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海现在简直就是美国的伤心地,为了自己的面子,美国不止一次的站出来“否认”胡塞武装的“功绩”,不过,大家依旧对美国的“否认”表示怀疑。
据环球网报道,21日晚,当时美国“杜鲁门”号航母打击群正在对也门地区的胡塞武装发动新一轮攻击。
据美国中央司令部的声明称,这架战斗机刚从航母上起飞,不久就被“葛底斯堡”号击中,所幸两名飞行员都成功弹射逃生。
更让人困惑的是,这架战斗机并没有参与针对胡塞武装的空袭任务。那么,“葛底斯堡”号是如何将己方飞机误认为敌机的呢?
美国海军迅速承认这是一起友军误伤事件,并表示已经启动全面调查。
然而,“误击事件”在技术层面究竟可能性有多高?要知道,“葛底斯堡”号可是配备了宙斯盾雷达系统,这套系统在识别与锁定目标方面应该是相当可靠的。
一些分析人士认为,可能是由于“超级大黄蜂”战斗机在技术上比较老旧,信号识别系统出现故障,导致被误击。但这显然无法说服众人。
美国内部的敌我识别系统是非常先进的,几乎不可能发生这种误击事件。而且,胡塞武装并没有空军力量,美军又是如何将自己的战机误识为敌机或导弹的?
紧接着,事情出现了不同的声音。胡塞武装在22日宣称,对一艘美国航空母舰发动了大规模的袭击,并声称击落了一架F/A-18战斗机。
据他们说法,攻击行动中使用了8枚巡航导弹和17架攻击无人机,其中一架美军战斗机试图拦截这些攻击手段,但不幸被击中。
从时间和地点来看,胡塞武装的说法似乎与美国海军的事件有某种重合。如果胡塞武装的说法属实,这说明美国可能在掩盖真相。
无论如何,事件的真实性仍需进一步调查厘清。但这件事显然是给中东局势增添了新的变数。
首先,这暴露了美军在识别敌我目标中的可能漏洞。如果连自己家的飞机都能错认成敌机,那对整个军事行动的指挥、协调能力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和威胁。
其次,这也可能引发国际社会对美国军事部署及行动的质疑。特别是在中东这个敏感地区,此类失误可能导致不必要的紧张甚至冲突升级。
再者,假设胡塞武装确实具备了攻击美军航母编队的能力,那么这将意味着中东地区力量对比正在发生变化,对国际安全形势产生深远影响。
从技术角度来说,现代军用装备都装配了先进的敌我识别系统。原则上,这种系统能够有效防止误击事件的发生。
在探测到己方信号时,攻击系统应自动停止攻击。美国作为这一技术的倡导者和使用者,更是将其深度植入各种武器装备中,包括舰载导弹系统、战机和防空力量。
事实上,美国出售给他国的装备也会在敌我识别环节受到限制。曾有报道称,德国军舰发射“标准”防空导弹时,甚至无法锁定美国无人机目标。而美国的毒刺防空导弹设计上也不允许对美军直升机造成实质性攻击伤害。
敌我识别系统不可能存在开关模式,只要是己方单位,就不可能被攻击。所以,如果美方的声明是准确的,那么我们很可能需要考虑其他影响因素,例如操作失误、系统故障或是人为干预等问题。
退一步来说,军舰和战斗机的协同作战是一个极其复杂和谨慎的过程。以美国巡洋舰为例,即便在紧急情况下,要对一架不明飞机进行打击,也需要经过严密的程序。这一过程主要涉及三个关键步骤,每个步骤都需得到相应系统指挥官的确认。
首先,雷达系统协调官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负责空中态势的感知,包括目标的建立和航迹确认。简单来说,确认目标是他的职责所在。
如果他无法准确识别并确认目标,后续动作将无从谈起。因此,要想对一架美军战机进行锁定,这一关的认可是必不可少的。
接下来,目标信息会被交给负责编队防空的协调主管处理。他的任务是进行敌我识别。这个环节决定了目标是友军还是敌方。
如果识别出是友军,那么目标会被引导降落到航母上;但如果是敌方目标,则会根据威胁等级进行排序。此时,大家常说的“敌我识别系统”就是在这个阶段发挥作用。
最后,信息流向编队技术主管。在这里,目标会得到最终的确认,以确保之前的识别和分析没有错误。
如果一切核实完毕,才会考虑发动打击。这意味着,如果这些系统的指挥官都对目标进行了误判,美国军舰才可能对自己的一架飞机发动攻击。
从这个流程可以看到,美国方面所谓的“误击”说法若为真,那么在这三道确认关卡中出现这么多的失误显然不太现实。
不仅每个环节的指挥官都无法准确识别目标,连敌我识别系统也失效,最终导致错误攻击。那么,这样的巧合确实难以令人信服。
因此,很多人推测,美军的这架大黄蜂战机很可能是被胡塞武装击落的。自红海危机以来,美国和英国的联合舰队一直在红海地区活动,针对也门的胡塞武装进行打击。
而胡塞武装背后有伊朗的支持,获得了大量先进的武器,包括弹道导弹和防空导弹。由此看来,胡塞武装具备击落美国战斗机的能力并非不可能。
无论真相如何,此次事件对美方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不仅损失了一架战机,还在国际上丢了面子。这件事更像是一种警示:美国要想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发生,单靠技术手段无法实现,最重要的是反思其长期以来所奉行的霸权主义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