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在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正常支配下,遵循自然规律,白天工作、学习,晚上休息恢复精力,保证充满活力地去完成每一天的工作学习,年复一年周而复始。交感神经的兴奋对人体是一种应激保护机制,白天保持充沛的精力,晚上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迷走神经兴奋,进入睡眠,从而使心率减慢,血压降低,心肌及各个组织器官耗氧量降低,维持人体平衡。但当这个平衡被打破时,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会大大增加。随着医学的发展,科学家们发现,维持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平衡,是保证健康长寿的关键。当交感神经过度兴奋时,心肌耗氧量增加,血压升高、心率增快,导致高血压、心律失常,严重的甚至会晕厥、猝死。那么如何抑制交感神经的过度激活呢?临床上常用的抑制交感神经兴奋的降压药是β受体阻滞剂。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β受体阻滞剂的历史发展及目前的临床应用情况。
作者: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陈琦玲
专家简介
陈琦玲教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主任医师
专业领域:
心血管内科、高血压(特殊类型高血压)、冠心病、心律 失常及心血管疾病相关心理疾病
社会职务:
北京高血压防治协会特殊类型高血压精准诊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血压防控与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
北京大学医学部血管健康研究中心高血压病研究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促会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专委会高血压专家学组组长
中国世界中医药研究联合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中国高血压联盟理事
北京市医学会心脏心理医学分会常委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委员 北京市健康科普专家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
国家心血管内科专科医师准入考试面试考官
中国社区医师杂志编委,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及中国全科医学等杂志特约审稿专家
临床工作:
长期从事临床及教学工作,积累了丰富的诊治经验。
主办会议:
2014年-2021年连续8年每年举办国家继续教育项目“特殊类型高血压规范化诊疗研讨会”
2016年起每年举办北京市远程继续教育课程
出版书:
1)主编 “特殊类型高血压的诊断与治疗”
2)主持编写“ 特殊类型高血压临床诊治要点专家建议”
3) 主编“特殊类型高血压的诊断与治疗”
一
过去:β受体阻滞剂历史发展
它的历史要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末,苏格兰药理学家Jame Whyte Black首先提出了β肾上腺素受体的概念。肾上腺素能受体分为α和β两类,去甲肾上腺素对于α受体的作用较敏感,而肾上腺素对β受体的作用更敏感。皮肤、肾、胃肠的血管平滑肌以α受体为主,骨骼肌、肝脏的血管平滑肌以及心脏以β受体为主,β受体阻滞剂选择性地与β肾上腺素受体结合,从而拮抗神经递质和儿茶酚胺对β受体的激动作用,β肾上腺素受体又分为β1、β2、β3三种,在人体中分布和受体激动时的效应如下表:
表1 β肾上腺素受体分布与效应
1962年第一个β受体阻滞剂丙萘洛尔问世,用于治疗心绞痛,但因为在动物实验中小鼠产生了胸腺瘤未能应用于临床。经过不懈的努力,普萘洛尔(心得安)最终于1966年上市。1988年James W Black因提出β受体阻滞剂概念而获诺贝尔医学奖。
β受体阻滞剂作用于交感神经系统:可能作用于脑中的β1受体,阻断心脏β1受体,从而降低心肌收缩力和收缩频率;另一方面,又可以阻断肾脏β1受体,减少肾素释放,从而扩张血管,最终使血管扩张,心排出量减少,达到降压的目的。
随着对β受体阻滞剂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与研究深入,它也逐渐被广泛应用于急性心肌缺血、心力衰竭、心律失常、高血压、肥厚型心肌病等多种疾病,已成为上述多种心血管疾病的一线用药和基础用药。此后新的成员相继问世,β受体阻滞剂家族迅速壮大,在治疗心血管疾病领域占据重要位置。
β受体阻滞剂分类可根据不同标准分为以下几种:
•根据其对受体选择性不同,可分为四类:
①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
②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阿替洛尔);
③兼有α受体阻滞剂作用的β受体阻滞剂(如,卡维地洛、阿罗洛尔、拉贝洛尔);
④选择性β1、α1受体阻滞剂(如,贝凡洛尔)。
•根据其药物动力学特征,又可分为:
①脂溶性,如美托洛尔、普萘洛尔、卡维地洛、拉贝洛尔、贝凡洛尔;
②水溶性,如阿替洛尔;
③水脂双溶性,如比索洛尔和阿罗洛尔。
表2 β受体阻滞剂分类、作用及代表药物
二
现在:我国应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现状
1
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
β受体阻滞剂目前在我国临床应用也越来越普及,作为高血压起始用药的五大类首选药物之一,β受体阻滞剂通过独特的作用机制降低心率和心肌收缩力来降低血压。
