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上午,由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和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主办的“身体在课堂:以身体为媒介的学院教学与实践案例展” 在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正式开幕。展览共汇集了全国高校26个与身体相关的课程教学案例,以及师生文献和部分作品,是国内第一次策划这一类型的教学研究展。除展览外,12月19日下午于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举办现场行为表演,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学院师生的踊跃参与。
现场即兴表演
王晓新与现场观众互动,完成行为作品《修身》
和丽斌表演即兴行为《7乐章》
林映池与现场观众互动,表演即兴作品《The Moment》
蔡青表演行为作品《焦点大卫》
开幕现场
出席开幕式及研讨会的参展嘉宾有:艺术家、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客座教授蔡青,批评家、川音成都美术学院教授陈默,艺术家、四川美术学院任课教师周斌,广州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副院长刘可,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油画系副教授和丽斌,四川吉利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教授李心沫,四川吉利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教师、成都大浦当代艺术馆馆长崔付利,湖北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副教授炭叹,湖北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教师王晓新,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与科技艺术学院教师叶甫纳,艺术家、西安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系教师鲁潇,天津美术学院戏剧影视美术设计系主任蒋旎,天津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跨媒体艺术系教师冯凯旋,鲁迅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教师陈宇飞,鲁迅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特邀教师林映池。开幕式现场还有受邀出席的国外艺术家:德国艺术家薇罗妮卡·温格(Veronika Wenger),德国艺术家赛丽玛·妮格尔(Selima Niggl),乌克兰艺术家奥列克西·科瓦尔(Oleksiy Koval),法国艺术家希里尔·贾顿(Cyril Jarton)。本校出席开幕式及研讨会的嘉宾有: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策展人胡斌,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常务副馆长陈晓阳,广州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副院长刘庆元,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副教授谢波,广州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副教授周钦珊,本次展览执行策展人之一、英国威尔士三一圣大卫大学在读博士吴颖华。到场的媒体朋友有Hi艺术主编罗颖,雅昌、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羊城晚报、新快报等新闻媒体,以及广州美术学院的师生,艺术界的朋友们。本次展览执行策展人之一、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策展人骆钰槟主持开幕仪式。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常务副馆长陈晓阳致辞
陈晓阳在致辞中表示,“身体”从被表现、被凝视的对象变为被主动感知的主体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而在当代艺术的教学课程中进行一些实验性的尝试也十分困难。因此,她认为此次展览的主题在今天的中国当代艺术教育中提出非常难得,她强调将“身体”与艺术史、艺术教育相联系的迫切性。最后,她总结这次展览以及研讨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需要持续地梳理“身体”这个脉络。
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策展人胡斌致辞
