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燕大
全国研究生考试前两天开考,而今年的考研人数比去年减少50万人,短短两年时间减少了86万。
我查了下数据,19年考研人数是341万,21年377万,22年跳涨,增加80万人,直到2023年达峰,为474万人。达峰之后掉头向下,去年减少36万,今年直接减少50万人。
按照很多人的理解,就业不好,考公考编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扎堆考研卷学历都已经是老生常谈,再说从过去两三年到未来七八年仍然高考高峰,换句话说,十年八年之内大学毕业生的基数依然庞大的很,因此不论怎么看,考公考编考研,人数都应该持续攀升才对,怎么就突然出现大批年轻人不想考研了呢?!
我看到有评论区置顶的留言说,除非真很喜欢搞科研,如果为了混个工作,还是早点出来找工作吧,文凭不值钱了。
关于文凭贬值这个现象,几乎是社会共识,名校核物理博士去竞争城管,斯坦福博士竞争中原某乡镇公务员,满大街的快递骑手和网约车司机之中不乏名校毕业生,如果非说学历没贬值那也是睁眼说瞎话。
不可否认一纸学历确实在贬值,但是,实事求是的讲,另一方面你也必须得承认的是,现有的就业环境,不论考公考编还是投简历找工作,人家跟你不熟,首先第一道关就是按学历从上往下刷,不管现在还是之前都是如此,这个道理放之四海皆准。
有人要抬杠,表示干装修的、抹灰的、垒墙的师傅,收入就远比大学生高,大学生应聘,老板三千块都懒得给,干泥瓦工的师傅老板给八千也未必请得到。这种情况确实存在,尤其是短视频上,但是你得看具体情况,大学生前面十年都在学校,泥瓦工师傅的十年可能都在工地,面对工地的活,自然是后者有经验优势,而反过来讲,如果面对要资质、要学历且要综合性较强的工作,可就不是一个泥瓦工师傅能够胜任的了,毕业生缺的是时间积累,而不是傻。
关于学历重不重要这个事,不能非黑即白,尤其是,你既不是周公子也不是北极鲶鱼,周公子大字不识几个也能进入国字头,北极鲶鱼说她家里有9位数,想混哪个平台就混哪个平台、想在哪个国家就在哪个国家,他们有的是家族兜底。
包括前面火上热搜的体操冠军吴柳芳,除了奥金,能拿的都拿了,从小训练一身伤,但她没有周公子和北极鲶鱼的原生家庭背景,退役后成为打杂的,编制都拿不到。而家庭好的,却可以通过艺术、体育等特长生进入名校,大一就开豪车进头部金融机构实习,获得投行老司机都羡慕的一来就直接上手IPO项目的机会,还有像“别找我、我不懂法”的纪某浩,17岁入伍、19岁转业,从民警一路成为镇党委副书记、政法委员,路子都是家人安排好的。
有好的家庭背景,自然不用多说,会少走很多弯路,也会畅通很多,没有他们的资源,还不想好好上学混个好学历,这就纯属“没有公主命却得了公主病”。
当然,很多家庭即使条件很好,但也极为重视要上好大学、要读好专业,也非常拼成绩,因为迅速贬值或断层的不单是学历,这个就不多延伸了。
不过,言而总之,对于普通小镇做题家来讲,没有家族力量就得靠自己,学历这东西未必一定能用到,但当要用这个敲门砖的时候你没有,那就万事皆休,门槛都够不着、直接就会被刷下去,不论是考公考编还是找工作,学历是最基本要求。
所以别看学历在贬值,除非你家里有矿,要不然它仍然是很多人必要的底气之一。
那为什么考研突然不热了呢?两年时间,考研人数减少了近百万,这可绝不是个小数字。
聊这个问题的前提,得先看为什么要考研,换句话说,考研的本质诉求有哪些。其一,很多行业,从业门槛至少就要研究生学历甚至博士,像医生、科研单位及院所、生物技术领域、大厂技术研究部门等等,专业壁垒较强的行业,高学历不单指文凭,还意味着基础知识扎实,你感兴趣或者要从事这些行业,继续深造考研读博就几乎是必选项。
