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学的星空中,每一次创新都是人类向健康理想迈进的重要步伐。近期,一项来自东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于喜飞教授团队的创新突破,有望改变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方式。
它就是“逆磷脂及逆磷脂脂质体”技术。研究团队发现将细胞膜的胆碱磷酸分子里的电荷位置对调后,就可形成“逆磷脂”,又通过无数“逆磷脂”组装成“逆磷脂脂质体”。
“逆磷脂及逆磷脂脂质体”结构设计、制备与应用示意图。(受访者供图)
“逆磷脂脂质体”并非一种直接治疗疾病的药物,而是作为生物医药领域的基础性材料,具备将药物有效成分精准输送到指定位置的独特能力,其最为惊艳的地方在于可使口服胰岛素成为现实。
长期以来,糖尿病患者不得不忍受每天注射胰岛素所带来的种种不便和身体负担。该技术的出现,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治疗选择。
于教授解释道,胰岛素是一种大分子蛋白质,口服后胃酸和消化酶很容易将其分解,且肠溶吸收效率极低,导致疗效大打折扣。目前在国内外,注射胰岛素是唯一的选择。但通过“逆磷脂脂质体”这一载体,胰岛素能够突破胃酸和胃蛋白酶屏障以及小肠绒毛吸收屏障,直接进入血液。
“逆磷脂脂质体”不仅尺寸更微小,能够达到百纳米以下,比人体最小的单元——细胞还要小十倍以上,且稳定性更强,可在常温下保持长时间稳定。此外,它还具有极高的兼容性,可承载水溶性、脂溶性药物,以及蛋白质和基因药物。
全球大多数脂质体药物输送系统仍然依赖于少数发达国家所研发的脂质体技术,而“逆磷脂及逆鳞脂脂质体”技术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在这一领域迎来了自主创新突破。
“逆磷脂脂质体”的潜力远不止于糖尿病治疗。它在抗癌、疫苗、抗生素、医美等多个领域,展现出极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癌症治疗方面,许多抗癌药物依赖于少数发达国家垄断的脂质体载体,其高昂的价格让普通患者望而却步。“逆磷脂脂质体”不但能精准地将药物输送至肿瘤细胞,减少对健康组织的伤害,提高疗效、降低副作用,而且在其药物制剂价格上能做到远低于国外同类产品,极大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
“‘逆磷脂脂质体’犹如一艘‘火箭’,药物就是‘卫星’,‘逆磷脂脂质体’可以将药物精准地送至目标轨道,它的靶向性远超国外技术。”于教授用这一形象的比喻,清晰地阐释了“逆磷脂脂质体”的独特优势。他表示,其作为一种基础性材料,可广泛应用于免疫治疗、基因治疗等前沿领域,为新一代医疗技术提供支持。
目前,这项技术已获得相关专利,研发团队正全力推动产业化进程。面对未来,整个团队充满信心与激情,“我们已具备规模化生产的条件,未来将在化妆品等领域先行试水,并逐步迈入药品市场。”于喜飞表示。
小编微信cczzd3接爆料 欢迎关注抖音视频号长春小风
长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