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医改,作为我国医改领域的一块 “试验田”,近年来备受瞩目。国家医保局始终将其作为重点工作持续推进,致力于让三明医改的成功经验在全国范围内落地生根,为广大民众带来更多的医疗福祉。
三明医改的核心要义在于打破旧有的医疗体制藩篱,通过整合医疗、医保、医药资源,实现了 “三医联动” 的协同发展模式。其成功经验涵盖了多个关键领域:在医保支付方式上,推行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促使医疗机构更加注重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避免过度医疗,从而有效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在药品耗材采购方面,实施集中带量采购,大幅降低了药品和耗材的价格,减轻了患者的用药负担,同时也斩断了医药领域的利益链条,净化了行业生态;在医疗服务价格调整上,动态优化医疗服务价格,突出体现技术劳务价值,让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得到合理回报,提高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在医疗机构管理上,强化绩效考核,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推动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提升了整体医疗服务水平。
国家医保局之所以如此坚定地推进三明医改举措,是因为其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以医保基金的使用效率为例,通过改革,医保基金的浪费现象得到有效遏制,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更多的资金能够用于真正有需要的患者身上。同时,患者的就医体验也得到了极大改善,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民众的健康获得感明显提升。
对于全国医疗体系而言,三明医改的推广具有重大的示范意义和深远影响。它为各地提供了可借鉴的模板,促使各地在医改道路上少走弯路,加快医疗体制机制创新的步伐,推动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整合,助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朝着更加公平、高效、优质的方向发展,为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筑牢坚实基础。
三明医改历程与成就
三明医改的故事要从 2012 年说起,彼时的三明市,作为一个老工业城市,面临着经济转型的压力,医保基金更是到了亏空的边缘。2010 年,职工医保统筹基金亏空达 1.43 亿元,2011 年这一数字扩大到 2.08 亿元,“看病贵、看病难” 成为了压在当地百姓心头的巨石。在这一严峻形势下,以詹积富为代表的改革团队挺身而出,扛起了医改的大旗,一场具有深远影响的医疗体制改革就此拉开帷幕。
改革之初,詹积富担任三明市医改组长,统一分管医疗、医保、医药工作,这一举措打破了以往各部门之间的壁垒,实现了权力和责任的高度集中,为后续改革措施的顺利推行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药品耗材治理方面,三明市可谓是下了一剂猛药。推行 “两票制”,要求药品从厂家到医院只能开两张发票,从源头上压缩了药品耗材的回扣空间;禁止医院对药品耗材价格加成,使得药品价格更加透明;设立重点药品监控目录,对金额大、用量大的药品品种,联合纪委重点监控,有效遏制了不合理用药现象。这些措施如同利剑,斩断了医药领域的灰色利益链条,让药品真正回归到治病救人的本质。
同时,三明市积极开展药品耗材集采工作,凭借公立医院的规模优势,与药企进行谈判,促使药品价格大幅下降。到 2022 年,三明市减少药品耗材费用支出达 158.1 亿元,切实减轻了患者的用药负担。在降低药品价格的同时,三明市也注重提升医疗服务价格,体现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每年对医疗服务项目价格进行调整,累计调整了一万项次,医疗服务收入占比由 2011 年的 18.4%,增加到 2023 年的 46.1%,让医务人员的付出得到了应有的回报,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在薪酬制度上,三明市实行全员年薪制,将医护人员收入与药品耗材彻底分离,医生的平均年薪由 2011 年的 5.7 万,增加到 2023 年的 19.6 万元。这一举措不仅规范了医务人员的收入来源,也使得他们能够更加专注于医疗服务本身,而不是通过药品销售来获取额外收入,从而推动了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此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也是三明医改的重要一环。将医保基金按县域、按年度、按人头分配给医院,明确以收定支、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原则,同时推行按病组付费(DRG)等支付方式,用支付手段规范医生的诊疗行为,抑制了医院的创收倾向,促使医院更加注重医疗成本的控制和医疗服务的效率与质量。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三明医改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患者的医药费用增长得到有效控制,2011 年到 2023 年,三明市的门诊次均费用由 119.5 元增长到 212.4 元,增幅 77.7%;住院次均费用由 4907.3 元增长到 6860.7 元,增幅 39.8%,而同期全国医疗费用增长幅度远超三明市。医保基金状况也显著改善,2023 年,三明市职工医保统筹基金累计结余达 11.9 亿元,城乡居民医保累计结余 3.62 亿元,成功摆脱了穿底风险,实现了收支平衡。医院的收入结构得到优化,医疗服务收入大幅提升,从以前 “以药养医” 转变为以医疗服务收入为主,公立医院 “医、药、检” 的收入结构从 2011 年的 “18.4:60.1:21.5”,优化为 2023 年的 “46.1:29.8:24.1”。这些数据充分证明了三明医改的成功,也为全国医改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让人们看到了医疗体制改革的希望之光,为后续国家医保局持续推进相关举措提供了有力的实践支撑。