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策展人胡斌表示,此次展览的工作量很大,感谢美术馆、人文学院的师生团队以及设计师们的付出。展览无论是从流动性的展台设计还是开幕式的场地安排,都希望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他认为,此次展览十分特殊,大部分艺术家都十分陌生,以致寻找相关课程的艺术家、授课老师的过程也变成了探索的过程。此外,在美院系统中各类教学课程展已经屡见不鲜,而单以“身体”为媒介的教学课程展比较罕见。同时,通过展览的调研也能发现,以身体为媒介的行为艺术课程在学院的地位不高,甚至被边缘化,但“身体”在当代艺术中是不可或缺的一个要素。因此,他强调此类课程的经验交流十分重要,可能会影响整个当代艺术的生态。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看起来很丰富、多元,实际上在一些媒介层面呈现出萎缩的状态,例如“身体”这项媒介。如果从教学入手,这种艺术生态可能会有不一样的面貌。最后,他提到本次展览并非完善、完美的,会存在许多资料上的遗漏,但希望以此次展览、研讨会创造一个交流的平台甚至是连接的纽带。
参展任课老师代表周斌致辞
周斌表示,国内艺术院校的身体教学和课程资料能在展厅中展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开始,并认为此次展览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他希望这类型的课程在未来的艺术教学中逐渐成为一种常态。在教学的过程中,当学生善于用身心与他人、与环境交流,并表达自己的时候,他们整个人的变化会非常大。尽管这些学生在未来未必从事与身体或者艺术相关的工作,但通过身体教学的系列课程,可以改变他们整体的身心状态。最后,他希望此次展览可以成为一个专题并持续地策划下去,进而推动这类课程的教学发展。
参展任课老师代表炭叹致辞
炭叹在致辞前以课堂的身体练习作为开场。她提议全场进行三组闭眼和呼吸训练来放松自我,并在听到其指令后尽快做出相应的身体反应。她希望通过这样的互动使现场达到同频共振的状态。她在发言中提出了两个关键词:具身认知和表达性疗愈。她认为,尽管AI技术发展迅速,但是人类在短时间内依旧无法脱离自己的身体。因此在艺术领域中,如果缺少“身体”这一维度,艺术创作势必会变得单调。对于课程中的“身体”练习所带来的表达性疗愈,不是艺术市场中以宣传为目的的陈词滥调,而是有目共睹的成果,也正是她在教学中所期望达到的目标。最后,她引用展览前言的话语,希望各位不再做散落天涯的“孤勇者”,而是成为漾起同频共振和逆流而上精神的激浪。
研讨会现场
开幕仪式结束后,研讨会于10:30在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的一楼会议室举行,分为上午与下午两场。上午发言的嘉宾有:蔡青、陈默、周斌、陈晓阳、刘庆元、刘可。由胡斌、吴颖华主持。
艺术家、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客座教授蔡青
蔡青首先介绍其在天津美术学院做的“粉碎大卫”系列作品为引子,希望以这一持续、巡回展示的行为艺术作品表达对僵化教学体制的批评。他分享了自己一直在不断完善地有关于行为艺术课堂与实践案例的文本,并表示此次“身体在课堂”的展览具有划时代意义,希望将此次展览的内容添进自己的文本写作中。他介绍了一些行为艺术的实践以及自己从事行为艺术相关工作的经历。他认为在中国做行为艺术比较困难,这类实践缺少关注,且真正热爱的人占少数。但即使“零策展”,他也会继续坚持创作,做自己的策展人。
批评家、川音成都美术学院教授陈默
陈默首先介绍了川音成都美术学院实验艺术行为艺术的教学情况。自2000年学院创办以来就“敢于破冰”并强化实验教学。而实验教学的核心就是行为教学。他回忆当时开设的课程名称是“现当代艺术思潮”,该课程与行为艺术的学理、历史相融合,并在配套课程上带学生做展览。他展示了部分作品与行为艺术创作的经历,并总结了行为艺术在实践教学以及成果展示过程中所遇到的困境——观众对作品意识形态的错误判断,与对裸体形式的误解导致了社会各界对行为艺术的排斥。
艺术家、四川美术学院任课教师周斌
周斌认为中国行为艺术一直被边缘化,但如果它能成为一门课程,或许是改变这种现状最有效的方式。他分享了自己在任教期间的教学经验与心路历程,并总结了授课的内容:首先以行为艺术的历史作为课程开始的引子。其次,通过讨论调动学生所有身体、思考能量。第三,练习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占据很大的比重。第四,在每个课程结束后举办一个结课的展览。第五,“啤酒教学”,通过与学生的课下交流相互学习。他强调调动学生专注力的重要性,因此,他会在严格保持整洁的教室里播放音乐,点燃藏香以营造良好的气场。最后他坦言,由于难以脱离艺术家的创作本性,他开始对重复的课堂内容感到厌倦。如今,他倾向于将课程设置为工作坊的形式,以工作坊“双向选择”的模式省去培养学生兴趣的时间。
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副教授谢波
谢波谈论自己更关注道教对于人体的改造,并在这样的基础上研究如何实现宗教性的时空建构,达到理论和实践上的与道同体,并实现求道和求超越性的实践。她提到教学当中的理论或观念绝对化、神圣化问题,这种问题伴随的是感性经验、身体经验,或者说身体感知能力的衰退。而有关于身体的教学是对这种感知的唤醒。最后,她提出心无归处,身先动。以身体的经验打开所有的感知能力以感受世界,可能会有不一样的发现。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常务副馆长陈晓阳
陈晓阳分享了自己在教学中的身体行动案例,她认为在某种程度上文本表述是无力的,而当创作者用身体感知各类在地空间,从而进行在地创作和展出时,这样的作品才会格外打动人。她提出了行为艺术创作在进行展示时的困境:只留下影像和文本。这导致一切行为都变成了一个标本。她介绍了上海新视线中心对行为创作的展示方式,认为行为艺术要回到最原生的身体感受,需要新媒介来扩展这种感受的传播,这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能破除观众对行为艺术的偏见。她总结,“身体”一直是艺术领域中的核心组成部分,需要持续地与各类学科、技术交流,开展有关于“身体”的各种尝试。
