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编者按——

甘孜,在藏语中意为“圣洁美丽的地方”。这片广袤无垠的15.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藏、汉、彝、羌等42个民族齐聚,多元文化相融、碰撞,绽放出绚丽多彩的光芒。

今年,恰逢川藏公路建成通车70周年,亦是“两路”精神提出10周年。我州以川藏公路为纽带,从“两路”精神中汲取力量,有形有感有效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与各族群众共同编织出一幅民族团结共融共富新画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心手相连 续写“团结包子”故事

1950年6月底,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八军进藏南路先遣支队进军西康省解放巴塘时,当地群众夹道欢迎,并按照巴塘人招待尊贵客人的习俗,精心准备了特色美食“蒸肉”。他们买来排骨、肥肉、面粉、玉米粉、土豆、葱、蒜、姜、花椒、豆瓣、八角等食材,用面粉制成皮,包成一个大圆形或五角形的“大包子”款待十八军官兵。因平常的蒸笼笼屉太小,蒸出的包子数量有限,于是他们便到寺庙借来大笼屉,一笼只蒸一个大包子,可供多人食用。为铭记那段珍贵历史,彰显藏汉团结、军民同心的情谊,将“蒸肉”改名为“团结包子”。

如今,走进巴塘县,往昔的那段历史仿佛就在眼前重现。当地各族群众齐心协力,不断夯实民族团结进步根基,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画面持续在这个县城中上演。

桃园地坞新村,距离巴塘县城5公里,是巴塘县深入落实脱贫攻坚战略、实施移民扶贫搬迁工作、推动民族团结互嵌式社会发展的典型村落。“民族团结是我们发展的‘秘诀’。”当被问起这一切变化的根源时,当地干部毫不犹豫地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多年来,我们通过不断宣传党的民族工作方针,用足用活党的民族工作政策,举办各种各样的民族活动,大大激发了村民间的互助互爱,大家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桃园地坞新村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村探索“1+1+N”工作模式,专门挂牌成立“石榴籽工作室”,4名“育籽员”专职负责。同时,实施“同心向党”六大行动治理痛点,安排42名公职人员与119户家庭建立全覆盖联谊机制,并创新“支部联建”五大措施,每季度座谈协商、解决问题,不断夯实基层治理基础。此外,将村庄划分为12个“石榴籽网格”,实行“一户一点”多对一服务,明确信息采集等“八大职责”,收集困难诉求,逐级研究并限时解决,切实架起党委、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连心桥。

值得一提的是,该村创新“三个首次”,即首次将2名县级联系领导纳入其中;首次将熟悉情况、与群众关系密切的镇村人大代表纳入其中;首次将各行业的专家能手纳入其中,“全员并肩”解决群众大小事,并深入实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引领工程,管好村级光伏电站,每户每年可增收1200元。指导组建劳务公司,吸纳35名群众从事家政服务;组织开展各类技能培训,实现50余名群众自主就业;38名群众应聘就业;25名群众被吸纳为县级公益性岗位;不断推动搬迁群众从“农民”向“市民”转变。

与此同时,巴塘县甲英镇以浓厚的红色文化为基点,全面推进“党建引领+阵地打造+红色传承”模式,持续实施“同心向党、同心筑梦、同心携手、同心立德、同心奋进、同心共荣”六大同心活动。据了解,2016年以来,该镇党巴村先后荣获国家级、省级传统村落示范村,省、州、县“四好”村,省级文明村,省、州乡村振兴示范村和州、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州级“最美村寨”,州、县优秀“石榴籽工作室”等称号;党巴村党组织被评定州级(4A) 先进村党组织,州级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

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常态化,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常盛,巴塘县夏邛镇也积极行动。该镇社区通过积极探索党建引领,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矛盾纠纷等人民关切问题,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党建引领筑牢民族团结方面,探索“党员双报到”工作模式,每季度开展公益志愿活动,深化民族团结进社区工作;在坚持服务至上解决急难愁盼方面,注重做好少数民族居民服务工作,提供语言翻译、法律宣传等方面的帮助;在搭建文化堡垒营造良好氛围方面,宣传民族团结政策法规、先进典型事迹等,引导居民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在访民情解民忧绘同心方面,以市域治理为载体将社区划分为21个网格,配备26名党员专职网格员,引领城市社区“共建、共治、共享”新风向;在倾听民心切实解决矛盾纠纷方面,建立社区矛盾调解委员会,调解居民之间的矛盾纠纷,2022年以来,夏邛社区共收集困难诉求525条,解决520条,为民代办1500余件,化解矛盾纠纷23条。

