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达)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日本侵略者对牡丹江市内的工厂、商店、桥梁、道路等基础设施进行疯狂破坏,导致全市经济陷入瘫痪状态。工厂被迫停工,学校无奈停课,商业活动陷入停滞,失业率急剧上升,市民的生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水深火热。
残暴的日本法西斯在临终败退之际,再次犯下的新罪行,是向着已经饱受长达十四年的压迫、奴役和耻辱的牡丹江人民的背上,又恶毒地捅了一刀,令牡丹江人民在精神和物质上遭受双重打击。
东北解放的曙光即将到来,受到了末日的临近日本法西斯强盗,狗急跳墙的行为愈发疯狂和残忍。
镜头之一:能源设施的毁灭。“将大河口发电厂(牡丹江发电厂)和镜泊湖水力发电厂的建筑物及发电设备焚烧、炸毁。”导致牡丹江市的能源供应被彻底切断。随着电力的消失,城市的运转陷入了停滞,黑暗和寒冷笼罩着这座城市。
镜头之二:交通要道的破坏。日本侵略者溃逃时,“将铁岭河和温春两处大桥炸毁”,这两处重要的大桥的中断,直接导致了牡丹江通往外地的公路交通被切断。同时,他们也没有放过牡丹江火车站,将“车站的候车室炸塌”,进一步阻断了人们的出行和物资的流通。
镜头之三:工业和军事设施的摧毁。日军败退中“将康德火磨烧毁”,除此之外,还“烧毁了多处军需仓库和兵营……”这些行为无疑是对牡丹江市的又一次沉重打击。
据当时一位目击者描述说:当他进入牡丹江市时,看到的是满目疮痍和荒凉的景象。江岸的火力发电厂被烧毁,大片的楼房被炸塌,残垣断壁和破砖烂瓦随处可见。日本侵略者犯下的这些罪行,使得牡丹江市变成了一座千疮百孔的城市。这段历史已成为了牡丹江人民心中永远的痛,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而牡丹江是8月16日这天下午3时,才从日本法西斯的铁蹄下获得了解放,终于从侵略者的压迫中挣脱出来,重新回到了人民自己的怀抱。
随着战争的硝烟逐渐散去,1945年10月14日,牡丹江城迎来了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这一天,牡丹江城在历史上第一次置于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主政府管理之下,作为民主政府的第一位市长李荆璞,登上了历史舞台,肩负起领导牡丹江走向新生活、新希望的重任。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牡丹江开始了新的纪元。民主政府深知自己的责任,自创建伊始就将人民的疾苦放在了心上。
面对废墟、瓦砾和成堆的难以跨越的问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的民主政府没有退缩和放弃,而是选择了坚持和奋斗。他们“以人民为中心”,立即采取行动解决战后恢复难题,为带领全市人民从苦难中走出脱离极端困境,也为建设革命根据地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
在解放初期,牡丹江市除了面临着要收拾日寇留下的烂摊子之外,国民党招降纳叛拼凑成的“中央胡子”也将牡丹江市陷于全城围困当中。然而,正是在这样艰难岁月中,牡丹江的人民和工人阶级在民主政府的领导下,翻身成为黑土地的真正主人,他们的斗志被重新点燃,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的勇气和力量。他们响应政府的号召,以非凡的爱国热情和劳动积极性,投身于重建家园的事业中,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为城市的复兴贡献着力量。以实际行动诠释了“说干就干”的拼命精神。
在那个夜里一片黑暗的年代,电业工人成为了城市的光明使者。他们首先组织起来,抢修牡丹江畔的大河口发电厂(现牡丹江热电厂),先修复的是2号和5号发电机组。工人们不分昼夜,连续奋战,终于在10月21日让发电机组重新运转,为城市带来了光明。电力的恢复不仅让市区的机器重新转动,生活照明不再处于黑暗之中,更重要的是,它还为镜泊湖水力发电厂的修复设备提供了必需的电力。尽管镜泊湖电厂遭受了严重的破坏,甚至遭到了匪徒马喜山的洗劫,但在1946年11月27日,电厂最终还是成功修复并开始发电。
牡丹江的电力恢复并非一帆风顺的,在群众未被动员起来之前,国民党特务李云久一直破坏电厂的修复。
李云久在伪满洲国时期担任牡丹江发电所的科长。抗日战争胜利后,他被任命为技术长,并最终被“维持会”提拔为副厂长,同时秘密发展为国民党特务。他不仅煽动下属散布谣言,破坏共产党的政策和威信,还利用自己对牡丹江火力发电厂技术生产的控制权,阻止镜泊湖水力发电厂获得电源,导致镜厂工期延误长达三个月。此外,他还指使亲信张连甲破坏发电厂的两台变压器,严重妨碍了民主政府恢复电厂发电和修复工作。
李云久还滥用职权,克扣工人的大米和加工费,侵吞因公受伤工人的抚恤金,并贪污大量公款,盗卖公物无数,其行为严重损害了工人的权益和公共财产的安全。
1947年9月7日,罪大恶极的国民党特务李云久被处决。
除了电力,交通也是城市复苏的关键。领导群众修复了铁岭河大桥和温春大桥,为了早日恢复通车,他们还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修建了一些木桥以尽快恢复公路交通。在抢修铁岭河大桥的过程中,尽管设备、材料和经验都极度缺乏,但干部和群众自力更生,奋战了三个月,终于让大桥修好通车。1945年12月,市政府还组织成立了“汽车同业公会”和“马车同业公会”,其中马车同业公会有胶轮马车300多辆。这些大队马车,浩浩荡荡地从柴河往市内运送烧材,从宁安和海林往市内运送粮食。有了电,有了粮食,又有了烧柴,再加上人民政府处理了部分敌伪财产,从而使广大市民得以温饱过冬,工厂、企业逐渐开工生产,工人陆续就业。
这一系列的努力和成就,正是人民政府为人民的真实写照,也使得人民更加拥护人民政府。在这种氛围的激励下,青年们踊跃参军入伍,保卫牡丹江,为城市的安全和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段历史不仅见证了牡丹江人民的坚韧不拔,也展现了人民政府与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相互支持。
这座曾经被日本法西斯破坏瘫痪了的城市,如同凤凰涅槃,浴火重生,逐渐恢复了生机与活力。牡丹江市的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翻身做主的人民以不屈不挠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在迎接解放战争胜利的过程中,牡丹江市的人民展他们为国家的解放和民族的独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牡丹江市人民共克艰难的勇气和苦干实干的精神,是弥足珍贵的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告诉我们,无论面对多么艰难的挑战,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勇往直前,就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