广州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副院长刘庆元
刘庆元认为,此次展览充分地展示了广州美术学院各二级学院之间的群策群力,他在课程教学中就经常将这种群策群力的重要性教授给学生。他认为无论在社区、族群还是机构,都需要广泛地采取合作,否则永远围成一个十分局限的圈。对于“身体在课堂”的理解,他认为是“课堂在身体”,即所有空间和场域的概念应该在自己的身体里,所以需要创作者用身体去表达并输出能量,让它成为一个交流的媒介。
广州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副院长刘可
刘可认为抽象艺术、行为艺术如果变成一个专门的课程会变得非常糟糕。尤其是自己的身份从创作者变成课程老师时,就特别不自在——就像周斌所说,自己的创作状态会变得迟钝。而多年课程教学让他感叹,不要对课程设置产生任何一个概念性的美好设想,他认为当代艺术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偶然性。同时,他表示自己不赞成做行为艺术节,认为行为艺术教育需要寻找自己与其他事物的关联。行为艺术如果放在一个艺术节里,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没有“质感”和“造型”了。
下午研讨会发言的嘉宾有:和丽斌、崔付利、李心沫、炭叹、鲁潇、蒋旎、冯凯旋、叶甫纳、王晓新、陈宇飞、林映池、周钦珊、吴颖华、骆钰槟。会议由胡斌主持。
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油画系副教授和丽斌
和丽斌分享了行为艺术在云南高校发展的情况:2005-2007年,青年艺术家开始在各种场域做有关行为艺术的作品。2014年,缘起于挪威行为艺术先驱、早期激浪派成员霍尔玛在昆明诺地卡艺术空间驻留,行为艺术正式进入高校。他介绍了自己的行为艺术选修课,它以工作坊的名义开展教学,以行为指令书写的练习和身体练习为基础。2018年,他开设“新表现绘画”课程,将行为艺术的观念和方法融入课堂,用自己的“盲画”理论来展开绘画实验。最后,他认为行为课程对长期创作架上绘画的学生来说是一种解放和释放,同时也是行为艺术走向大众的一种折中和安全的方式。
四川吉利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教师、成都大浦当代艺术馆馆长崔付利
崔付利介绍了四川吉利学院作为民办学校的优势,阐述了该校有关于基础课程的改革经历。他质疑,当新的科技到来时,艺术教育是否能沿用过去30年前的那套理念。他提出,其学院能够进行教学改革的原因:基于成都良好的行为艺术生态和氛围,民办学校的宽松性,以及将偏实验性、行动性的策展项目融入课堂的内容中。最后,他总结身体不仅仅作为一种媒介,我们还需要超越媒介唤起感知。
四川吉利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教授李心沫
李心沫提出身体具有不同的社会和文化意义,在不同国度,身体语言也不一样的。她认为在中国的教育里最重要的是打开身体。她介绍了自己近年来的研究议题:行为、身体与精神之间关系。她希望融合身体和剧场,打开边界做跨学科的尝试。她总结道,艺术教育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成为一个健全的人。因此,她认为艺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表达途径,并尝试通过行为练习释放学生的内心。
湖北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副教授炭叹
炭叹介绍了湖北美术学院的课程“声体影力媒体剧场”(第二年名为“声体影力全媒体艺术节”)。她探讨了这类活动对教学的意义,并认为这种开放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较早地接触团队式、项目式的工作方式,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她提出,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方式对学生有一定的疗愈性作用,能够促进学生的互相了解和沟通。最后,她着重展示了学生的作品以及与其他艺术家合作的教学模式。
艺术家、西安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系教师鲁潇
鲁潇介绍了课程“身体与空间”的具体内容:本科二年级的课程主要是激活身体,以即兴表演、行为影像拍摄和课程展览为学习目标。本科三年级的课程则主要集中于关于身体故事与具身化道具相结合的包豪斯剧场。她强调了创作中形成自己造型语言的重要性,并将其分解为要解决的感受和认知问题。她尝试用相应的游戏来引导学生完成身体的探索与开发。最后,她赞同重复的行为艺术课程存在弊端,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研究剧场,以完成对课程的高效解构。
天津美术学院戏剧影视美术设计系主任蒋旎
蒋旎提到天津美术学院的戏剧与美术设计专业依托研究生和公共艺术通识课,讨论关于新媒体艺术和表演剧场领域中的艺术表达语境。课程的核心体系包含了戏剧影视、蒙太奇语言、多模态、导演艺术、沉浸式剧场以及具身实践的概念。她介绍了学院的相关实践,尝试利用科技将艺术创造性推进更多的空间。她认为,课程的出发点不仅在于用“身体”来表达思想,还要解放天性,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她强调选择这类的专业需要热爱自己、专业以及文化。