由点及面看整体,巴塘县民族团结工作收获颇丰,今年8月5日,该县完成州级第三方评估,为接下来新一轮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创建迎检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巴塘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聚焦‘124666’发展目标,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家庭进寺庙实践行动,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积极构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不断提升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巴塘县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巴塘县将继续深耕文化认同根基,强化民族精神纽带,不断强化共同奋斗信念,凝聚发展合力,积极创建民族团结示范县,树立民族团结新标杆。

红色传承 着力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为纪念“长征五一运动会”炉霍县全民健身活动现场

翻开炉霍的历史,也是一部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历史。在这里,处处能看到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般紧密团结在一起,共建美好家园。

1936年3月,红军长途跋涉进驻炉霍,在这里休整之时组建了红四方面军长征途中首个骑兵师,举办了红军长征途中的唯一一次综合性大型运动会,与炉霍当地群众结下深厚友谊,播撒了民族团结的“金种子”。

如今,踏入炉霍县“长征五一运动会”遗址公园,峥嵘往事从这里浮现。据介绍,炉霍县“长征五一运动会”遗址公园,东起虾拉沱镇瓦达村,西至雅德乡交纳村,全长25公里,属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炉霍段)主打项目和炉霍县“五朵景花”文旅融合主打品牌之一。公园两个方向出入口瓦达村和交纳村均属于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其范围内涵盖16处红色遗址遗迹,涉及4个乡镇10个行政村。

“打造‘长征五一运动会’遗址公园旨在将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炉霍段打造成,集政治性、艺术性、学术性、经济性、生态性、联动性于一体的复合型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炉霍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项目建设由瓦达村途经尤斯、然马贡、上街村、昌龙沟、固里到交纳村建设主题分别为任重道远、万水千山、金戈铁马、奋勇争先、峥嵘岁月、五岭逶迤、血肉相连、同心铸梦八个驿站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以情景化艺术景观融合现代化技术打造新业态,在保护红色遗址的基础上开展区域教育、研学、演出等活动赋能沿线村镇乡村振兴。

每年五一,我们不时还能找到些许当年红军在这里驻扎比赛的印记。炉霍县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炉霍县为传承发扬红军长征精神,都会举办炉霍全民健身运动会的比赛项目,而其项目大多都源于当年的“五一运动会”。例如,烧牛粪比赛的由来是当年红军考虑到长征中在茫茫无人区草地上,红军战士没有什么补给点可以获取物资,不仅食物匮乏,衣不遮体,就连烧水做饭的燃料都只能用牛马粪,根据这一实际情况,朱德司令提议将烧牛粪作为比赛的“压轴项目”。再比如红色项目过草地比赛,模拟当年红军过草地的场景,需要利用木板,通过沼泽地,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队员团结一致,共同解决困难。

截至目前,炉霍县已连续两年成功举办“纪念红军长征五一运动会”系列活动,网络关注度破亿;“重走长征路·建功新时代”党建主题活动,完成31批次,组织省外、省州县内62个单位参加,参与人数达3266人;“炉霍县长征体育发展会议”与会专家学者近百人;“镌刻在唐卡中的红色记忆”郎卡杰唐卡创新艺术展在成都、北京等地完成巡展,并获得四川省艺术基金支持。“非遗菜肴”大赛之红色革命菜肴系列比赛,推出红色系列十余种;“一站红炉”山地马拉松以及全国徒步大会--炉霍站活动,参与人员近5000人次。

当下,如何继续弘扬“两路”精神,让丰富的红色资源更“活”起来,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常盛?炉霍县通过一系列举措给出了答案:一方面,不断挖掘红色旅游资源和文化内涵,传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精神,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提升长征文化感召力,将长征精神融入新时代的发展进程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截至目前,炉霍县已收集完成近百个“红军长征在炉霍”小故事,以红军长征在炉霍为主题的《新红炉》和《新红炉副刊红色故事汇》刊物已正式作为内刊出版7期。另一方面,在全县范围内举办了“百名红色演讲员讲述红色炉霍故事”和“致敬革命先烈 强国复兴有我”演讲比赛,培养了大批优秀红色讲解员。

在该县卡莎村,当年红军经过时还是人烟稀少的破旧小山村,如今已变成依托旅游建设起来的幸福美丽新村。达州游客程薇薇在这个秋天,趁着阳光正暖,和朋友一行从川藏公路来到了卡萨湖景区,他们漫步其中,静享川西美景给身心带来的轻松惬意,程薇薇坦言:“这里很漂亮、很凉快,树木茂盛,空气清新,特别适合露营,准备和小伙伴在这里待几天,我很喜欢这里。”

村子美丽带动了村民富裕,这是卡莎村实实在在的变化。卡莎村党支部书记扎西登真高兴地说:“我们将进一步做好文化旅游,持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各民族群众紧跟时代步伐,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团结奋进 完善新时代民族工作格局

