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苏墨 实习生 荆昭延

近日,《作家文摘》2024年度“十大非虚构好书”终评会在新华书店总店举行。经过网络投票与专家终评后,《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当父亲把我忘记:隐秘的告别》《文艺名家往事》《君幸食》《故宫建筑之美》《为什么是邓小平》《猫鱼》《聆听:西南联大访谈录》《江河行地,海浪无声:我的祖父王赓》《大使讲中英关系》10本图书入选年度“十大非虚构好书”。

据了解,《作家文摘》“十大非虚构好书”评选初创于2012年,希望以此挖掘出揭示历史、洞见时代、触摸人性,同时具有独立精神、锋锐视角和人文关怀的非虚构类作品。评选现已成为学界和业界极具专业性与影响力的年度回顾,以及广大读者追随信赖的阅读指南。2024年,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广大非虚构文学创作者与出版界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了一批深入人心的非虚构精品力作,它们题材各异,形式丰富,传递着文明之光,亦满足着大众的阅读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次入围决选的38部作品,是《作家文摘》综合2024年所推介、选摘过的数百部图书,参考了近百家出版机构推荐的非虚构类作品,从300多部候选图书中严选而出。家国叙事,年度主题,历史回望,个人体悟等题材都有作品入围,兼顾了思想性、艺术性、文学性与社会关注度。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吴义勤对《作家文摘》年度“十大非虚构好书”评选活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表示,“我们要秉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把书评好,向广大读者交一份满意的答卷,以此助力全民阅读的推进”。

自由讨论阶段,评委们除了回望总结2024全年的非虚构类创作丰硕成果,点评剖析入围决选的38部作品,更就“非虚构创作的内核与外延”“专业眼光与大众视角的平衡”“全民阅读在新时代的特殊意义”等一系列的问题展开了讨论。

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周大新认为,优秀的非虚构类作品对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具有真实还原作用,网络时代的不少错误信息都需要它们来正本清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跃进,欣喜于一些入围作品的眼光写法更具世界格局——言不在中国,意蕴却全然在观照中国。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监事长贺绍俊,说起自己在以专业眼光选择书单的时候,也特意去参考了大众投票,他认为专家学者也要留意倾听大众的声音。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特别节目部主任肖同庆表示,非常惊喜地看到非虚构类作品的创作者不再只有专家学者,艺术家、企业家甚至素人,只要作品的阅读体验是好的,就理应引起关注。文史学者陈漱渝讲述了自己对“非虚构”的理解,即三个特点“可信、可读、引人关注”。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二研究部副主任费虹寰认为,这类作品不仅要史料扎实,讲述也应深刻而细致,如果文学技巧上可圈可点会更出色。中国作家协会社会联络部主任李晓东认为,国内的非虚构类创作除了要写好历史题材,也应该将目光多多转向前沿的科技和军事领域,满足更多读者的阅读诉求。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