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你好202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站在2024年的尾声回望来时足迹,这一年,温州教育在变革与坚守中砥砺前行。从新政策的落地生根,到品质校园的高质量推进;从锻造教师队伍“第一引擎”,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在今年的教育版图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一年,温州肯恩大学办学成效获习近平主席复信肯定,中外合作交流办学水平迈上新台阶,让本土学生开拓“在温州,看世界”的视野;这一年,《温州市教育设施规划建设管理条例》通过批准,我市成为全省首个实现教育设施规划建设立法的地级市;这一年,温州入选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为本地“少年科学家”开辟出一片成长沃土;温州小将在五大学科奥赛中大放异彩,共20名学子获奥赛金牌,6名进入国家集训队。

2025年的钟声即将敲响,展望新的一年,温州将守持初心,保持教育高质量发展态势,努力让优质教育惠及每一个学子,为打响“好学温州”品牌、打造“优教强城”进一步夯实基石,在教育新征程中绽放光彩。

1

教育设施规划立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年,《温州市教育设施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经浙江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批准,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温州继成为全省首个出台学校建设标准的地级市后,成为全省首个实现教育设施规划建设立法的地级市。

教育设施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硬件支撑,也是“强城行动”“好学温州”的重要拼图。随着建设标准的出台,我市教育设施设计水平和建设质量不断提高,浙江省“十四五”美丽校园入选数居全省第一、美丽建筑入选数占全省五分之一。今年我市出台教育设施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将进一步保障教育设施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优先权”和均衡化,让更多孩子享受到家门口的好教育、优设施。

此次立法规范的教育设施,涵盖幼儿园、普通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特殊教育学校、专门学校和中小学生实践学校的教育教学、行政办公、文化体育、生活服务及其他辅助用途设施。

从规划管理、建设管理到保障监督,该条例全面保障教育规划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聚焦教育设施专规编制、专规详规衔接、随迁子女学位需求等方面作出详细规定,每篇都是“干货”,是温州地方立法的创新性探索。

2

随迁子女入学

“只要一张暂住证,孩子就能上公办学校。”今年开学季,从台州来温工作的付先生很开心。目前我市义务教育随迁子女就读公办比例已达90%以上,符合条件的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都能在家长常住地顺利入学,这一改革经验在中央教育领导小组秘书组专报刊发,获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肯定,并在全省推广。

“来了就是温州娒”不是一句口号,温州实实在在地做到了零门槛入学、全阳光入学、享优待入学,让企业外来用工子女真切地有获得感和归属感。今年“小飞鸥”计划迭代升级,我市出台《温州市“小飞鸥”入学便利化扩优提质行动实施方案》,率全省之先突破“居住证”藩篱,对暂未取得有效居住证的,明确各地可将条件放宽至“以居住登记和劳动服务为前提”,不作具体年限要求,其子女均可统筹安排到公办学校(包括政府购买服务学位)就读,惠及学生5.7万名。

为了让随迁子女同样享受到公平、优质的教育资源,我市创新将“积分入学”深化为“积分入好学”,由各县(市、区)根据实际情况,将一定的优质公办学校名额以公开的积分排名,提供给随迁子女就读。而高层次人才志愿优先、高技术人才定制优先,梯度入学政策则给企业吃下“定心丸”。我市提出“企业认定+收入/个税”等企业人才评定办法,对企业高级工、中级工、技术骨干等子女实行照顾入学,并将市政府评定的四星级(含)以上总部企业(机构)纳入“入好学”范围。

3

小食堂大民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年,温州出台中小学(幼儿园)食堂服务质量的实施意见,市教育局专门邀请市疾控中心营养所专家参与编制了《温州市学生营养餐指南》,这一做法被教育部交流推广。

从原材料采购,到学生餐定价,再到营养搭配、特色口味研发等全链条内容,我市对中小学食堂出台十条管理举措,创新推进食堂管理、监督和服务融合,探索构建校园食堂现代化治理体系,努力让全体师生吃上放心餐。

在这里,不再是学校做什么学生就吃什么。义务教育阶段学校“ABC套餐自主选择+添餐”的个性化服务模式、高中阶段学校“窗口选餐+特色风味餐档口+添餐”的多元化供餐模式,可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口味。除口味多样外,食品安全问题更是家长关注的焦点。阳光、公开则是促进食堂发展的利器,鹿城、永嘉、平阳等地通过晾晒菜品,接受社会的监督,共同守护学生舌尖上的安全。

校园食堂监管治理还在不断升级优化,以数智化手段逐步实现食堂更有效管理和更精准监督。我市通过“云优膳”平台,让学校、供应商及家长零距离对话,从学校采购、学生或家长智慧选餐到家长监管。在“云优膳”平台上,学校除可以选择入选的3家供应商外,还有2家备选,一旦服务质量不达标,就由候补供应商补位。此外“云优膳”引入“家校共管”机制,让家长深度参与“采购监督+菜谱选择+菜价制定+食材验收+陪餐体验”的全链条监管。