①阻断心脏β1受体:抑制心肌收缩力及减慢心率,减少心排血量,从而降低血压;②抑制肾素分泌:肾交感神经通过β1受体促使肾小球旁细胞分泌并释放肾素,β1受体阻断药可阻断β1受体,抑制肾素分泌从而降低血压;③降低外周交感神经活性:β受体阻断药可阻断某些支配血管的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突触前膜的β2受体,抑制其正反馈而减少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降低血压。
β受体阻滞剂是高交感活性高血压患者,包括高血压合并快速心律失常、甲亢、主动脉夹层、妊娠高血压及高肾素性高血压患者的首选药物之一。202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更新发布,β受体阻滞剂仍作为一线降压药及联合用药的首选药物之一。随着研发的深入,第四代β受体阻滞剂贝凡洛尔也纳入了最新指南。
盐酸贝凡洛尔能够选择性阻断β1受体和α1受体,并且具有一定的轻度钙离子拮抗作用,可以多通道协同降压,同时减慢心率,改善心肌缺血,对心脏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在安全性方面,与传统的β受体阻滞剂相比,盐酸贝凡洛尔片β1阻滞作用相对较轻,在控制心率时,心率的降幅相对较小,实现平缓降压,患者耐受度更高,同时心动过缓的风险也更低。在血脂、血糖和尿酸代谢方面的影响也相对较小;而且不会影响男性性功能,保证疗效的同时也有效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盐酸贝凡洛尔片已经成为了高血压患者心率控制的首选药物之一。
2
在心律失常中的应用
(1)广泛的离子通道作用
β受体阻滞剂竞争性与受体结合后,减少Ca2+、Na+的内流,减少K+的外流,从而逆转交感神经的激活或者过度兴奋,并且兼有另外三种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起到“以一当三”的抗心律失常作用。
(2)中枢性抗心律失常作用
亲脂性β受体阻滞剂,能够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并能抑制交感中枢,起到中枢性抗心律失常作用。
(3)抗室颤、降低猝死的作用
β受体阻滞剂抗室颤、降低猝死的机制包括:①使室颤阈值升高60%~80%;②中枢性作用:阻断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兴奋性减弱,迷走神经兴奋性增强;③降低心率、减少室颤、稳定心电活动。
临床中不少心血管疾病或非心血管疾病常伴有高交感状态,包括急性心肌缺血、心力衰竭、高血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嗜铬细胞瘤、肥厚型心肌病、二尖瓣脱垂、心脏搭桥、甲状腺功能亢进、长QT综合征、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速等,这些患者易发生急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甚至室颤和猝死。
上述高交感性心律失常发生时,患者处于非正常情况,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明显下降,甚至消失,遇到这种情况时应尽快、尽早应用β受体阻滞剂,尽快扭转患者的高交感状态及伴发的极快速性心律失常。
3
在心力衰竭中的应用
自2002年以来,国内一直应用酒石酸美托洛尔治疗心衰,结合我国国情《国家心力衰竭指南2023》推荐我国心衰患者应用酒石酸美托洛尔(Ⅰ类推荐,C级证据),部分患者起始治疗时也可以应用酒石酸美托洛尔作为过渡。并指出合理应用原则:从小剂量起始,每隔2~4周剂量递增1次,达到目标剂量或最大耐受剂量(MTD)。晨起静息心率是评估心脏β受体有效阻滞的观察指标之一,通常静息心率降至50~60 次/min的剂量为β受体阻滞剂应用的目标剂量或最大耐受剂量。
指南推荐适应证:对于既往或现在有症状(NYHA心功能分级Ⅱ~Ⅳ级)的HFrEF心衰(收缩性心衰),只要无禁忌证,推荐应用有循证医学研究证据的β受体阻滞剂,降低心力衰竭住院和死亡风险。
禁忌证:心原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CS)、低血压状态(收缩压<90 mmHg)、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ick sinus syndrome,SSS)、心动过缓(<50 次/min)、二度及以上房室传导阻滞且未安装心脏起搏器、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等。
精准诊断与选择药物是控制疾病的关键,根据不同临床情况选用不同的β受体阻滞剂药物(见表3)。
表3 β受体阻滞剂的药理学特性
三
将来:我国应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展望
我国应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高血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的现状概括为:口服制剂应用广泛,但剂量普遍不足,特别是在快速心律失常、慢性心力衰竭应用上,由于缺乏应用经验,没有对不同β受体阻滞剂的负性肌力、负性频率、负性传导的作用的充分认识,易导致用量不足或过量,对如何逐渐加量和逐渐减量概念含糊,因此合理掌握β受体阻滞剂的适应证、应用方法、加减药物的技巧非常重要。
展望未来,随着我国医生应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高血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的理念和应用水平提高,β受体阻滞剂将得到更合理的应用,可以为恶性心律失常、猝死、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领域带来新的曙光,让广大心血管疾病患者得到更多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