国家医保局现行推广举措
(一)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
国家医保局借鉴三明医改从斩断药耗利益链条破题的经验,积极推进医药招采制度改革,常态化、制度化开展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截至目前,国家共组织开展了 9 批药品集采和 4 批高值医用耗材集采,各省均以独立或者联盟的方式开展药耗集采,推动临床常用的药品耗材大幅降价,为医药服务供给侧改革创造了条件。
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犹如一场 “及时雨”,给广大患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实惠。通过 “以量换价” 的方式,许多药品的价格大幅下降。以乙肝抗病毒药恩替卡韦为例,集采前每片价格高达几十元,集采后降至几毛钱,降幅超过 90%;替诺福韦酯也从原来的每片十几元降至几毛钱。胰岛素集采更是让患者受益颇丰,甘精胰岛素从集采前的每支 180 元左右降至 70 元左右,门冬胰岛素从每支近百元降至 40 多元,极大地减轻了糖尿病患者的用药负担。不仅如此,集采也促使医药企业更加注重研发创新,推动行业健康发展。例如,一些药企在集采的压力下,加大了对创新药的研发投入,努力提升产品质量和疗效,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对于公立医院而言,集中带量采购有助于切断药品耗材销售与医院收入之间的不正当利益联系,使医院能够更加专注于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回归公益性的本质。
(二)医疗服务价格调整
以集中采购为推动力,国家医保局实现了更深层次、更高质量的 “腾笼换鸟”。集中采购腾出的费用空间,首先向人民群众释放改革红利,同时为促进体现新质生产力的新药、新诊疗项目进入临床应用腾出空间,也为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创造了条件。2021 年以来,国家医保局指导全国各省动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开展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试点,探索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医疗机构充分参与、合理体现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新机制。自改革以来,手术、中医等技术类项目价格有序上调,CT 等检查检验项目价格合理下降,调价节奏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匹配。
在某省的医疗服务价格调整中,手术类项目价格平均上调了 20% 左右,中医类诊疗项目价格也有不同程度的提升,而部分大型检查检验项目价格则下降了 10%-15%。这一调整使得医院的收入结构得到优化,更加注重技术劳务价值的体现。据统计,三明市通过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医疗服务收入占比从改革前的较低水平逐步提高到目前的 46.1%,有效提升了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为医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全国各省每年新增价格项目数百项,涵盖了新技术、新项目以及体现医务人员劳务价值的项目,推动了医疗服务的高质量发展。
(三)医保支付方式改革
国家医保局实施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形成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支付方式格局。截至 2023 年底,全国九成以上的统筹地区已经开展了 DRG(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IP(按病种分值付费)支付方式改革。DRG/DIP 付费主要改变了医保基金对医院的支付模式,通过科学的聚类方式,将诊断、手术、年龄等因素打包成组合,对同一类患者、同一种疾病、同一种治疗方式,采取相同的价格,引导医疗机构从 “看人点菜” 回归 “对症下药”,避免过度医疗,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促进医疗机构重视成本管控,降本增效。
以三明市为例,该市实施 C-DRG 收付费制度,根据疾病诊断、治疗方式等因素将病例分为若干组,每组确定相应的收费标准和医保支付额度。在这一制度下,医疗机构更加注重合理诊疗和成本控制,患者的医疗费用得到有效控制,医保基金的使用效率显著提高。同时,对于一些病情复杂、治疗费用较高的特殊病例,医保部门设立了 “特例单议” 制度,确保患者能够得到合理的治疗,也避免了医疗机构因费用问题而拒收患者的情况发生。全国范围内,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促使医疗机构不断优化内部管理,加强成本核算和质量控制,提高了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为患者提供了更加优质、高效、合理的医疗服务。
明年持续推进的方向与重点
展望国家医保局明年在三明医改举措上的持续推进计划,我们可以预见到一系列将深刻影响医疗体系的重要举措。
在药品耗材集采方面,国家医保局将进一步扩大集采范围,持续增加集采药品和耗材的品种与数量,涵盖更多的治疗领域,尤其是那些价格虚高、群众负担较重的品种,确保患者能够用上质优价廉的药品和耗材。同时,优化集采规则,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协商,既保障企业的合理利润,又能有效降低采购成本,促进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实现医保、企业与患者的三方共赢。