4

瓯越大科学教育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学温州研究院岗位研究员、北京大学博士杨薇将一块实验室出品的“微流控芯片”,带进温州市瓦市小学江滨校区的课堂,如明星般受孩子欢迎。自2023年市教育局等八部门联合发布“中小学科学教育实施方案”以来,全市统筹推进“瓯越大科学教育”共建、校内科学教育提质、科学教师队伍建设、“未来科学家”培育等“六大行动”,为本地“少年科学家”开辟一片成长沃土。

作为中国数学家之乡、全国首批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温州中小学科学教育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今年11月15日-16日,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研讨活动在温州举行。现场我市82名专家受聘为科学教育首席导师,分别负责引领带动全市中小学科学教育开展。

通过不断尝试、创新探索,我市多维度构筑起科学教育之塔,拔尖创新人才培养。2024年全国中学生数学、物理、化学奥赛获奖名单中,温州8名学子获数学奥赛金牌,2人进入数学奥赛国家集训队;5名学子获物理奥赛金牌,1人进入物理奥赛国家集训队;7名学子获化学奥赛金牌,3人进入化学奥赛国家集训队。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教师是关键。我市倾力打造科学教师分层分类培养提升平台,目前各学段科学教师已有约1.2万名,其中小学科学专任教师2406人,专任率超70%,远超全国平均水平。全市科学教师中有省特级教师30人、正高级教师26人。

5

培育未来乡村学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2月23日,温州市未来乡村学校(幼儿园)培育推进会在永嘉县沙头镇中心小学举行,会议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打造全市未来教育乡村样板。

未来乡村学校(幼儿园)建设培育是温州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内容,今年,我市成立“未来乡村园孵化中心”,全面发起“全国未来乡村园联盟”,创新推出十大项目标识。聚焦未来乡村学校“五化”行动,构建“园村一体”的未来乡村园教育新样态,未来乡村学校建设持续深化,全力打造了乡村儿童“家门口好学校”。今年5月,我市启动“未来乡村教师筑梦”培育基金项目,用于专项培养乡村学校“种子教师”,项目培育周期5年。

近年来,我市坚持“乡村振兴、教育先行”的理念,聚焦乡村教育发展的重点难点堵点,持续推进乡村“小而优”学校、城乡“教共体”“空中飞课”“教研共富”等品牌建设,迭代实施未来乡村学校、未来乡村园等培育行动,鼓励学校通过“小切口”实现“大撬动”、通过“微改造”改换“新面貌”,使乡村学校更加美丽温馨、乡村学子更加朝气蓬勃、乡村教师更加昂扬向上,“窗外即教室、乡土即教材、能人即教师”的理念逐渐生根发芽。

6

职业教育“提质培优”

今年我市搭建全市线上招生志愿填报和录取平台,全面实行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同平台、同批次线上填报志愿录取,实现中职招生线下“零排队”,获得社会各界一致好评。

全市实施新(改、扩)建中职项目11个,完成年度投资10.7亿元。建成投用瓯海职专瞿溪校区扩建工程、平阳职专扩建工程等一批项目,新增用地面积23.8万平方米、新增建筑面积24.9万平方米。持续推动中职与高职、本科院校接续联动开展人才培养,进一步拓宽中职学生成长通道。开设“中本一体化”专业招生计划386个,中高职一体化招生计划1.53万个,长学制招生专业占比达46.4%,较去年提高6个点。2024届中职毕业生升入高等学校占比达82%。

我市实施职业学校“双师型”队伍建设,出台高层次技能型兼职教师管理办法,聘请首批10位高技能专家名匠到中职兼职任教。新增4支省级中高职一体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4名中职教师入选2024“浙江工匠”;获批王恒心省级职业院校技能大师工作室(全省中职唯一)。全市中职学生共获2024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奖项64项,其中省一等奖5项。

我市发布“我为专业代言”和“跟我来探校”视频栏目,开展职教活动月专业展示暨现场招生咨询会等职业教育宣传活动,共吸引30余万人次参与。

7

校园文化场域更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06所培育校、200多个学校空间场景……11月28日,温州市中小学(幼儿园)“品质校园”行动推进会暨校长文化沙龙(乐清站)在乐清市育英寄宿学校举行,活动展示了一批温州高质量推进品质校园的建设成果。

我市自2023年实施“品质校园”文化提升三年行动以来,率先在整个市域范围内全维度、全方位、系统性地推进区域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五育融合文化浸润”的基本理念,并从精神、物质、行为、制度文化等方面着手塑造高品质校园,打造“校校有品质,处处可育人”的温州教育新生态。

一年来,市教育局研制出台《温州市品质校园建设指导指标》,开发推广品质校园建设指导平台,为校园文化工作机制筑牢科学根基;策划组织案例大赛及案例撰写培训会,为品质校园经验萃取创设良好契机;联合举办40余场“大咖进校园”“校园开放日”“校长文化沙龙”“文化设计对对碰”等活动,为各校文化建设架构起交流互动的优质平台;成立温州市校史馆育人联盟,旨在通过政校馆联合发力,发挥校史馆文化软实力的育人作用。

