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开始分化,题材轮动加速,高位gu开始退潮,整体操作难度上升。如果你对接下来的交易心中没底,给大家推荐一位圈内顶级的盘手——葛老大。
今年他的收益已经超出想象,近期他在文中提示介入的漂,也是收获颇丰,交易节点都在公众号中有据可查,做不得假。强烈建议大家关注老葛,看看他的漂和交易,真诚推荐!
商业是什么?肯定不是坑蒙拐骗,肯定不是杀熟。
商业是指以买卖方式使商品流通的经济活动,它不仅包括商品的销售和购买,还涵盖了与商品生产、流通、交换以及消费等活动相关的各种经济活动。
在中国当下,出现了两个商业现象,完全可以对比来看,个中滋味,大家可以自行品尝。
一个是算法作恶,一种是商家向善。
对于大数据“杀熟”要重罚
先说算法作恶,以及如何对抗大数据“杀熟”。
有人在某平台经常购买机票,结果,他买票的承受能力、他的用户画像被系统“算”了出来,于是系统就“算计”他。
他买的票比同行者贵一大截,他如果换个平台去买票,发现比自己经常用的平台要便宜一大截,这就是“杀熟”。
不过,年轻人也不好欺负。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近日,不少年轻人晒出自己的攻略,分享如何对抗“越用越贵”“越看越烦”的算法。“第一次搜机票,直飞最便宜的也要4309元,我就反复评论‘机票太贵了,买不起,不去了’。后来 就变成了1903元。年轻人们开始“算法驯化”,他们在评论点赞中积极表达,主动寻求多样化的信息流,建立“人设”,从而影响算法推送。
此外,互联网匿名与隐身也成为年轻人对抗算法的一种策略。今年年初,互联网上使用粉色小恐龙头像的“momo大军”兴起,通过相似的头像与ID,以系统信息掩盖个人信息,躲避算法对个人行为与喜好的追踪与判断,摆脱基于身份标签的推荐模式。
平台“杀熟”的产品主要是酒店住宿和机票,因为相比较而言单价高。
无论平台是否承认,“杀熟”确实是客观存在的。
11月,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的通知》。通知提出,严禁利用算法实施大数据“杀熟”,并严禁利用用户年龄、职业、消费水平等特征,对相同商品实施差异化定价行为。
建议有关部门对于搞大数据“杀熟”的公司在有证据确凿的前提下要重罚,几十万的罚款不疼不痒,重罚才能长点记性。
鉴别难点在于:如何判断是营销手段、时段变化,还是真正的大数据“杀熟”。
至于年轻人反向驯化大数据“杀熟”,技术上确实可以做到,说白了就是通过语义分析驱动程序更新促销价格,加速促成销售。
就算反向驯化是存在的,媒体曝光之后,估计,这技术也很难继续被应用。
第一是会让平台利润大面积下降,大家都来薅羊毛,第二是太丢人,居然被韭菜玩弄于股掌之中。
这是一记韭菜的反杀,值得思考。
一桩生意被异化成零和游戏
通过技术来“杀熟”,以及通过反向驯化来反“杀熟”,本身就是一种悲哀。
本质上就是一种欺诈与反欺诈,攫取与反攫取。本来一桩好好的生意,结果被异化成了一场零和游戏。
哪里出了问题?首先是消费者越来越精明。
深层次的矛盾是:消费者日益萎缩的钱包与平台公司日益严苛的增长要求之间的矛盾。
消费者能做的就是在各平台之间反复比价,然后用安卓手机、苹果手机来回切换,最终选一个价格最低的。
消费变成了一个劳心劳力的事情,这就不好玩了。
对于不少人来说,时间才是最贵的,信任感丢失了就不会有交易。
现在老是说“刺激消费”,其实,这么一番比价下来,别说刺激消费,就是正常消费都不想进行下去了。
有些平台公司的股东对业绩、股价都有要求,所以,它们的团队必须紧绷神经,努力创造业绩,这些我都理解。
这些公司其实是没有价值观和底线的,搞钱就是它们的最高宗旨,活着就是为了搞钱。
它们从事商业活动,已经变成了一种纯粹的抢钞比赛,服务质量和从业者的价值观提升都谈不上,偶有的服务优化也是竞争对手和市场倒逼出来的。
很多的公司都有这样的问题,它们不是真心实意要为客户提供高标准服务,而是急不可耐地希望把客户的钱从客户兜里掏出来。
平台与客户不是朋友,而是博弈对手,这样的消费过程想想就令人心寒。
我们能不能有一种松弛的,可以互相信任的消费关系?
