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诈骗手段层出不穷,尤其是炒作社交网络,借助慈善的名义进行欺诈的小故事,时常让人心惊胆颤。

近日,一位北京女子,因一场所谓的“捐赠返现”骗局,竟然被骗了近70万元。这样的案例不止一例,民政部近期也发出警示,呼吁大家对这类形势蔓延的网络诈骗保持警惕。

事件回顾,几个月前,这位女士接到了一个陌生电话。当对方以送赠品为由诱导她添加了微信,接下来的事情让她始料未及

她被拉入了一个刷单群,诈骗分子伪装成客服,甚至伪造返现成功的截图,短短几天,她就因为轻信对方的花言巧语,向假冒慈善组织的账户转账了五千多元的“捐款”。

随着时间的推移,日复一日的返现以小额汇款的形式流入她的账户,她的警惕心渐渐被打消,最终在利益的驱动下,越陷越深,转账金额逐渐加大,最终累计达到69万人民币。令人痛心的是,她不仅是失去了一笔巨款,更是将自己的信任交给了不法分子。

这些年,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诈骗行为也在不断升级。除了捐赠返现,还有一些不法分子以“配捐”、“公益理财”等名义兜售虚假的项目,借助患者急需帮助的心理进行诈骗,甚至利用假冒网站和APP进行网络诱骗,让许多人承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保护社会公众的权益,公安部和民政部联合发布了一系列的风险提示,提醒大家要谨慎对待各种声称能通过捐赠获得收益的诱惑。

慈善捐赠的核心本质在于公益性和非营利性,任何试图借助慈善名义来获利的行为,都值得怀疑。“捐赠返现”听起来好像是一种回报,但实际上却是埋藏着极大风险的陷阱。在国内的相关法律法规中明确规定,慈善募捐是需要在邀请公众捐赠前进行透明公开的,一旦发现假冒组织即应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案。

那我们应该如何识别和防范这些骗局呢?首先,公众在做出捐赠前,一定要认真查阅相关组织的资质。例如,上网查询某慈善组织在“慈善中国”平台是否登记,是否具备公开募捐资格。对于陌生账号的捐款链接,尤其应该增强核实的意识。在接到来自陌生人或者陌生电话的捐赠请求时,也要冷静、理智,任何声称通过捐赠获利的行为都需提高警惕。

为保护我们自己的资金安全,最好在捐款前咨询专业人士,了解清楚资金的使用去向与组织的合法性。此外,慈善组织在接受大额捐赠时,应对捐赠人的背景进行调查,确保资金来源的真实性。

民政部的提醒声中,我们听到了更加坚定的责任感。日常生活中,我们要保持一份理性与警惕,对待任何形式的慈善与捐赠,了解其背后的真正含义和潜在的风险。一个个被诈骗的故事都是警示,只有主动防范,才能避免成为下一个受害者。

扫码进群看看邻居都团什么?

■说明:本文由远洋 生活家 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民政部、搜狐网

文| 社区公众号:远洋生活家

======== 邻居们的朋友圈!========

远洋山水、沁山水、74号院、鲁谷村、永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