其二,找不到工作,读个研过渡几年,说白了就是逃避走向社会,顺便提升学历,期待未来能够获得更高收入。这个理由之前有数据显示,占了考研人数的一半还多,主要就是毕业即失业,没啥出路,不如继续读下去。其三就是通过考研进入好大学、重选理想的专业,前者为了弥补本科学校不够强的弱势,后者是发现本科专业不是自己想要的,换个专业。
其他的考研因素,诸如提高学历是升职加薪的门槛,家里人都是高学历自己也要高学历,等等。
考或不考的归因同源,考研的目标越明确,越不容易动摇。有壁垒的行业,从业就要求高学历,不考的占比不会大,包括职业方向是做老师,高学历基本都是标配,你不考研就意味想就业没有竞争力。想换好大学或者换理想专业的,考研的目标也很明确,最容易动摇的,是为考研而考研、因找不到工作而去考研的那群人。
最终决定一个学生考研与否的,核心其实是预期。
现在就业环境是什么样,大家心里都有数,每年上千万的毕业新人,但对用人市场来说,用过剩或者早已饱和来形容都不为过。这里给大家讲个数据,今年的失业率一直在5.1%左右,很多人觉得这个数字可能不高,但要知道90年代下岗潮那会,98、99年的失业率才只有3.1%,对比一下你就知道5.1的数字是什么概念了。
一方面是工业不好找,另一方面是企业普遍降本增效,连国企也不例外,降本增效就意味着人员减少、工资奖金收入减少。
以前读研,出来还可能找到匹配的高薪工作,现在,本科遍地走、硕士多如狗,高学历不再是稀缺资源,需求端饱和,竞争变得极限内卷,薪资没有议价空间不说,连稍微心仪的工作都难找,现在读研三年后出来,也很难说会变好。
而最为重要的是,考研、读研的过程,成本是很高的!
在备考阶段,应届生不需要离开校园,而二战、三战的选手就得自己找住的地方,找一个能够安静学习的环境,这就是花钱买学习空间,沉浸式考研服务机构、考研集训班、考研辅导,只要钱到位,服务就到位,反过来说,光是备考过程的花费就不是小数字,一年数万都很平常。
再看读研,普通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一年学费8千到1.5万比较常见,比较特别的专业,一年三四万也不在话下,至于每年十几几十万的那种工商管理之类更不用说。
对普通学子来说,每年8千到1.5万的学费,而且考研往往都是往大城市考,大城市的生活成本是另一块,读研期间每个月的生活费2.5k到3k算是稀松平常,还会比较紧巴,谈个朋友旅个游啥的都够呛,但就这,一年生活费也得3万到3.6万,加上学费,一年至少就得3.8万到5.1万。
除了这些,还有各种隐形支出,包括来回出行花费,平时买学习资料的费用,同学之间人情往来的费用,尤其是像很多学校对很多类型的研究生取消了宿舍,换句话说你得自己租房子住,在一线城市的话光是租房子每个月就得至少两三千。
林林总总算下来,你会发现,一个普通的研究生,可能一年就要准备至少5-10万左右的开支,至于奖学金、兼职的收入,对比支出,个人觉得大部分人可以忽略不计。
粗算一下这个账,很多人脑子里瞬间出现三个字,就是:读不起。
这还没考虑随着年龄增长,迎面而来的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问题,毕竟生活可不只有上学,考研也未必比结婚嫁人更重要。
而读完之后呢,能否回本是个未知数,依照当下经济环境来讲,很难回本,企业需求减少、学历变得廉价;未来不好说,也说不准哪天就业市场又好了、岗位又变多了。
但眼前的生活比真金还真,本身就业就难,收入也不稳,必须要考虑能否负担的起,这才是考研人数跳水的主要因素。
预期好的时候,砸锅卖铁也要读,但现在,预期变了,哪还敢斩钉截铁说砸锅卖铁!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