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1980年6月17日,太阳已经升起,但罗布泊的天空却一片昏沉,风沙滚滚,连绵不断。

这片被称为“死亡之海”的沙漠,数千年来不知吞噬了多少探险者。

这里的环境极其恶劣,白天气温超过50摄氏度,夜晚则骤降至零度。

彭加木,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代科学家,曾多次深入这片神秘的禁地,因为这里蕴藏着大量矿藏资源。

1980年5月,彭加木带领20名考察队员再度进入罗布泊进行科学探险。这次的目标,除了探索矿藏资源,他还有一个重要任务,探寻被称为“死亡之海”中的神秘遗址。

考察开始的几天很顺利,大本营设在新疆农垦总局米兰农场,天气也不错。

然而,随着他们深入考察,情况变得复杂起来。彭加木带领4名队员,乘坐2辆汽车从米兰出发,原本计划绕罗布泊一圈后返回。

然而,在一次例行的路线检查中,他们迷失了方向,沙丘遮蔽了视线,导航仪出现了故障。很快,汽车的油量告急。

接下来的几天,他们艰难地在沙漠中穿行,完全失去了与外界的联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月17日上午10时,彭加木在一个破旧的帐篷中留下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我往东去找水井。”

此后,彭加木失踪了。

解放军和中科院新疆分院的救援小组多次深入罗布泊寻找彭加木及其队员的踪迹,但一无所获。官方的调查结论是彭加木可能在极端环境下迷失方向,已经去世。

没人知道彭加木在这片沙漠发现了什么,很多人心生疑问,他为何会选择独自深入沙漠?要知道,沙漠环境极其恶劣,最忌讳单干。

这一切,都成了谜!

作为749局的一员,我被派遣前往罗布泊,带领一支小组调查彭加木的失踪事件。

我们一行人到达米兰农场时,天色已经暗了下来。

那座破败不堪的农场,曾是彭加木和他的队员们探险时的基地,现在却像是一个被遗弃的幽灵之地。

很快,我们搭建了营地,因时间紧迫,我们顾不上休息,立刻开始了对彭加木失踪事件的调查。

队员们翻阅着资料,研究彭加木留下的每一个线索,而我也在心底不断思索着一个问题:彭加木为什么要选择单干?这是犯了大忌啊。

第二天清晨,我们正式进入沙漠深处,开始沿着彭加木队伍的路线寻找线索。

很快,我们发现了一些遗留的物品,一把生锈的铁锹、几只破损的水壶。

就在我们准备继续前行时,队员李峰突然停了下来,指着远处的沙丘喊道:“看,那边!”

我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远处的沙丘背后,有一处低洼之地,像是有人刻意留下的痕迹。

我们小心靠近,结果在一个低洼地带发现了几具干尸。

他们的衣物已经被风沙腐蚀,尸体旁散落着一些破碎的科学设备和记录本。

他们很可能是彭加木考察队的成员。

令人不解的是,几具尸体的旁边有一张地图,地图上标注的符号和我们之前在彭加木的笔记本中发现的很相似。

初看,这些符号没有什么意义,当然,现在下结论为时过早,待进一步探索。

队员们围成一圈,开始分析尸体的死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根据尸体的腐烂程度,显然这些人在沙漠中待的时间不短。死亡的原因,明眼人一看就是脱水。不知为何,我内心升起一股不祥的预感,彭加木失踪的背后,可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我们继续沿着尸体所指引的路线行进。

队伍中的技术人员用设备检测地面,发现在某个沙丘背后,竟然有一个洞穴。

我们小心翼翼地走了过去。洞口已被沙石覆盖,进入洞内,气温骤然下降,空气变得湿润起来。

洞中,灯光投射下,我们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地下遗迹。

这个遗迹墙壁上刻满了密密麻麻的文字,看似毫无规律,给人的感觉却无比神秘,像是在传达某种信息。

突然间,一名队员低声喊道:“你们快看,这是彭加木的笔记!”