千房同蒂,千子如一。一直以来,甘孜各族儿女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如今,更多民族团结的故事,也呈现在各个角落里。

在得荣县,该县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牢牢把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建全县各民族和谐共居、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用“细作为”凝聚“大团结”,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特别是将“民族团结进家庭”实践行动与“新五改三建”有机融合,切实提升“新五改三建”惠民实效,引导全县2.4万名各族干部群众参与项目、建言献策,全家动员,邻里、干部一起实施“新五改三建”工作,干群关系更加和谐、邻里关系更加友善、家庭关系更加和睦。

在色达县,该县立足自身资源禀赋,聚焦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建设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围绕资金投向重点支持共同现代化、兴边富民、民族手工业、低氟边销茶发放等工作,着力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值得一提的是,投入160余万元连续6年,购买了近3.4万公斤低氟边销茶,按照“四不摘"要求,把健康砖茶送到以困难户为主的近700户家庭中,以茶为介,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进一步推动健康中国建设,铸牢共同体。

在九龙县,该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创新工作方法,健全工作机制,攻“重点”,破“难点”,创“亮点”,着力推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工作。针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抓什么”“怎么抓”的难题,积极探索推进“党建+商会+同心工程+万企兴万村”全链条模式,形成发挥优势、典型示范、助力发展为一体的创建工作新实践。

相似之举,相似之美,不胜枚举。这背后是我州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定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2022年创新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团结进家庭”实践行动,用“甘孜方案”全面架起6.5万余名公职人员与26万余户农牧民群众家庭及寺院僧尼的全覆盖联谊桥,以“甘孜行动”践行“枫桥经验”,走深走实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

记者从州民族宗教委获悉,多年来我州全面深化“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民族工作格局,把加强民族团结进步作为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以实践行动为抓手,巩固深化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创建成果,全力打造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推进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与此同时,坚持“两个共同”主题,全面贯彻党中央关于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实践行动为载体,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社会事业等中心工作,聚焦防止返贫、产业扶持、集体经济,夯基础、惠民生、促增收,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筑牢民族团结进步的群众基础。

此外,坚持新时代民族工作“四个特别”好干部标准,把实践行动作为全州各级干部增强能力素质的大考场、改进工作作风的大舞台、联系群众的大桥梁。各级干部在实践行动中履行好联谊宣讲、教导、纾困、帮扶职责,驾驭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水平得到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不断增强,彰显了忠诚、担当、敬业、奉献、团结的新时代甘孜精神。

不仅如此,甘孜州还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总目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州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等团结交融行动,常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互观互检互学活动,各族群众对甘孜民族关系的满意度逐年提高。据介绍,500余名省内、浙江对口支援干部,通过“携手同心·共话亚运”“萧康共力·向美而行”“浙里学堂”“桐得同心”“塘塘合作”等载体入州开展多层面帮扶援建工作,“互嵌式”社会结构得以深入构建。13000余名干部职工、青少年学生、农牧民代表先后到省内外跨地域互动,促进各族群众开眼界、增见识、转观念,跨区域交往交流更加广泛。2023年吸引4133.28万人次涌入甘孜,旅游综合收入突破“四百亿”。通过住藏家屋、说团结话、叙一家情等体验活动,文旅融合使各族群众情感交融更加全面。

自2014年起,甘孜州正式启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创建工作,历经六年攻坚克难,2019年被国家民委正式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2022年十二届中共甘孜州委创新实施“甘孜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团结进家庭’实践行动”,进一步促进党的群众工作路线走深走实,持续深化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各项工作,奋力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为民族团结进校园主题活动现场

这十年,甘孜各族儿女迎难而上,同心同向,砥砺前行,不负众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在共建共治共享中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忠诚担当、敬业奉献团结中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用甘孜行动描绘了一幅幅民族团结的动人画卷,奏响了一曲曲民族团结的时代赞歌。

截至目前,全州6个县(市)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16个单位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示范单位)称号,2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28名同志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18个县(市)均成功创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市),181个单位荣获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模范集体)称号,6个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2个全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117名同志被评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

时代在变,团结奋斗底色不变。多年来,镌刻下甘孜团结进取不平凡的奋斗历程,也记录着甘孜各族儿女一路成长、一路发展的闪光足迹。同时,凝聚起“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力量。相信未来,新时代的民族团结进步之歌将在甘孜大地上越唱越嘹亮。

更多“两路”精神报道

点击图片查看往期精彩内容

记者:甘超

编辑:刘睿娟

校对:马俪伲

责编:黄星洁

审核:肖宵

监制:谭荣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