这种关系价值万金。
有些平台公司虽然是赚钱的,但玩的是“诈术”,最终就是声名狼藉,碰到真正的高手就麻烦了。
山姆和胖东来开的不是超市
什么是真正的高手,以下举两个例子,中外都有。
根据沃尔玛中国公布的数据,沃尔玛中国Q3净销售额为49亿美元,同比增长17%,全年净销售达到了152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000亿元)。
沃尔玛的成功靠什么?把低成本、高效率的供应链“护城河”做到极致。
据沃尔玛执行副总裁兼首席财务官John David Rainey透露,今年第三季度,沃尔玛美国业务的每笔订单净配送成本下降约40%,这已经是沃尔玛连续第三个季度实现送货成本下降。
1994年,沃尔玛开始建立了一个名为Retail Link的信息共享系统。成千上万家供应商可以在Retail Link实时地了解自己的商品在沃尔玛各个门店的销售表现、库存情况、促销效果……
借助这些数据,供应商可以及时地制定商品的生产、配送、定价、促销等一系列活动,沃尔玛也能够更快的补充缺货,根据当地客户端需要确定产品组合,降低自身库存成本。
最近有一个视频刷屏,大意是说:山姆为什么在中国生意好?因为卖真货。(山姆会员商店是沃尔玛旗下的高端会员制商店)
原来如此简单,一个相对传统的业态,靠“低价+真货”就赚钱。
胖东来也一样,没有假货,利润只有10%,且直接标出来,胖东来的生意就火得不行。
一个总部在许昌的超市企业,居然能做到营业额超百亿。
于东来是非常会营销的,他打造的人设就是“关爱员工+物美价廉”,他不需要搞大数据“杀熟”,因为大家是来为信任买单。
山姆和胖东来开的不是超市,开的是一家出售信任的商店,买过的还会来买,复购率很高。
为什么?因为信任是稀缺品,货物都是真货。
反观那些“杀熟”的平台,虽然可以盈利于一时,但这种盈利的基础依然不够牢靠,系统不够强大,只要有更低的价格出现,其他的新的平台就可以取而代之。
客户毫无忠诚感,更谈不上信任。
所以,从更长远的角度来说,山姆和胖东来不是傻,而是有大智慧。
与其玩“诈术”,和客户捉迷藏,增加了交易成本,不如直接站到价格相对低的位置,直接把品质摊开给客户看,这属于“绝杀”,生意会非常火爆。
有平台用大数据“杀熟”,年轻人驯化大数据反“杀熟”,前者是算法作恶,后者是算法省钱。
博弈的结果就是极致内卷,信任感接近于零,大家都很累。
努力向善的商家既不欺生,也不杀熟,回归的是商业的本质:以优质服务获得商业回报,以信任巩固自己的护城河。
在真正的商业高手那里,战略、价值观非常重要,它们使人气定神闲,公司越来越赚钱,处于一种正反馈状态。至于战术,也很重要,但是它不过是执行层面的重要步骤而已。
那些“杀熟”的平台公司永远不能理解:为什么靠“杀熟”多赚钱是错的?其实,多赚钱没错,错的是想利用数据“算计”客户,这不但打劫了客户的钱包,还羞辱了客户的智商,对于客户的伤害是双重的。
客户驯化大数据反“杀熟”是一种抗争的姿态,这对于平台公司其实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只有松弛的相互信任的交易才是可持续的伟大商业模式,有些人永远不懂,还以为“杀熟”是高级卷,其实“杀熟”是平台的“自杀”。
从2017年开始每年12月份都会出跨年妖gu,这也是改变你今年收益的关键,强烈建议大家去关注葛老大这种妖gu猎手,即便是不抄作业,也能学习他选gu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