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将更加注重科学性和精准性。国家医保局将进一步完善调价机制,综合考虑医疗成本、技术难度、市场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合理确定医疗服务价格的调整幅度和方向。优先支持体现技术劳务价值的项目调价,如手术、康复、护理等,同时加强对大型检查检验项目的价格监管,防止价格不合理上涨,使医疗服务价格能够真实反映其价值,提高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提升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也将持续深化。国家医保局将建立 DRG/DIP 付费的动态调整机制,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和医疗技术发展,不断优化分组方案和付费标准,使其更加精准地反映疾病的诊疗成本和资源消耗。健全多元复合支付体系,结合按人头付费、按床日付费等方式,针对不同的医疗服务场景和疾病类型,选择最适宜的支付方式,提高医保支付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此外,还将加强医保部门与医疗机构之间的协同联动,通过数据分析和监测,及时发现并解决支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医保基金的安全合理使用,推动医疗机构持续提升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这些举措的持续推进,对于提高医保基金使用效率、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通过深化改革,医保基金将得到更加合理的分配和利用,避免浪费和不合理支出,确保其可持续性发展,为广大民众提供更加坚实的医疗保障。医疗机构将在改革的推动下,不断优化内部管理,加强成本控制,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安全的医疗服务。而人民群众将从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看病就医的负担将进一步减轻,能够享受到更加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医疗卫生服务,健康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
从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三明医改经验在全国的推广前景广阔,价值巨大。随着各项改革举措的不断深入和完善,其成功经验将在更多地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助力实现健康中国的宏伟目标,推动我国医疗保障体系朝着更加公平、高效、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让全体人民共享医改发展成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健康基础。
对民众和医疗体系的深远影响
国家医保局持续推进三明医改举措,无疑将为民众和医疗体系带来全方位、深层次的积极变革,其影响广泛而深远。
从民众的角度来看,医改带来的实惠是实实在在、触手可及的。随着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的深入推进,更多的高价药品和耗材将纳入集采范围,药价和耗材费用将进一步降低。例如,心血管疾病患者常用的支架、起搏器等耗材,以及抗肿瘤、抗感染等各类高价药品,其价格的大幅下降将显著减轻患者的用药负担,使更多患者能够用得起这些关键的治疗用品,避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在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方面,技术劳务价值的充分体现将促使医务人员更加专注于提升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患者能够享受到更加精准、高效的诊疗服务,如手术的精细操作、康复治疗的个性化方案制定等,从而提高治疗效果,缩短康复周期,减少疾病带来的痛苦和不便,提升生活质量。医保支付方式的改革则将有效遏制过度医疗行为,患者不再需要担心被过度检查、过度治疗,避免了不必要的医疗费用支出,同时也保障了医保基金的合理使用,使其能够为更多有需要的患者提供支持,增强了医保制度的可持续性和公平性。
对于医疗行业而言,这些改革举措也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促使医药企业从过去依赖高价销售的模式转向注重研发创新,只有不断推出疗效更好、成本更低的新产品,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这将加速医药产业的升级换代,提高我国医药行业的整体竞争力,推动医药领域的科技进步,为患者带来更多优质的治疗选择。医疗服务价格的合理调整优化了医院的收入结构,使医院能够摆脱对药品销售的过度依赖,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加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医疗质量管理,提升医院的整体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医保支付方式的改革则促使医院加强精细化管理,优化诊疗流程,降低医疗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从而推动医院从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增强医院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便捷的医疗服务环境。
从宏观层面看,国家医保局推进三明医改举措对于构建更加公平、高效、可持续的医疗保障体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整合医疗资源,实现区域内医疗服务的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区域之间的医疗服务差距,让不同地区的民众都能享受到同质化的医疗服务,促进了医疗服务的公平性。改革提高了医疗资源的配置效率,避免了资源的浪费和闲置,使有限的医疗资源能够得到更加合理的利用,保障了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为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朝着更加科学、规范、健康的方向发展,让全体人民共享医改发展成果,在健康领域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