天津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跨媒体艺术系冯凯旋
冯凯旋介绍了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利用即兴行为与游戏性的剧场练习尝试让学生打开身体,感受能量,享受直觉与空间意识,进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即兴表达能力。她始终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身体元素融入影像作品中,让自己作为影像的中心媒介。她强调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的重要性,一对一地与学生构建作品。同时,她也坦言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例如她未从艺术家切换到教师的角色而导致其创作本能常占据主导地位。她反思这种方式剥夺了学生们的创造力和创作的权利,并开始转变教学方式以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
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与科技艺术学院教师叶甫纳
叶甫纳的课程主要面向本科二、三年级,她认为这是追溯身份认同、探索自我与家庭、源流、社会等关系的时间段。课程每年的主题不一样,实行的教学方式也不同。通常都会鼓励学生制作思维导图来梳理创作主题,并进行即兴绘画练习、课堂行为练习和结课汇报演出。她介绍了部分学生的创作成果以及集体的行为创作练习。她提到,课程也会聘请校外的老师进行工作坊交流。最后,她介绍了课程延伸的相关展览,她认为课程比较局限,而走出教室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且能增加创作的社会性。
湖北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教师王晓新
王晓新认为与学生交流是课堂的关键,认同周斌所提到的“啤酒教学”与教室的气氛营造,并提到自己尝试用脱口秀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她介绍了自己的教学经历,在和炭叹、刘纹羊完成“声体影力”的课程后,她独立进行“综合创作”的课程教学,并开始将她对行为的理解融入课堂里。最后,她讲述了自己在法国的求学经历,认为自己的教学方式与她所接受的艺术教育有关,使她十分关注课堂与剧场的融合、身体与诗歌、哲学的结合。
鲁迅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教师陈宇飞
陈宇飞于2022年开始进入实验艺术系教学,他认为行为艺术是欲望的表达也是能量的输出。他通过介绍学生的作品来强调作品的偶发性,认为行为艺术要有社会性和反思。他提到在课堂教学中,行为艺术是难以教授的,只有对行为艺术感兴趣,有表达欲的学生才会有更多的主动性和创作的动力。他介绍了自己的部分创作和项目,以及具有在地性特征的学生作品。
鲁迅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特邀教师林映池
林映池表示,她希望把课程呈现成一个实验室的状态,将不同的艺术媒介和元素全部整合进课堂。她介绍了课程构架,并坦言这部分内容与自身学习经历有关。结合中国语境下的当代舞来编创,从单纯的舞蹈到形成一种身体语言、行为,再从舞蹈转换成肢体,最后进行跨媒介的实验,将不同的媒介与身体语言相结合,探究艺术媒介怎么样影响身体的创作。她强调跨媒介、跨领域的多人合作的重要性。
广州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副教授周钦珊
周钦珊认为研讨会所讨论的有关于身体教学的形式十分丰富,并总结了会议带给她的启发。她谈到将身体作为一个议题展开探讨时,有空间的、语言的,包括疗愈方面的探索。而与疗愈相关探究的另一方面就是对极限的挑战。她把这两个维度概括为:对人身心完整性的追问。她希望把它视为一种超越性的探索,并提出了两个维度的应对方式:一是重拾完整性,二则是忽略它、超越它。她认为最终会形成两种不同的处理方法或者是殊途同归的一种路径。
执行策展人之一吴颖华
吴颖华表示,由于国内艺术院校关于身体课程的相关资料公开度较低,院校之间在这一领域的交流也相对有限,工作团队通过不同渠道进行多方打听和反复沟通,经历了数月才逐步构建出参展课程框架。与此同时,团队所收集、整理的多种材料构成了展览内容的基础,呈现和梳理了每门课程的教学理念和发展脉络。她提到19号的现场表演活动是展览的一个亮点,不仅展现了行为艺术的即兴特质,也直观地呈现了“身体在课堂”的教学可能性。
执行策展人之一骆钰槟
骆钰槟引用了施莱默的日记“总有一天,我们将发现自己全副武装,手和眼的感受力训练有素,我们拥有所需的一切,却无话可说、无可表达,缺乏创造的观念,缺乏内在的视野与内在的自由”。她认为这与研讨会讨论的话题很契合,今天的美院教学走向了身体或者内在的探索。她提出当公共氛围、公共空间越紧缩的时候,我们身体受到的压抑和感受力就会越强,越需要更多的释放,所以她希望各位老师能够继续各种教学实践和探索。
活动参与者 本科2022级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陈雅婷同学
陈雅婷提到自己一直对跨学科很感兴趣。她认为此次学校举办的展览和相关活动是与艺术家面对面互动的难得机会。由于专业原因,她没有上过这样的课,所以这对她来说是一个新的体验。最后,她希望学校可以举办越来越多这样的活动,调动大家探索自我的激情。
展览现场
创于2014,相伴已成为习惯
平台已进驻网易、搜狐、今日头条同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