2021科技风云榜年度盛典元宇宙分论坛主持嘉宾、微博2022新智者大会元宇宙分论坛主持嘉宾、新智者Talk特约主持嘉宾、2023首届新智者价值榜专家评审、2023世界智能大会观察员、大浪智库(新浪集团旗下高端研究智库)高级顾问。09年自英国回国后做过云计算、社交网络、大数据等多个创业项目,积累下很多创业经验。
超声波旗下的超声波俱乐部目前成员涵盖了超过500位AI领域的顶级创业者,连接超过2000位AI领域的创始人、CTO、产品经理和风险投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