同时,市教育局在市本级设立校园文化研究院,聘请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书法系主任张索担任院长,各领域知名专家担纲顾问;组建、扩建市县两级校园文化建设指导中心、校园文化专家库,全市现有58位专家覆盖14个不同专业领域,组织37位专家多频次深入106所培育校进行专业指导。各所学校内,书记、校长担任学校首席文化官(CCO),建设有校长、分管校长、校办或者专班组成的微团队,负责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具体落实。同时,我市积极探索校园建设“最新解”,以校园所在地为原点,以两公里为半径画圈,鼓励学校自发撬动包括政府、高校、企业、社区、场馆、家长等社会资源,共同推动“品质校园”行动。

8

尊师惠师强师

今年10月-11月,市教育局组团赴北京等高校招引高层次人才取得新突破,市本级学校两场校园招聘会签约对象78人,研究生58人(含博士5人),研究生学历比例同比提升21%,其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博士毕业生7人。尊师惠师强师行动吸引越来越多高层次人才“来温州·创未来”。

近年来,温州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以推进瓯海国家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试点为契机,紧抓教师队伍“第一引擎”,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以城市之名礼遇教师,让温州教师有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2024年新增正高级教师、市新锐教师等市级以上领军教师近2100名。

迭代升级教师体检、退休教师养老等礼遇政策,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选树班主任乡村教师年度人物、突出贡献校长,评选瓯越情教育基金各类奖励对象等优秀校长教师典型,完善领军教师考核制度,发挥领军教师示范引领作用……我市通过一系列高规格礼遇优待、尊师强教等政策,升级构建市县乡教育基金全覆盖网络,引导形成社会共识,大力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值得一提的是,温州尊师惠师强师典型做法还在教育部专题会议上作典型经验交流。

今年3月,市教育局联合温州日报启动“瓯越师表·40年40人”寻访活动,并在温州教育发布公众号上开设专栏,连续刊发40位温州教育大事件的见证者、亲历者、实践者,以及各级各类荣誉获得者的教师代表,取得良好社会反响。据不完全统计,“瓯越师表·40年40人”专栏系列稿件在网络上的总阅读量达102.3万次。今年教师节期间,市教育局在温州北高铁站举行“尊师重教”活动签约仪式。活动现场,200余位教师及其家属免费乘坐到达杭州西的高铁,在全城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9

心理健康守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是主阵地。市教育局在全域建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副校长机制,让心理专家走进校园,负责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心理筛查以及心理老师“跟岗培训”等。目前全市各地各校都已配备心理健康副校长,该机制可以为学校和医院搭建“绿色通道”,高质量实现医教融合,助力儿童青少年正确面对成长的烦恼。

构筑青少年心理健康防护网,需要全社会的力量。市教育局联合市委政法委、市公安局、市卫健委、团市委、市妇联成立“温心健康守护联盟”,推出“温心有约”平台,设立“1+12+N”心理服务站点,推行“导师团制”“基层包联制”,组织辖区中小学、公安、卫健、司法等专门人员,整合专家、社工、志愿者等资源力量,对困境青少年开展精准帮扶。市本级开展各类心理服务达25.5万人次,接受咨询6853余次。

孩子的心理健康也离不开家长的用心支持。“小鹿心屿·鹿城区青少年心灵润养中心”开馆一年多,很多家长成了这里的“优秀生”,为了跟上孩子的脚步,他们选择走进家长课堂,努力与孩子共同成长。“小鹿心屿”为全区中小学生及家长提供沉浸式体验服务,已开展活动1377场次,帮助个案辅导171人、602场次。

10

中外合作交流办学

今年6月6日,习近平主席复信美国肯恩大学校长拉蒙·雷波列特,在瓯越大地引起强烈反响。习近平主席在信中表示:2006年,我在贵校见证了中美合作创办温州肯恩大学签约仪式。在双方共同努力下,温州肯恩大学办学成果显著,已经成为中美教育合作的标志性项目,令人高兴。

今年是温州肯恩大学设校10周年。十年来,温肯始终锚定“国际化 高水平”建设目标,朝着“中外合作办学示范性重点建设对象、中外高等教育领域合作交流的典范”的目标迈进,多项国际化指标居全国前列。目前,温肯本硕博在校生超5000人。复信中对温州肯恩大学的肯定,令温州教育界人士激动不已。大家纷纷表示,这体现了习近平主席对于教育事业和中美教育合作交流的高度重视,一定要深入领会贯彻复信中的重要精神,持续拓展中美教育人文交流渠道,为促进中美友好交流作出新贡献,不负殷殷嘱托。

市教育局一直高度重视国际教育合作,通过引进留学、促进互学、内外联学等手段,支持大中小学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畅通学生成长成才渠道,既为外籍留学生创设“在温州、上好学”的环境,也为本土学生拓宽“在温州、看世界”的视野。

在中小学阶段,全市有199所学校与世界各地学校结成了友好学校,1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和5所普通高中开设国际课程。在高校阶段,全市已创办多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涵盖博士、硕士、本科、专科等学历层次。同时,温州还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在国外创办了6所丝路学院,每年选派多批次骨干校长和教师出国学习交流。

记 者:金 叶 卓 扬

通讯员:陈华明 夏雯雯

编 辑: 瞿含张

二 审:曾云毕

三 审:林 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