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12月24日,首届江苏高校研究生学术论坛在南京举办。此次论坛邀请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4个分中心的负责人围绕先进材料、未来通信技术、生物医药三个领域分享交流。前沿科技如何转移转化?分中心建设进度如何?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现场进行了采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视觉中国

今年9月14日,教育部和江苏省政府签署协议,共建首个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随后,以南京和苏州两市为核心承载区,聚焦生物医药、信息通信、先进材料3大领域,又分别设立4个分中心。

“作为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的重要组成单位,我们聚焦国内材料领域优势高校资源,着力构建适合高校技术成果孵化的体制机制,旨在打通高校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中的卡点难点,为高校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提供全方位支撑与保障。”全国高校先进材料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苏州)常务副主任罗宏杰介绍。

在分中心建设过程中,一项重要任务是将实验室研究技术转化为产业规模化制备技术。而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必须明确高校实验室成果和产业技术需求之间的距离。

“把研发做出产业,把技术做成产品,这是我们提出的目标。”罗宏杰表示,放眼国内外材料研究领域,一方面中国现在已成为全球专利产出大国,相关文章发表量在世界上位居前列;另一方面,“卡脖子”的问题却依然存在。因此,如何让科研成果跨越“死亡之谷”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就成了当前“头等大事”。“实验室的研究大多以技术领先作为牵引,几乎不计成本地追求性能上的先进性,可一旦到生产端,企业又无疑要考虑性价比和市场接受度。因此,分中心打造过程中,就尤其重视转变导向,把单纯的材料技术领先转化为性价比领先的工业产品系统解决方案。”罗宏杰说。

这样一来,分中心建设的思路便清晰起来——在这里,技术是重点却并非唯一。中心要协助实验室技术,以被定义的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为牵引,围绕产品需具备的性能、性价比,以及相关的工业化制造装备、知识产权、法务、企业管理、供应链配套等核心要素展开孵化与赋能工作。

“与此同时,分中心眼下还在做一件事。”罗宏杰告诉记者,在中心周边构建集已有平台、新建平台和链接平台于一体的“一小时孵化平台支撑体系”,为高校实验室成果提供囊括材料分析检测、研发加工、装备制造与自动化控制等“共建、共管、共享”的平台网络。

“当前,分中心的建设处于稳步推进状态,重中之重在于分解两大核心任务。”全国高校信息通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南京)平台建设运维组组长刘海涛表示,两项任务分别是打造“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以及针对高校成果转化过程中“不好转”“不愿转”的问题,开发更精准的落地转化服务。

其中,平台建设尤其重要。“为此,我们特地成立专家委员会,前后用时两个多月,面向20多所高校收集了6大类15个细分领域的54项平台建设需求,提炼出打造涵盖‘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在内的‘5+N+1’平台建设体系,使90%以上的高校需求得到响应。”刘海涛回忆。其中,“5”对应着新建电磁环境模拟、高性能智算、通信概念验证等5个平台,以此统筹共性需求、填补空白;“N”对应建设若干引领产业发展的生产制造基地;“1”就是打造“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

各分中心的建设不止在于布局平台,也在加强人手。“9月部省签约以来,我们积极建设技术经理人团队,目前分中心已汇集143名专兼职技术经理人,平均年龄37岁,具备面向全国高校、医疗机构及科研院所发掘、研判有转化前景的早期项目能力,形成助推高校项目转化、开展科技投资的新源头。”全国高校生物医药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南京)常务副主任阚苏立直言,引入真正懂行的高校人才来当技术经理人,目标正是铺设成果转化的“最初一公里”。

技术转移转化同样离不开资金。以全国高校生物医药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南京)为例,据悉,自分中心成立以来,科技金融增量基金已增加到10个,现有规模达84亿元。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频萍 李睿哲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